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的前世今生——艺术人类学视角论文_池佳璇

饕餮纹的前世今生——艺术人类学视角论文_池佳璇

池佳璇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摘 要:青铜时代的饕餮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典型的艺术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图案花纹也不断变化发展,在今天依旧是人们钟爱的艺术形象。本文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家的创造力三个方面对历史上和现代的饕餮纹进行对比分析,力求探寻二者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饕餮纹 青铜 现代艺术

在2017年热映的电影《长城》中,军师用卷轴解说了影片中袭击人类的怪兽——饕餮,在暴政与贪欲下诞生,每60年来袭,只为侵食人类满足贪婪,借以表达人性贪婪,贪婪的化身反过来吃人的隐喻。实则,饕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饕餮纹更是青铜时代奴隶制文化的艺术形象典型代表;在今天,饕餮的故事仍在流传,并被世人赋予新的内涵,饕餮纹也因其神秘的特质为人钟爱,生命不息。

饕餮,是人们将幻想出来的饕餮形象经过艺术夸张处理,将多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加以结合形成的具有威慑力、神秘不可侵犯的图腾形象,具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吕氏春秋·先识览》最早记录了关于饕餮的说法,阐述了饕餮有首无身,由于其贪婪无度“食人未咽”,即使吃饱了吞不下去了,还是要强硬吞入;说明了饕餮贪食的特质,也描述出饕餮的形象是有头没有身体,正与青铜器上的纹饰相吻合。

饕餮纹,是中国传统兽面纹类型中一种独特的纹饰形式,以想象构成为主,是古代社会在兽面和人形结合的基础上将羊、鸟、虎等形象组合在一起,变形奇异,形成的一种夸张诡诞的饕餮纹饰。这富有神秘色彩的神兽纹,经历了神异化到秩序化的发展过程,是我国古代艺术发展时期的重要代表资源,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根据罗伯特莱顿对于艺术的定义,艺术具有审美性和象征性,在外在形式上是愉悦的,并且以其特有的意象增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就饕餮纹而言,它的审美性和象征性一直存在,可对比古今,不难发现这两个属性已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发展也流变着它们的涵义。下文将从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的语言与风格以及艺术家的创造力三个方面来对比饕餮纹的前世今生。

一、历史上的饕餮纹

1.从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

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揭示了项链和臂镯在库拉圈背后的经济交换中担当的功能,强调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维持社会结构中所起的作用。饕餮纹的诞生与运用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堪称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走来,中国古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逐渐形成以宗法制和世袭制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原先的氏族公社部落开始瓦解,公社成员逐渐成为各级氏族贵族的奴隶,听命于奴隶主,社会等级制度愈发森严。在氏族公社时期,陶器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它们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如半坡彩陶中由鱼纹变化而来的几何花纹,庙底沟彩陶由鸟纹演变而来的起伏曲线,都是一族人共同的心理反射,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然而,当奴隶制社会确立,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树立绝对权威,原始社会时期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也变为统治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他们通过“真实地想象”,进行意识形态的专门生产,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在青铜器上。饕餮纹便是这些产物的代表。相较于原始社会时期陶器上的几何抽象花纹,青铜器上狞厉的饕餮纹并非某种具体的东西,在现实中也难以找到对应之物,它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以超世的神秘威吓的动物之象,表达了初生的统治阶级对自我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2.从艺术的语言风格来看

饕餮纹的源头可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期,在二里头文化期可以发现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已经开始进入萌生阶段,但其数量和型式均较单一。商代晚期以后至西周早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事连绵不断,商代祭祀活动频繁,巫术极为盛行,这就需要大量的祭祀器具,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青铜礼器。饕餮纹作为祛除恶魔的鬼神,成为人们祭祀敬神生活的一部分被大量使用,而且形式多变,有形象具体的,有肢体省略的,也有变形的,进入了鼎盛时期。

到了西周,宗教氛围更为浓重,然而不同于商代的“唯神论”,周朝开始探求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德”的观念,重视实际。正如《礼记·祭礼》所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周人崇尚礼制天下,观念趋于理性,宗教色彩较为淡漠。同样,这种礼教的思想也影响着饕餮纹的风格变化,以西周早期到中期这个历史阶段作为界限,在图案的形式上出现了明显的秩序感,饕餮纹的风格一改商代时期的凝重威严,反而呈现出世俗活泼、质朴无华的一面,在宗教氛围的感昭下饕餮纹逐渐失去了它狞厉威猛的艺术内涵。

春秋时代,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进步,饕餮纹的艺术表达形式逐渐走向生活化,宗教神话的夸张造型已不再成为主流,人们逐渐从浓郁的巫术神话中解放出来,向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写生动植物、狩猎与劳作以及宫廷宴乐等纹样开始增多,繁复迂回的装饰风格很少突出器物的外部造型,基本只起到美饰的作用。而饕餮纹在这个时期仅仅作为器物足部、耳部等局部位置的细节装饰,其狰狞威猛之感已经消失殆尽,在纹样的表现形式上显露出可爱灵巧的形象特征。随着战国中晚期奴隶制度的衰落,青铜文化接近尾声,后世对饕餮纹的应用形式基本都停留在商代的辉煌时期,如沿耳鼎足部饕餮纹的变形,双目圆而有神,圆形对称的构图形式体现出饕餮纹敦厚朴拙的一面。

虽然饕餮纹在战国之后很快就没落了,但它在青铜时期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后来的朝代更迭中,有些朝代继续沿用饕餮的形象做装饰,重现在历史进程中。例如在陶器中也有所体现,饕餮纹是灰陶器的常用纹样,白陶器上的饕餮纹尤称精绝。汉魏至东晋瓷器流行堆贴铺首,实质也是种兽面纹,可视作饕餮纹的一种变体。明清两代瓷器上饕餮纹再度流行,以印花、刻花、彩绘、透雕诸般技法加以表现。

3.从艺术家的创造力来看

原始氏族部落时期的陶器纹饰的制定者在绘制时体现的是氏族部落的全民性观念,而青铜器纹饰的制定者却是力在体现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因此,不同于原始社会天真质朴的创作风格,奴隶制社会的艺术家收敛其个性化的审美创作,特别是青铜器的制造者,他们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用概念来表达原始宗教的威严,努力运用一些真实想象出来的、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形象,如饕餮纹,呈现出一种神秘且狞厉的感受。

历史上艺术家的创作往往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审美中“和”的观念。中国的和的思想要点为:其一,有一个中心,在八卦中是太极,在五行中是土;其二,处理对立关系运用的是“对立而不相抗”的融合、定位、互补原则;其三,有一种容纳万物、使之规范的宇宙气魄。饕餮纹的重组变形正是从艺术形式上透出了这种和的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饕餮纹的浑然整一形象暗含着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形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其暗含的是包容和融合的原则;作为构成成分的动物不断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此外,饕餮纹在华夏图腾发展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

艺术家的创作还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饕餮纹诞生于青铜时代前期,彼时恰经历我国青铜器生产的鼎盛之时,根据我国现发掘的古时青铜器,其制作工艺大多为范铸法,即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成品。可见,在这样的制作工艺下,制作者难以描绘繁杂的纹饰,而以线条为主的饕餮纹为代表的纹饰为之青睐。在其后的发展时期,青铜呈衰落之势,饕餮纹的身影也在工艺美术中逐渐褪去,后人再见的瓷器上的饕餮纹饰,已不复最初单一的雄浑线条,而因瓷器制作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呈现出严肃而纷繁的美。

二、现代的饕餮纹

1.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历经千年历史,中国艺术经历了青铜狞厉、楚汉浪漫、魏晋个性、唐风宋韵和元明理情, 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受近代资本主义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工巧的艺术品。然而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制约,艺术创作已然不能和先前的艺术高潮相媲美。工业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冲击现在依然存在,但是,在物质条件大幅提升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文化的理性思考,对于艺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从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中不难发现,如今的工艺美术创作越来越注重挖掘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元素。饕餮纹是超人的历史力量和原始宗教观念的结合,具有浓重的命运色彩,同时与追求复古文化和中国特色的艺术潮流不谋而合,因而重新活跃在中国的艺术舞台。而就其内涵而言,已不同以往奴隶主统治阶级强权的象征,饕餮纹已经超越了它本身所融合的动物形象所展现出来的视觉威力,而是幻化成为一种怪相符号,象征了一种超脱世间的神力观念,被赋予祯祥、避邪的含义。

2.从艺术的语言风格来看

在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饕餮纹本身的艺术效果极强,具有历史性和装饰性,将饕餮纹应用于工艺美术设计当中,不仅可以展示该设计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通过不同图形文字的编排组合,传达中国“和”的思想概念,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性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感官体验,引起心理层面的共鸣。

饕餮纹在现代工艺美术中的运用已不复往前礼器运用的单一用途,它的图案和风格被重新分解、整合,有了更新、更活的运用,经过演变和发展,如今已经被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室内家用纺织品设计、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饰品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

在如今的饕餮纹运用中,许多设计师利用后现代装饰主义的艺术手法,从饕餮纹中提炼了最有神秘色彩及丰富神韵的饕餮眼睛,进行扭曲形态的视觉变化,将细碎的格块图形组合成旋涡状态,用沉睡千年的饕餮之眼承载了新世纪的斑斓色彩,带来新的生命力,在历史的轨迹中追寻新潮感觉。

在现代服饰设计方面,饕餮纹以其神秘、奇幻的风格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呈现出兼具民族风和时尚感的时装特色。如江南布衣品牌的饕餮纹元素服饰,设计师深受饕餮纹层次感和对称感的影响,采用对称逆向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线形之间对称、对比式以及疏密关系之间的变化调整,大胆地运用了极不对称和大量褶皱的设计手法,独具特色。

在建筑领域,设计师也十分注重风格方面的传统内涵。饕餮纹的构图设计糅合了“和”之美,具有十足的东方特色和古老的神秘色彩。为了表现建筑内涵,特别是民族风的风格,饕餮纹的图案也常用于建筑的外观。如中国文字博物院外廊的雕柱和正门标示性雕塑,采用了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形式,凸显了建筑的文化性和威严性。

从这些优秀设计作品的典范中可以发掘,现代的饕餮纹运用有了更为丰富的场合,在不同的场所其设计又富有不同的变化。总得来说,当代饕餮纹表现的艺术语言更加灵活自由,设计理念也更加开放。在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饕餮纹的运用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挪用复刻,而是找到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结合点,进而对饕餮纹怪异构型进一步提炼,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中的一些元素进行有机结合。

3.从艺术家的创造力来看

在文化工业大兴的今天,艺术品创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机械化复制,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新颖的创造力是每个艺术家所追求的可贵品质。也正因如此,饕餮纹因其天生的魅力,从古老神秘的青铜文明走来,又被富有创意的艺术家加以改造运用,形成了今天或质朴复古或抽象神秘或文雅协调的图样,焕发着时代活力。

由上文现代饕餮纹设计案例可见,不同行业的设计师对饕餮纹的新运用有着不同的偏好。在此,笔者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一是以饕餮纹体现后现代主义风格为主。前者在对饕餮纹进行创作运用时,往往较为遵循历史上饕餮纹的花样风格,旨在表现复古的个性和大气的民族性格。后者则受后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将饕餮纹元素进行拆分,再抽象化,创作出新的图案,抑或提炼饕餮纹中的感性内涵,搭建起古老文化向现代文明过渡的桥梁。

阿诺得·豪泽曾说过:“过去的东西就其本质而言是 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仅仅是从与现在的联系中获得的, 因此历史必然不断予以重写,艺术作品必须不断地予以重新解读。”一个经历几千年历史的饕餮纹早已经失去了它被创造时的价值,它不再是“通天之途”,但它曾经是“通天之途”的意义永远留了下来。饕餮纹是以神圣实用的身份来到世上,尽管今天它已经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却超越时间而永远存在。我们要探寻这神秘而古老的饕餮纹及它的审美价值,并且在探寻的过程中演绎其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宏旺 青铜器饕餮纹饰元素在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2,10-11。

[2]刘天元 饕餮纹在后现代主义风格家居用纺织品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河南,中原工学院,2015。

[3]张磊 饕餮纹的历史演进与审美内涵探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1),29-30。

[4]苟晓琛 饕餮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美学探究[J].包装工程,2012,(5),125-128。

[5]刘静 中国传统纹样饕餮纹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3),206-207。

[6]刘莹 不同时期饕餮纹的演变特点[J].广角视野,2009,11,(61),160-161。

论文作者:池佳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  ;  ;  ;  ;  ;  ;  ;  

饕餮纹的前世今生——艺术人类学视角论文_池佳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