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疾病的治疗效果论文_吕永红

(新疆尉犁县人民医院 新疆巴音郭楞州 841500)

【摘要】目的:分析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82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分成A组和B组,均41例。A组给予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治疗,B组给予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超声结果的变化。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B组的75.61%(P<0.05)。A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B组的26.83%(P<0.05)。A组治疗后,单侧栓塞6例,双侧栓塞1例;B组治疗后,单侧栓塞12例,双侧栓塞3例,两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疾病患者行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治疗可提高其治疗效果,且不良事件较少,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6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057-02

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血管外科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其分为急性与慢性栓塞,且以急性栓塞较为常见。其具有症状显著、起病急、进展快和预后性差等特点,若治疗延误或不当会导致肢体坏死或截肢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1]。本研究旨在探究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超声均提示下肢动脉不同程度栓塞,针对入本院治疗的82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主体。经伦理委员会直接审查,且得到批准。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41例。A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范围是30~77岁,平均(45.24±3.26)岁。B组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范围是31~79岁,平均(45.78±3.42)岁。上述数据对比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给予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治疗:球囊导管取栓方法为:行局麻处理,于股三角部位做一纵行切口,对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和股深动脉做游离处理,注射100U/kg的肝素钠,而后在股深动脉与股浅动脉的分叉位置近端约1cm处将股总动脉切开,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5F~6F)朝近端取栓,直到喷血。使用3F~5F的球囊导管超远端取栓,直到良好回血。使用肝素盐水冲洗动脉管腔,并将血管缝合。置管溶栓方法为:于同侧的腹股沟韧带中线偏上位置对股动脉行穿刺处理,然后将穿刺针退出,置入5F血管鞘和导丝,沿着导丝将溶栓导管置入,使其头部直达胫前动脉、腓动脉与胫后动脉的分叉点偏上位置。将造影剂适度推注到栓塞部位,评估取栓小姑,并将溶栓导管固定,而后将导管拔除,并加压、包扎穿刺点24h。

B组给予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先行经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即将导丝置入穿刺点后,送入6F R大腔导管直到栓塞部位,抽吸2~3次栓子。置管溶栓方法同A组。术后,注射40万U的尿激酶和1000U的肝素钠,每隔6h便交替治疗1次。置管3~5d,并皮下注射5000U的低分子肝素钠,每12h注射1次,共7d。每12h记录1次有无不良事件发生。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肢远端动脉血流恢复,症状消失,动脉搏动正常;良好:患肢远端动脉血流基本恢复,症状明显改善,动脉搏动较健侧弱;一般:患肢远端动脉血流有所恢复,症状与动脉搏动有改善;差:远端血运未恢复,仍有缺血症状;极差:死亡或截肢[2]。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6.0,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治疗效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B组的75.61%(P<0.05),见表1。

2.3 对比超声结果变化

A组治疗前,单侧栓塞30例,双侧栓塞11例;治疗后,单侧栓塞6例,双侧栓塞1例;B组治疗前,单侧栓塞29例,双侧栓塞12例;治疗后,单侧栓塞12例,双侧栓塞3例,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

3.讨论

动脉栓塞主要发病于下肢部位,且栓子来源主要为心脏,以急性发病最为常见。球囊导管取栓治疗能够迅速恢复主干动脉的血流灌注,防止大面积肢体坏死[3]。而置管溶栓经尿激酶的持续性注入能够溶解动脉远端的栓塞组织,使微血管血栓得到溶解,进而提高根治性。置管溶栓能够提高血药浓度,而球囊导管取栓可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剂量,进而避免出血。结果为: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B组的75.61%(P<0.05);A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B组的26.83%(P<0.05);A组治疗后,单侧栓塞6例,双侧栓塞1例,B组治疗后,单侧栓塞12例,双侧栓塞3例,两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与商春雨[4]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疾病患者行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治疗可提高其治疗效果,且不良事件较少,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孝亮,高涌,陈世远,等.下肢缺血性疾病228例治疗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0):1635-1637,1650.

[2]张丽峰,曾伟,刘源,等.杂交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6(12):1719-1722.

[3]张学强,王剑锋.多种腔内技术在急慢性下肢动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5(11):1283-1287.

[4]商春雨,张莉,张立明.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联合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7(32):74-75.

论文作者:吕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球囊导管取栓+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疾病的治疗效果论文_吕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