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研究论文_侯继荣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24例,根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53例),慢性乙型肝炎组(7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对入组对象空腹静脉血抽检,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改善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改善组(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效果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

【中图分类号】R512.62;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28-02

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新陈代谢器官,其与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尤其是蛋白质代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肝功能在受损后,其血清免疫球蛋白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波动,故认为在乙型肝炎诊断中,血清免疫球蛋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本研究通过选取乙型肝炎患者对其血清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旨在明确在乙型肝炎诊断中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价值。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的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2000年所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关于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选取12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女性52例,男性72例,年龄为15~66岁,平均年龄为(44.72±6.26)岁;根据诊断结果,其中5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71例慢性乙型肝炎。另从同期健康体检群体中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龄为16~68岁,平均年龄为(45.41±7.28)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检测方法 入组对象均于清晨在空腹状态下行静脉血采集,每例各取5ml,放置于专用抗凝管内充分混匀,进行10min的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并将其放置到-20℃的冰箱内保存备用。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ympus,AU2700型)进行检测,试剂盒采用配套试剂盒,以免疫比浊法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具体包括:IgA、IgG、IgM。

1.2.2治疗方法 为乙型肝炎患者提供针对性干预治疗,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α治疗,恩替卡韦每日1次,每次0.5mg,干扰素α每周1次,每次皮下注射180μg。连续治疗48周。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3]中相关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并根据治疗结果将分为两组,改善组为(痊愈+有效),非改善组为(恶化+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以t值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免疫球蛋白检测水平比较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IgA、IgG、IgM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IgA、IgG、Ig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全球性临床疾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全球有超过2亿人口属于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超过1亿人在我国,而其中大约有3000万乙型肝炎患者存在肝损害[4]。乙型肝炎能够经由母婴、血液等各种途径实现有效传播,从而致使肝炎性病毒,并因此使得其他脏器受到累及,严重情况下还可能转化为肝癌或者肝硬化,可以说一种世界性流行疾病。为此,加强对乙型肝炎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治疗是全球针对该病的共识。

根据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来看,主要是因自身免疫耐受和损害而导致的,慢性乙肝患者其肝功能会出现明显下降,这与机体免疫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经由促进B细胞快速分化、增殖,来实现对抗体的有效调节。在机体免疫过程中,血清免疫球蛋白是其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着抗体功能,同时还具有多种抗原性差异。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具有较强抗体活性的抗体,但当机体在出现感染时,必然会出现非常显著的改变,为此,在乙型肝炎诊断中,通过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可充分了解机体感染情况。

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通过选取乙型肝炎患者,对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的IgA、IgG、IgM表达情况表现为非常明显的随着病情加重而持续增加。该结论与文献报道[5]结果一致,该研究者认为肝实质遭受到的破坏越严重,那么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就越显著,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为此,可将其作为非常重要的乙型肝炎诊治判断指标。另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治疗后,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两组,非改善组的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高于改善组(P<0.05),该结果表明随着病情的改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明显的改变,故在疾病治疗分析中,血清免疫球蛋白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免疫球蛋白能够充分体现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和机体免疫水平,可谓病情分型提供直接的参考,且可应用于疾病预后评价,故在提高乙型肝炎临床诊断、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烈,胡义忠,徐秀亮,等.血清sP-selectin、sICAM-1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对乙肝肝硬化预后评估的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33(11):1699-1705.

[2]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4):405-415.

[4]鲁晓娟,王娟,白莹立,等.红细胞免疫指标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价值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3):5351-5353.

[5]周臣敏.免疫球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03):376-377.

论文作者:侯继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  ;  ;  ;  ;  ;  ;  ;  

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研究论文_侯继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