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树突状细胞关系研究进展论文_尚梅, 李占全 通讯作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树突状细胞关系研究进展论文_尚梅, 李占全 通讯作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不同病因、机制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见效较慢。树突状细胞是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多种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均发挥了作用。经查阅大量文献,本文结合近年来血液学专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与树突状细胞的关系做以下综述。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紊乱 树突状细胞 新靶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病因及多发病机理引起的,并且以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目前AA的病因并不是十分清楚,如病毒感染、X射线及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发展,并且与个人敏感性息息相关。同时AA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AA 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微环境缺陷及造血干细胞缺陷。由于免疫抑制剂治疗AA有效,所以认为AA 是一类靶细胞为造血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者发现免疫功能紊乱已成为研究AA的发病机制的热点。

1AA的发病机制探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功能紊乱在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意义重大。Zheng M 于2012年进行的研究发现,AA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关系十分密切[1]。多数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是该理论的有效证据。越来越多实验表明AA的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标本中及外周血里淋巴比例可见明显增多,AA骨髓活检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提示,活检标本中造血残留区中的淋巴细胞的数量比正常人骨髓里淋巴细胞数值高,这一数据表明AA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是处于活化状态的,最终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和造血衰竭。研究证实,当分离去除骨髓中T细胞后,使部分患者骨髓细胞集落产生率明显增加,临床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使某些再障患者取得显著疗效,证明AA与免疫有关。

辅助性T细胞亚群1(T helper cells1,Th1)和辅助性T细胞亚群2(T helper cells2,Th2)是CD4+Th亚群中的一类,Th1和Th2来源于辅助性T细胞亚群0(T helper cells0,Th0)这共同的前体细胞。若机体处于正常情况下,Th1和Th2均由Th0分化而来,并且是按一定比例分化而来的,从而保证Th1与Th2的比例处于平衡状态,机体维持正常的机能,这种平衡必不可少。大量实验研究表明AA患者体内Th1/Th2比例失衡,表明了AA可能是一种针对造血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免疫应答以Th1为主[2]。Kaito[3]等研究者们研究表明AA患者在Th1和Th2的比值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数值上发生了变化,并且还发现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的数值比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内Th1的数值和Th1/Th2比值要低,研究发现治疗前后Th2细胞变化不大;治疗有效的患者Th1/Th2比值比治疗前也降低了。因此他们认为Th1细胞亢进在AA的免疫紊乱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具有免疫刺激能力,是目前发现的惟一能激活未致敏的初始型T细胞的APC,同时也是体内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细胞。DC按发育进程可分为两种,包括未成熟DC(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和成熟DC(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未成熟DC受病原体刺激后迁移并且逐渐成熟,成熟后的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能有效激活未致敏的初始型T细胞,能启动并决定机体免疫反应方向。由于DC全部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髓系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且CD11c+又被称作DC1和淋巴系树突状细胞(lymophoid dendritic cells,LDC)且为CD11c-又被称作DC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DC1细胞分泌的IL-18、IL-12等可以促使初始CD4+T细胞向Th1细胞亚群方向转化,DC2却能允许其转化为Th2细胞亚群。MDC来源于共同髓系祖细胞(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CMP)可以发育为两类imDC,即为CD11c+CD1a+imDC和CD11c+CD1a-imDC;前者被激活后表达CD83+,有很强的激活CD8+T细胞的能力。后者为不表达CD1a的imDC称之为间质性DC,可以分泌IL-10,并且对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都有促进作用。

3树突状细胞与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发病相关性

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者发现DC在AA的免疫紊乱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将外来抗原提成给T细胞从而引起免疫应答。众所周知,DC是已知的目前体内功能最强APC,并且DC的功能与其成熟度密切相关。只有成熟的DC能将吞噬的细胞捕获的抗原呈递给辅助型T细胞(T helper cells , Th),从而启动炎症反应。成熟DC的具有树突样的外形特征,能高表达MHI类和共刺激分子如CD86,CD80,CD40和分泌细胞因子。未成熟DC表达低水平,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的能力很弱,而成熟的DC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很强。研究显示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AA患者的免疫功能及骨髓造血具有一定的提高促进作用[4]。有研究表明[5],AA患者体内未成熟DC与成熟DC的明显比例失衡,能诱导Th0向Th1方向转化的成熟DC比例明显增多,对骨髓造血细胞间接或直接的损伤是导致再障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当然DC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远不止局限于在AA中的研究。新近研究提示,由于脓毒症死亡的患者外周血中DC数目比存活的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DC数目要低得多。有研究者行动物实验提示小鼠注射白喉毒素后死亡,检测发现其体内的DC数值几乎为零;但当小鼠注射白喉毒素的同时注射正常小鼠骨髓来源的DC后,小鼠的存活率就提高了许多。此研究表明DC受抑制是脓毒血症的病理机制之一[6]。

4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新发现

有研究表明AA患者CD8+T细胞对正常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杀伤力,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在AA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能是由于骨髓造血细胞表面的Fas抗原被效应T细胞表面的FasL识别,导致过度凋亡,从而导致造血衰竭[7]。因此,深入研究Fas/FasL系统及其介导的凋亡转导的信号,对了解AA损伤骨髓造血细胞很有帮助及对揭示AA受损的靶细胞特点及类型也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研究AA的发病机制仍是十分意义的,并且任重而道远。

5小结

阅读国内外专家文献总结DC参与了AA免疫应答的过程,并且成熟的DC有利于Th0向Th1方向进展,导致Th1/Th2比例失衡。不仅如此,研究表明DC1促使Th0向Th1方向转化。深入研究AA的发病机理成为热点,新的研究机制研究也正开展着,关于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的研究就十分有意义,故深入研究DC在AA中的免疫机制有重大意义,探究DC与Fas/FasL系统相关性更有望成为今后治疗AA的新靶点。

6参考文献

[1]Zheng M,Zheng K,Zhou J,et al.Tcf-1 gene silence suppressesdownstream gene expression in CD4 (+) Tcells from bonemarrow of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J].Ann Hematol,2012,91( 3) : 353-358.

[2]Maccario R,Podesta M,MorettaA,etal.Interac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cells involved in alloantige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favor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D4+ T-cell subsets expressing a regulatory/suppressive phenotype[J]Haematol logica,2005,90(4):516-525.

[3]Kaito K,Otsubo H,U sui N,et al.Th1/Th2 lymphocyte balance in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J]. R insho Byori, 2004,52(7): 569-573.

[4]高飏,肖扬,旁妍等《树突状免疫细胞疗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初步探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22(5):249-252.

[5]涂海峰 邵宗鸿 刘鸿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h3细胞、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b1的水平》[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27(11):753-756.

[6]Sirgo G,Claramonte R,Chanovas M,et al.Dendritic cells in sepsis:an approach to post-infectious immunosuppressin.Med Intensiva.[J].2011,186(2):977-986.

[7]刘春燕,郑萌颖,付蓉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攻击靶点的体外实验》[J].中华医学杂志, 2016,96(22): 1728-1732.

论文作者:尚梅, 李占全 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树突状细胞关系研究进展论文_尚梅, 李占全 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