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企业技术发展能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增强企业技术发展能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技术开发论文,能力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主要表现为,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质量和效益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技术装备、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尽合理,导致经济素质不高;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无论当前还是今后相当长时期,资源约束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是难以持久的。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既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走效益型、内涵式经济发展道路的问题,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提出,现在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就是要全面、深入、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企业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从体制上保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已把劳动分工、自由市场和新机器形式的技术进步作为收入增加的三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后,经济增长理论迅速发展,以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代表的现代增长理论,在深入描述资本与劳动对生产的作用时,开始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R.M.索罗由于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贡献而获得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获得广泛关注,被认为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理论家”。罗默的创新性在于他明确地将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三种因素,而且是“内生”要素,是经济系统中一个中心部分,同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成正比。而以前的经济学在考虑技术的作用时,认为技术是“外生”的,是独立于经济系统外的随机事物。

罗默从全新的角度剖析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真谛。就经济系统而言,技术是系统内活跃的中心要素,是系统变量,经济与技术的关系是系统与变量、系统与要素、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而并非分属于相互独立的体系。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经济系统内资金、劳动力、技术诸要素的协同作用。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增长,经济系统要做的事,是在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技术要素的作用。由于技术是系统的“内生”变量,它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是自觉发生的,技术通过生产与其它要素进行组合,从而变为实际产出,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技术对经济系统的作用,必须通过特定的生产组织——企业才能实现。技术作为系统的“内生”要素,就确立了企业必须是经济系统内技术活动主体这一前提。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第一生产力”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揭示了企业作为技术开发主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个多世纪以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技术发明,大部分都出自企业,而发明的产业化,则只有企业能够承担。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发电机、交流输电、汽车批量生产、合成橡胶、光纤技术、集成电路就是由西门子、西屋、福特、杜邦、贝尔、德州仪器等著名公司开发并生产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共取得25000多项专利,平均每天获一项专利。它培养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5年,贝尔实验室成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个组织机构。OECD的资料也显示,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约三分之二的研究与发展是在产业中做出的。80年代中期,美、英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投入几乎占国家总投入的一半,日本企业则占到三分之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长是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在1960—1990的三十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和香港分别为14%、23%、15%和35%,比美、英、德、日、法等国家的46%—71%落后许多。但是近十年来,“四小龙”的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就台湾而言,1982—1993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8.7%。韩国的企业技术开发增长更为迅速。1981年,韩国的研究与发展投入为5亿美元,其中,政府与私营企业投入的比例为55∶45;1993年,在全国76亿美元的研究与发展投入中,政府与企业的比例达到17∶83。12年间,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投入从2.25亿美元增加到63.08亿美元,增长了27倍。1982年,韩国私营企业中的研究开发机构总数为53个;1991年4月,增加到1000个;1995年2月达到2000个。以三星、大宇、现代等为代表的大企业集团迅速崛起,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作为韩国第一大企业的三星集团,在全球最大500家工业企业的排名,从1992年的第18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14位。三星电子则已超过久负盛名的西门子、Sony和NEC,成为全球排名第4的电子企业。以三星电子为主的企业研究开发,使韩国在半导体存储器领域迅速趋近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开始向日本转让计算机存储芯片的专有技术。国家对技术进步作用的重视,企业技术发展能力的迅速增强,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持续增长前景光明。

经济增长理论从学术角度阐明了企业是技术开发主体。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从实践角度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要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从依靠资金与劳动力的投入,转到重视技术进步,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我国来说,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将有效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系统的增长方式由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低投入低产出,是近乎停滞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投入低产出,是破坏型的经济增长,它将使整个经济系统趋于崩溃;高投入高产出,是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增长,因而难以持久;只有以低的投入获得高的产出,才是各国普遍追求的内涵式、集约型、效益型、效率型的增长。

企业的技术开发对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具有直接、深刻的作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应提高规模、结构、技术进步及管理四个方面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旨在提高产出的技术发展活动,通过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选择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性能,增加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企业之间的持续竞争,优胜劣汰,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获得企业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益。同时,企业的技术发展将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源利用水平,获得技术发展促进结构调整的间接效益。

企业技术发展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意义重大,但在我国,这却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科技力量的主体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发展能力。这主要表现在:1.企业科技力量薄弱。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占全国总数的44%,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全国总数的28%;2.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不健全。1993年全国1.8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只有50%;3.科技投入低。大中型工业企业使用的科技经费,仅占全国的42.71%;4.技术成果少。企业开发的省部级以上成果,占全国总数的27.45%;企业取得批准的专利,只占国内总数的15%;5.产品和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占69%,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约占15%。我国每年开发近6万项新产品,但据对上报的国家级新产品分析,达到国内领先、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仅3000—4000项。这一系列数字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发展能力尚很薄弱,距离技术开发的主体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对通过企业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企业技术开发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三、在企业改革中提高企业的技术发展能力

当前,企业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企业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竞争的关键是要有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这就要求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技术与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衰退与繁荣的两大根基,企业改革既包括了技术进步的内容,又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与条件。

1.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与完善企业的技术进步体系。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为引导企业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1993年底开始,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并共同认定了140家企业技术中心。作为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它们的技术开发机构和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将对全行业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与企业改革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一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的实施方案中,将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机构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在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总体思路下,企业将技术进步机制的建立,作为企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体系的建设,建立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和人才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技术开发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科技人员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独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到企业工作,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2.在扶持优势企业中强化企业的技术发展能力,加速形成一批产品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大公司、大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5.4%,上规模的大企业很少。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飞跃,必须组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大型企业集团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又是技术开发投入的主要源泉。世界著名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超过一些国家全国的研究开发投入。1994年度,德国奔驰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为61.8亿美元,西门子公司为53.6亿美元。正如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的:“不办好一批稳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难以形成一个真正够世界水平的技术开发机构。”而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强,没有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也难以成为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企业。因此,到本世纪末,每个行业争取培养3—5户或更多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首先培育一批利税高、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同时抓好目前已组建的56户集团。通过这些“关键的少数”,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发展优势企业经营规模的同时,要不断完善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选择、技术积累,增加技术储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速大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主体。

3.推动“产学研”结合,优化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我国科技力量、科技投入相当多地集中于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在促进技术开发主体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国家鼓励研究机构以各种方式与企业结合。既可以成建制方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技术发展机构的一部分,也可以合资、合作或临时课题组等形式,与企业组建新的企业或联合体。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以互利互惠为基础,但最终将有利于企业增强自身的技术发展能力。正如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的,“绝大部分的技术开发力量都应该在企业,总得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不然就不能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也就难以实现依靠科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国家经贸委与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为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范例。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全国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已有34000多家,高等院校1400所,科研单位2170个。转让项目7980项,合作开发项目8400项,合作交流达33万人次。共建研究开发机构430个,经济实体218个。同时,独立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有实质性的进展,例如,电子工业部第6研究所进入彩虹集团,集团每年拿出1个亿用于6所的研究活动。机械部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进入宝钢集团,开创了研究机构跨行业、跨地区进入企业的先例。“九五”期间要继续组织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深入推动“产学研”结合,逐步在工业部门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力军,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及技术服务机构紧密配合、共同推进的技术发展的新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4.组织重大关键技术、主导产品和成套装备的开发和转化工作,加速工业技术发展的步伐,逐步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九五”要积极开发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主导产品和成套装备,大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广一批成熟的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争取到“九五”末,使我国工交系统大多数行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水平,其中主要行业达到九十年代水平。使新产品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由目前的近11%提高到15%以上;占利税总额的比例,由目前的近12%提高到16%以上。逐步掌握重大装备的核心技术,使其基本立足国内设计制造。通过开展这些工作,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促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目前的约30%提高到50%左右。

标签:;  ;  ;  ;  ;  

增强企业技术发展能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