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患者四肢皮肤缺损中游离穿支皮瓣的应用研究论文_曹健

(嘉善县中医医院,普外科 浙江嘉兴 314100)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四肢皮肤缺损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四肢皮肤缺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植皮修复治疗,观察组给予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修复治疗后的皮瓣成活、保护感觉修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与保护感觉修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四肢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游离穿支皮瓣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患者;四肢皮肤缺损;游离穿支皮瓣

皮肤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四肢损伤,部分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病情复杂,使临床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大。为了恢复老年患者四肢功能性,在临床治疗时需科学选择治疗修复手段,早期应用植皮修复治疗,虽然可使患者患肢形态与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存在美观性较差,供区感觉异常等问题,治疗修复效果并不理想[1]。随着临床显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四肢皮肤损伤采取游离组织修复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具有创伤小、供区隐蔽等优势,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本次研究选取40例老年四肢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获得较为满意的应用效果。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四肢皮肤缺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知情自愿下参与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区间在61~83岁,平均年龄(72.64±4.19)岁,缺损面积2cm×4cm~7cm×14cm,缺损部位:手背7例,足踝8例,足背6例,前臂9例,缺损原因:机器绞伤18例,交通伤12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区间在63~80岁,平均年龄(74.27±4.61)岁,缺损面积2cm×5cm~7cm×12cm,缺损部位:手背5例,足踝9例,足背6例,前臂10例,缺损原因:机器绞伤14例,交通伤16例;两组数据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植皮修复治疗,清理创面后进行传统一期创面处理,然后选择腹部或者小腿后部皮肤进行植皮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具体流程:①利用彩色多普勒扫描仪以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扫描3cm范围内肌皮动脉血流情况,对第一肌皮动脉浅出点进行明确标注,根据缺损部位科学设计皮瓣。②将皮瓣与血管蒂沿着阔筋膜张肌远端至髌骨上缘7cm内侧缘至深筋膜下进行切开,向外侧游离至股直肌与骨外侧肌间,分离肌间隙,将肌皮穿支与皮质血管解剖并向中央进行游离。皮瓣游离过程中要保留血管蒂及其周围4cm左右的宽筋膜蒂,保证此区域皮瓣血运良好。断蒂后移植至皮肤缺损区域,于受区进行动静脉吻合,皮瓣下留置引流条,直接缝合供区,或缩小创面后进行皮片移植覆盖。③术后给予抗凝、抗感染、绝对卧床处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皮瓣成活、保护感觉修复情况,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力异常、皮瓣坏死、皮瓣感染、穿支血管变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4评价标准

采取Moberg分级标准对患者的感觉神经进行评估,包括S0~S4级,≥S3级时评价为保护感觉恢复良好[2]。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χ2值检验,以(n,%)描述。P值<0.05时,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修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与保护感觉修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修复效果比较(n,%)

3.讨论

本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显著(P<0.05)。结果分析,皮瓣坏死是导致血运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全身营养条件欠佳所致。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时,无需将大面积阔筋膜切除,使得皮瓣成活更加容易,同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管蒂长,血管内径较为粗大,有助于血管吻合与血液供应,为皮瓣成活提供有利基础[3]。术后给予患者连续吸氧、适当增加解痉药物与抗凝药物的使用时间,及时有效处理皮瓣血运欠佳问题,必要时应用探查手术,可使皮瓣成活率有效提高[4]。本组中观察组患者的保护感觉恢复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显著(P<0.05)。结果分析,由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皮下组织较为丰富,无需取出肌肉,对供区运动功能的无任何不良影响,同时穿支皮瓣的取皮厚度相对较薄,可根据植皮要求调整厚度,对手背或足背等较薄部位皮肤尤为合适[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显著(P<0.05)。皮瓣感染与皮瓣坏死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与老年患者自身抵抗能力差,创面处理不彻底、皮瓣移植手术时间过早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积极采取有效的术前检查,对老年患者进行术后风险评估,提高老年患者的抵抗力与耐药力,术后积极采取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皮瓣穿支与血管血流情况进行观察,可预防血运异常,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6]。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四肢皮肤缺损应用游离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治疗,具有皮瓣血供充足、定位方便、切取容易等优点,修复后皮瓣成活率高,可使植皮区保护感觉有效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康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彪,蒋娟. 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7例创伤性四肢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观察[J]. 山东医药,2017(47):85-87.

[2]王先早.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四肢皮肤缺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7).

[3]邹永通,刘晓军,练祝平,et al.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在四肢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7,28(11):1854-1856.

[4]彭晓旭. 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超薄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疗效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3):133-134.

[5]严望,刘勇,孙锋,et al.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6):795-797.

[6]刘育杰,丁小珩,焦鸿生,et al. 多种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分析[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28(2).

论文作者:曹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在老年患者四肢皮肤缺损中游离穿支皮瓣的应用研究论文_曹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