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分析论文_韦小宁

(纳溪区人民医院;四川泸州646300)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56例老年痴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吡拉西坦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补肾益智汤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老年痴呆病患者,其发病机制与胆碱能缺失及基因突变等有关,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举措,可取得较好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老年痴呆;发病机制;临床药物

老年痴呆病为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类型,多发于老年人群,对其生活及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计算能力、定向能力及记忆力出现障碍,表情淡漠、语言重复、面情固执等,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伦理缺陷症状[1]。本次研究针对本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56例老年痴呆病患者,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法,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56例老年痴呆患者,临床表现为思维迟缓、智力衰退、黏滞与僵化、情绪难以自控,自我中心严重,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差、做事马虎,失算症。感觉器官功能出现减退,瞳孔对光反应有时迟钝,生活难以自理,生理反射迟钝,行走不稳,体重减轻,口齿含糊,不自主摇头,手指震颤等。将所患者的56例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11例,年龄区间60~84岁,平均(73.2±6.9)岁;病程区间1~3年,平均(2.5±0.5)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12例,年龄区间60~83岁,平均(73.1±6.8)岁;病程区间1~3年,平均(2.4±0.7)年。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西药吡拉西坦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79)治疗,2片(0.8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补肾益智汤治疗,此药汤主要配方为:当归9g、远志9g、石菖蒲9g、柏子仁14g、枸杞子14g、熟地黄14g、水蛭3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用,饭前服。两组均持续用药3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2]

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生活可自理,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及记忆力均恢复正常,可开展一般性社会交往,即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或缓解,生活在外人帮助、指导下可自理,计算、判断及记忆能力恢复正常,对于一般常识问题可理解,即有效;若主要症状有轻微缓解或消失,生活无法自理,有较差的计算、判断及记忆能力,病情不稳,易复发,即好转;若临床症状未消失,出现并发症,即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处理数据,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为57.1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3.1老年痴呆发病机制

老年痴呆为临床中一种多病机异质性疾病,有神经化学及特征性神经病理改变的特征,通常为渐起病,可于老年前期起病,但老年期有着更高的发病率。结合既往资料,其主要有如下发病机制:(1)微管相关蛋白与tau异常学说。微管为细胞骨架的核心组分,与细胞标志、细胞特性、细胞内转运等相关。微管由微管蛋白及相关蛋白构成,tau蛋白为微管相关蛋白的关键成分,有稳定神经元细胞及加速其合成的作用[3]。针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其tau蛋白水平相比健康者,明显偏低,但纵梁却明显升高,且升高的tau主要以一场过度磷酸化形式出现。有报道指出[4],如果tau蛋白被异常糖化/糖基化,或者是被异常磷酸化,容易形成典型的双螺旋纤维化,最终演变成神经纤维缠结,诱发老年痴呆。(2)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学说。载脂蛋白乃是血浆脂蛋白的核心构成,无论是甘油三酯的代谢与转运,还是胆固醇,均有参与,并且把脂类向神经元内转运,与淀粉样前体蛋白相结合。脑中有诸多载脂蛋白的mRNA,如果出现神经元受损,便会异常增加载脂蛋白的合成量。另外,载脂蛋白有2个等位基因,可产生3个等位体,其与散发性老年痴呆的发生之间,存在着紧密挂念。伴随等位体量的增加,患者有生存其缩短及发病提早的趋向[5]。

3.2临床药物治疗

(1)胆碱能类药。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乙酰胆碱地质减少情况,通常与记忆损害相关,因此,通过适当性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递质含量,对于改善该病有促进作用。乙酰胆碱等为作用于突触前的药物,针对乙酰胆碱而言,卵磷脂为其前体药物,对乙酰胆碱的释放与合成有增加作用。而对于毛果芸香碱等药物而言,其主要作用于突触后,能够对突触后受体产生直接刺激,突触后的结合部位数量不会对其药理作用产生影响。运用胆碱脂酶抑制剂,可以对胆碱脂酶的活性施加有效抑制,减少水解作用,增加脑内神经突触间相应乙酰胆碱的含量[6]。现阶段,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为多奈派齐、他克林等,中枢胆碱能系统为其共同作用靶点,对胆碱脂酶活性有抑制作用。(2)中医药指导。老年痴呆症属中医神志疾病,多见于“善忘”、“文痴”等病症,中医药在对老年痴呆进行防治上,有着独特的治疗经验。近年,有研究指出,益气活血、调心补肾、化痰开窍等,为老年痴呆的基本治疗原则。本次研究采用胆碱能类药吡拉西坦片联合中药补肾益智汤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即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由此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可将此方法用于老年痴呆症的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痴呆病患者,其发病机制与胆碱能缺失及基因突变等有关,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举措,可取得较好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李晓婷, 周静. 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治果分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 33(8):96-97.

[2]苗阳, 王丽. 探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193-194.

[3]郭茜茜, 郭尔楚, 钟振国. 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13):41-44.

[4]高丽杰. 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34):162-162.

[5]程青格, 徐平, 龚其海.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3, 36(6):586-589.

[6]李晶, 贾晓慧, 王晓柔,等. 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与中西医联合治疗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15):3-3.

论文作者:韦小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  ;  ;  ;  ;  ;  ;  ;  

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分析论文_韦小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