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彭华军[1]2004年在《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对中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初级阶段。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焦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立足于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小学生成长烦恼。 笔者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急切性、现存问题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然后综述了各种团体咨询的理论,并依据团体咨询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提出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概念。 接着比较了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与团体咨询、学科课程的异同,详尽阐述了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师生关系及课堂信息交换关系,列出了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和操作方法、设计原则、设计步骤、评价及实施技巧及相关问题。 最后采用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对昆明市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主要涉及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生活等方面内容,研究的核心旨在探索并建构一种易于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有效降低了实验组小学生的总焦虑倾向,提高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说明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 2.从PSMH测验各维度得分看,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之后,实验组除自责倾向得分有所上升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有所下降。 3.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能够明显降低学习焦虑水平、身体症状得分。 4.在自责倾向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均有所上升,实验组得分上升坡度较缓。 研究表明,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焦虑。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方法。

徐丹丹[2]2012年在《初中生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令人堪忧。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部分学校已采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然而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各学校的心理教育课开展的非常不平衡,存在诸多弊端。如何优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探索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方式,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方式对初中生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并建构一种易于操作,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方式方法。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曲阜市实验中学的七年级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对实验组进行前测,实验组在进行完前测后正式开始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对照组则照常上课,不做任何干预。教学结束后,立即同时对两班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量,作为实验的后测数据。此后统计测量数据,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试验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心理健康各个维度上除了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平衡两个维度有显着差异外,其余维度上均不显着,但实验组除了抑郁得分在后测有所提高外其余各个维度得分均有下降,对照组在敌对、抑郁、心里不平衡叁个维度上得分有所上升,其余各维度均有所下降。

孙菊霞[3]2010年在《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文中研究说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遭遇各种问题或创伤,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灾区孩子带来身心的毁灭性创伤;信息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都市使很多少年迷失方向。如何教会学生成功应对生活创伤,勇敢承受各种挫折,从中得以锻炼,提升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语文等学科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发展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学科教师实施心理辅导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当前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创伤叙事、写作疗法等相关心理辅导方法与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论述汉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机制,探讨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从理论角度探讨心理辅导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及优势;从实践层面,调查语文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的看法和态度,深入一线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具体做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和改善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等,分别采用问卷调查、质性访谈、行动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以沪、甘两地38所学校的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语文教师与心理辅导相关问题的现状调查》了解语文教师对心理辅导相关问题认识和理解的大概情况。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量表总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56,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65、0.678、0.696、0.713。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普遍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一致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辅导具有可行性,认为语文教学与心理辅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肯定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对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表示中立,认为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一定要多方配合、广泛参与。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缺乏心理咨询方法、心理辅导的技术和能力。根据学生外在行为判断、直接找学生谈话、鼓励是他们较常使用的辅导方法。质性研究涉及语文教师、心理教师、校长、学生等共二十叁位受访者。根据对资料的编码、整理、归纳和分析发现,老师们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普遍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认为语文教育与心理辅导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多数语文教师被动而无意识地应对学生问题,通过讲道理、谈心等传统方法建构师生关系;部分语文老师还是能有意识地主动利用课文内容和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实施心理辅导,常用方法包括: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讲故事、运用音乐创设情景、领悟与言语鼓励、谈心日记、课本剧与角色扮演等。实施心理辅导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无条件接受学生、关爱学生、自我反省、领悟探索等基本素养。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存在任务不清、缺乏系统性等困惑,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他们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提升心理辅导能力。行动研究部分,从个案角度切入,采用创伤叙事等心理辅导方法,将课文内容讲解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借鉴现场实验设计思路,有目的地从不同学校选取四位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和引导,使其根据教学进度借助字词联想、看图说话、作文等方式了解学生,使用创伤叙事、情绪日记、诵读经典等方法实施心理辅导。有192名学生参与了本研究,他们完成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等测试。叁个月后,不同学校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都产生不同程度、不同项目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情绪、焦虑等个别项目上的变化。L、H、M校实验组学生在情绪等项目上的变化较对照组有一定改善,但Q校效果不太明显,师生评定存在差异。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在有意识挖掘教材资源、使用叙事作文等相关方法、主动探索等条件下,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具有可行性。得出结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作文等语文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受创伤情绪、不良认知等情况、了解学生心理,利用课文调节认知,配合写作宣泄情绪,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对几位语文教师所撰写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她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背景都有更为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她们饱含情感,能够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学生特点,通过讲解课文、及时沟通、创伤叙事、同学互助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隐性心理辅导,从而巧妙地避免阻抗,借助班级团队氛围,利用家长和其他教师多方力量,及时、有效地实施干预。得出结论,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前提在于充分深入了解学生,以课堂阅读和作文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语文活动为辅助手段,提升教学中的评估和心理辅导能力、反思研究,培养教师心理辅导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朴莲姬[4]2009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延边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模式的构建》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为当前延边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一股活力,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缘于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一致的目标理念:第一,都倡导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第二,都在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第叁,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第四,具有相同的人才观念。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从国内外两大角度进行了总结回顾,进而对延边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缺乏专业师资和教法的研究;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科学开发。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运转不足;教师没有完全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生活和工作压力巨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延边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和各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现实依据,以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了延边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科渗透为基本形式,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心理咨询辅导模式为主渠道,以高等院校、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为技术支撑,以班主任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实践环节,,以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根本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模式。本文对该模式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并对其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沈贵鹏[5]2003年在《心理教育活动论》文中研究指明心理教育是以增进学生心理成长为宗旨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它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发展性教育和幸福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活动,学生的心理成长植根于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相应的活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心理教育活动研究是一项直面现实的探索性研究,本项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以理论研究为辅。基本研究方法是:综合实践考察、案例研究、专题访谈和文本分析,等等。心理教育活动运作的基本依据是活动文本,现行心理教育活动文本在编制的视角、呈现的形态、文本的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特色,体现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及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活动文本的教育理论底蕴、活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深化。心理教育活动过程是物质的与精神的、认知的与情感的、行动的与反思的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过程,论文系统考察了情境、交往、自主、体验、行动等活动要素,在实践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心理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原理。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叁种:集体活动式、小组活动式和个别活动式。集体心理教育活动集中体现为专题性活动和融合性活动;小组心理教育活动主要表现为心理训练活动和心理矫正活动;个别心理教育活动则包括个别咨询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网络教育活动。叁种活动形式共同构成心理教育活动体系。心理教育活动方法与评价也是论文着力探究的问题之一。心理教育方法主要有六大类,即:指导—内省式、过程—体验式、践履—训练式、角色—内化式、沟通—对话式、主体—自助式。心理教育活动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评价的新型评价方式,其发展趋势是:从认知性评价到综合性评价、从书面性评价到情境性评价、从定论式评价到对话式评价。

崔景贵[6]2003年在《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构”为主线,借鉴“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从分析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选取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对心理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理性批判,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观照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提出并论述了整合论心理教育观点,倡导开放互动、多元共生的心理教育发展路向,主张从多学科整合的视野研究心理教育,建构适合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理念和模式。 第一部分:走近心理教育。对心理教育的概念、学科、存在问题及研究等本体问题作了探讨。心理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心理教育是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超科学的科学。要正视心理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教育研究要倡导多学科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第二部分: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从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来探讨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心理教育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有着各自的范畴和可能走向。每一个学科视野关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属性,建构人的不同模型与形象。每一个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有其独特的认识,但只是提供对心理教育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第叁部分:心理教育走向多元整合。分化与整合是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元整合是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新范式。心理教育学科将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走向实践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需要不断超越与创新。 本文主张,要建构心理教育的元研究意识,要关注和研究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教育的本质、心理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心理教育场域的建构、心理教育的判断标准、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等。本文对心理教育的一些新课题,如网络心理教育、全脑型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本土化、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文化性格,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思考。 本文认为,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来解读心理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心理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视域,要对心理教育形成更理性的认识,需要实现学科间的“视域融合”;开放互动姿态、多元共生意识与学科整合视野是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与超越,心理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

王梦梅[7]2011年在《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态度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感恩教育是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其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加强感恩教育,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为此,编制感恩测量工具,对中学生感恩父母的外显与内隐态度、行为、内在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探索干预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态度与行为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自编的中学生感恩父母态度问卷、中学生感恩父母行为问卷、中学生感恩父母态度与行为内在影响因素问卷,对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态度、行为及内在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对中学生感恩父母的内隐态度进行了IAT内隐联想测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团体辅导对改善中学生感恩父母态度与行为的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中学生感恩父母外显态度包含感恩父母认知、感恩父母情感、感恩父母意向和感恩父母评价四个因素;中学生感恩父母行为包含积极的理解与谢恩、不合理地索取、记怨与报复、积极的报恩、积极的记恩五个因素;中学生感恩父母态度与行为内在影响因素包含感恩的人际感、不合理的应得观、果断与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四个因素。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叁个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其构想模型基本合理,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2)中学生对父母感恩的态度水平良好,在感恩的外显态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不存在显着差异,男生与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中中学生感恩父母的内隐与外显态度具有一致性,且内隐态度是独立于外显态度之外的。(3)中学生感恩父母的行为水平一般,男女生在不合理索取以及报恩两个因子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城乡学生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只是在积极的记恩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干部与非干部在所有因子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4)中学生是否感恩父母受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影响,城乡学生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容易受不合理应得观因素的影响,男女生在感恩父母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上均存在显着差异。(5)基于增强中学生感恩父母态度与行为水平的感恩父母团体辅导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中学生感恩父母团体辅导课程对提高中学生感恩父母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及行为水平有一定积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长效作用。

黄凯[8]2013年在《武陵山片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对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正常学习,生活与成才,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才群体的总体质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成了理论研究的重点。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但是,许多模式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种现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是必要的。本文首先应当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模式”概念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此基础上,编制访谈提纲,取样武陵山片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小学,从学校概况、教师人员配备、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几方面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为:学校校长、政教主任、心理(生活)老师、宿舍管理员等。结合其他地区资料,总结武陵山片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其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足;第二、当地师资配备严重不足;第叁、心理主题教育活动严重缺失;第四、心理问题学生不能及时发现;第五、社会和家庭关注不够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武陵山片区的教育及社会资源,构建符合武陵山片区特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模式的提出,力图实现武陵山片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要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期望对武陵山片区乃至全国中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郭金涛[9]2012年在《团体心理辅导对职业中专学生焦虑倾向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焦虑情绪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中小学校中,焦虑也逐步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由于职业中专生的特殊身份与处境,其焦虑水平远远高于普通高中学生。一般焦虑,是指把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综合在一起的整体状况。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应用于大学生群体,中学生比较少,而对于职业中专生的相关研究基本没有。因此,本研究选题“团体心理辅导对职业中专生焦虑倾向的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测验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团体心理辅导对职业中专生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为轴心,并参考相应已有文献成果探索解决职业中专生的心理问题的新途径。本研究以胶南职业中专高一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其进行团体施测。筛选出具有一定焦虑水平且具有修正动机的26名学生为被试,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编制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干预。以检测团体心理辅导及编制方案对职业中专生焦虑水平的干预效果,并为职业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辟新的教学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降低职业中专生的一般焦虑水平。(2)编制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系统运用到职业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

李飞[10]2017年在《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个体生理、心理飞速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极具敏感性和不稳定性、易于出现问题的“心理断乳时期”“心理危机时期”。研究立足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群体,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意识发展状况、学习心理状况、情绪心理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把握了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尝试建构适合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有33.9%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6%的学生属于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亟需心理辅导与干预。从筛查比例来看,强迫症状、学习压力和情绪不稳定是当前农村初中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学生。2.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整体较好,大部分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的自我意识水平,但有19.6%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21.8%的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较低,还有9.7%的学生具有较低的自尊水平。女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更高;七年级学生合群度、自我和谐水平、自尊水平最高;八年级学生的幸福与满足度最高,九年级学生在智力与学校、躯体与外貌、焦虑、维度得分最高;在焦虑和合群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3.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总体水平不高,但普遍体验较大的父母期望压力和自我要求压力;整体表现出中等偏上的学习倦怠倾向,自评学业效能感水平较好,但需要积极关注部分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倦怠倾向明显、学习效能感的低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干预。学习压力随年级增长而升高,八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更明显,突出表现在行为不当维度;学业效能感方面不存在显着年级差异;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和学习效能感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学习压力更大,学习倦怠倾向更突出,学业效能感更低。4.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情绪心理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初中生的正负性情绪状态处于中等水平,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性。分别有35.2%、20.5%的学生体验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男生更倾向运用消极调节策略,女生则更倾向于积极调节策略;九年级学生的正负性情绪状态要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呈现了更为明显的矛盾冲突性;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情绪心理状态;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体验更多的抑郁情绪,使用更多的灾难化、责怪他人的情绪调节策略。5.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有81.86%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倾向;人际交往困扰突出,有58.69%的学生存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49.74%的学生存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有41.49%的学生在面临社交活动时会产生痛苦和烦恼的消极情绪;有29.2%的学生存在社交回避的行为倾向。男生表现出更明显的人际交往问题倾向;七年级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的行为困扰更为突出,九年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交谈困扰和更高的社交回避倾向;单亲家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体验更多的孤独感,人际交往困扰程度更重。6.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级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年限普遍较短。农村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设备短缺、专项经费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等普遍性问题,亟需改善。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较为传统和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较差,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比例较低。7.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构探索建构新时期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凝聚共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体系;提高实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大保障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建构信息化平台监督机制;挖掘校本教育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建设机制;积极创建城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D]. 彭华军.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 初中生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D]. 徐丹丹.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3]. 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 孙菊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延边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模式的构建[D]. 朴莲姬. 延边大学. 2009

[5]. 心理教育活动论[D]. 沈贵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6].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 崔景贵.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7]. 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态度与行为研究[D]. 王梦梅.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8]. 武陵山片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D]. 黄凯. 中南民族大学. 2013

[9]. 团体心理辅导对职业中专学生焦虑倾向的干预研究[D]. 郭金涛.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10].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D]. 李飞.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