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历史文化对话剧创作影响的分析——结合滁州文化论文_杨沈乐

地域历史文化对话剧创作影响的分析——结合滁州文化论文_杨沈乐

(滁州学院,239000)

摘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挖掘其时代意义是显得尤为关键。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视觉舞台对大众的文化接受联系密切,话剧的创作和舞台呈现对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具有积极性。有深厚渊源和典型意义的地域历史文化能为话剧的创作带来不竭的素材和涌动的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价值;话剧创作;滁州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精神文明的根基和内核。当前,传统文化处在复兴期,然而,作为根基的文化传统并非能主动与大众群体相容,这是时代所局限的,在对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挖掘其时代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的国情上看,地势地形复杂,历史变迁频繁,相对封闭区域内基本上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环境,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文化和地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充足的动力。现在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变迁等诸多原因面临着失传的艰难处境。这表明在文化的挖掘上需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这是现今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不断地开创新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大众精神需求相契合的内容,才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

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其传统文化之根;而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则离不开地域文化之根。若干个地区组成一个国家,将各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实,才能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夯实基础,推波助澜。地方性积极的精神文明构建与良性的地域文化传统有关,良性的地域文化环境对当地的精神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今,影视业的发展日益盛行,话剧作为影视表演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舞台呈现和逼真的现场感觉吸引了大批观众群体。若以与大众审美和精神需求联系较为密切的话剧为切入点,吸收地域文化的象征性元素和精华,则能为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起到积极作用。

话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形式,把西方的新兴技艺吸收融合进来,成为呈现在舞台上综合体的一部分。从创作角度上来看,虽然话剧文本的最终形成主要来自于作者高尚的审美品格和浓厚的艺术灵感,但是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对剧本创作思路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编剧对作品故事内容和梗概的构思、作品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同时也在于对其文化氛围的营造、艺术特色的发展,这在某种意义上对剧本质量的好坏和剧本的呈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忽视。纵观中国话剧的发展,可以发现,从国外传来的以对话方式为主的话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话剧在百年发展中日趋兴盛,在各个不同时期对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和审美需求及社会文化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抗战时期郭沫若改编的历史剧《屈原》,在战场后方激起了广大群众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一次次巡演中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轰动效应。

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有一种主要的话剧类型,那就是建立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基础上的话剧。在这一类话剧中,有诸多经典篇目。例如,老舍先生创作的三幕剧《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三教九流式的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进行京韵味十足的对话。纵观全剧,不仅仅展现出的是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更是展现老北京生活民情的时代风俗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处于新时期的话剧在书写中,也对地域历史文化因素进行了有力的挖掘和呈现。如话剧《风雨秦淮》,写下了关于民国时期生活在南京秦淮河边小人物悲喜爱情和善恶抉择的故事,其中有老不乏南京美食、老南京景致、老南京服饰等诸多反映老南京生活常态和地域文化的元素;话剧《苏东坡》通过四川籍历史文化名人苏轼为书写中心,创造性地融入了川剧的“帮腔”、司鼓以及曲艺舞台上的串场人角色,使话剧与当地传统的川剧完美的融合,另外,剧中大量的主人公故乡眉山的方言俚语,饶有风趣且平易近人,真实地彰显了巴蜀地区的人情风貌。

纵观话剧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富有地方特色的话剧因其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特色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类话剧将长期成为话剧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以部分。究其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地域鲜明的文化特性和精神风貌能够为话剧创作提供土壤和灵感,而历史遗留下来的典型形象则为其提供具体的素材和内容。因而,要进行话剧的创新发展,固然离不开扎实的地域文化,更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某种程度上,用地域美学观照地域生活,用地域语言表现地域面貌,用地域形式刻画地域精神,发掘隐藏于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彰显地域特色的“地域表达”。而地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相应的话剧创作应建立在特定的地域中,在地域的文化环境基础上进行历史书写,在历史文化元素的创作中上融入地域元素是必然的。从另一个方面看,不同风格的话剧创作都在我国的话剧发展史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我们理应意识到话剧的创作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它必须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特征。然而有些剧本的创作严重脱离了它所属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限制,造成了逻辑上的脱节,这是值得话剧创作者所需要重视的。

鉴于笔者所处的地域环境,分析时要以滁州地域文化为视角展开探索和实践,挖掘出可供书写具有本地特色话剧的基本点。这要求实践时应从传统的典型文化出发,进一步深化对滁州地域文化的理解;并能掌握当地人对滁州本地地域文化的基本看法。由此,笔者团队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又通过调查走访,可以了解到滁州当地人对本地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其中提及最多的是欧阳修与醉翁亭,这体现了醉翁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因而,笔者团队以欧阳修与醉翁亭等一系列感染力较强的历史文化元素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文学书写和话剧的舞台呈现。

地域历史文化作为话剧创作的源泉之一,既能为其提供人物原型,又能提供基本情节,还能为剧本提供深厚的精神和文化底蕴。笔者以醉翁文化为核心,以欧阳修为人物原型,以欧阳修知滁期间发生的事件为主要情节,创作出了历史剧《欧阳修在滁州》。其中,为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实地考察和游览参观了欧阳修知滁期间的建筑工事和文化遗迹,如琅琊山、醉翁亭、丰乐亭等,这为话剧创作提供真实的感受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再者,在话剧创作中,对滁州地区的淳朴民风进行了真实地展现,也将滁州本地的滁菊、西涧春雪等特产以及其他地方特色性元素带入。五篇九幕的历史剧《欧阳修在滁州》的创作成型,是因其既遵循了历史性质话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丰富的滁州地方性文化元素。《欧阳修在滁州》的创作,来源于滁州地域历史文化,同时又是对滁州地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通过地域历史文化对话剧创作影响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话剧剧本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能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风貌,而地域历史文化之于话剧的创作,更是源头活水。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将地域文历史文化和话剧传作联系起来,是一种积极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发扬。

论文作者:杨沈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地域历史文化对话剧创作影响的分析——结合滁州文化论文_杨沈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