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_媒介素养论文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_媒介素养论文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媒介论文,青少年论文,环境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问题一直是业界和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或措施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然而,纵观一些科研成果,从新媒体的环境下探讨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有某种程度的缺失。众所周知,当今全世界的媒体环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广播、电视、报刊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在不断被削弱,而各种新型媒体如博客、播客、维客、RSS、网络视频、IPTV以及Facebook等社交媒体(SNS)不断涌现,其影响力日益增强。人们通过手机、播客、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方式,发布自己的网络视频、博客日记等内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面对丰富多样的媒介手段和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青少年滥用媒体的情况时有发生。利用网络博客大肆炒作的“香水女孩”、面对汶川地震哀悼日不能娱乐而通过网络视频乱发情感的“辽宁女孩”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最近发生在中学生中的“脱裤门”、“摸奶门”等事件更是令人咋舌。新媒体环境究竟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哪些要求?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趋利避害?政府有关部门、家庭、学校、媒体等关联者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此,探讨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问题已是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呈现多元和复杂的局面

新媒体的影响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各种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在论坛发表意见、上传或观看视频,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切已表明,传媒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各种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

新媒体是由数字技术推动的,这个数字平台的各种技术还在持续地发展。在新的传播平台上,新媒体与现有的媒体形态不断融合,可以既是报纸又是杂志,既是广播又是电视,既是网络也是电视,既是杂志也是网络。在新媒体平台上所有媒体都是复合型媒体,报纸不再是唯一的平面,而是有了视频和音频新闻,电视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传播,而是从“我等电视”变成了“电视等我”的互动电视,广播也不会受到频率的限制,而是有了数字广播。新的媒体把视听等多种元素都综合起来。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互联网的出现,使媒介环境进一步多样化和复杂化。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现有的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过去主要是由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构成的传播环境,现在已由互联网、手机、PDA、移动电视、IPTV、博客、维客以及各种社交类网站等共同形成了新媒体的环境。近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三大获得3G牌照的运营商更是摩拳擦掌,以轰炸式的广告方式推广3G手机上网。以3G为代表的新媒体更使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数字化新兴媒体通过提供海量的信息、广阔的渠道和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塑造了全新的受众群体,也直接改变了新闻受众资源的面貌:在构成上更加多元化,传统与新兴交融并存。

2.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

目前,网络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持续稳步增长,其覆盖范围、信息影响面、受众人数都在不断扩展和攀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①,半年增长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为51.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手机网民年龄呈现偏态分布,其在10~29岁间的分布更为集中,占77.2%。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上网更多地吸引了年轻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使用。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互动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相互整合的环境中,传播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人们从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变为主动地去寻求信息,积极地参与到传播交流中去。“所谓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收者或目标对象,这些典型的受众角色将会终止,取而代之的将是下列各种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搜寻者(seeker)、咨询者(consultant)、浏览者(browser)、反馈者(respondent)、对话者(interlocutor)、交谈者(conversationalist)。很显然,在大众受众兴起长达一个世纪之后,这样一种变化也许确实堪称革命。”[1]

新媒体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可能,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把自己的言论、自己的生活方式公之于众,同时也会影响很多人。CNNIC的调查表明,在上网人群中“年龄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越低;从职业身份分析,中小学生比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②。因此,关注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行为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出现的问题

1.媒体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过去,影响青少年的媒介主要是一些低俗的报纸杂志、影视作品,然而,现在互联网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重的,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媒暴力色情信息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另一方面,青少年利用新媒体传播暴力色情信息也成为重要的公害。

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以“人肉搜索”、“网上通缉”、“网络攻击”为主要表征的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作为网民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青少年因为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以及阅读能力、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的局限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网络媒体中的暴力、凶杀、性暗示等不良内容对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却具有很强模仿、学习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

2007年5月25日22点27分,天涯社区的杂谈版里,网友“最后的英雄”转载从魔兽网站上无意看到的视频《这就是偶们的课堂》并将其改名为《北京中学生上地理课怒打老师——真实录像加图片》,该视频由班上的一个中学生拍摄并放到网络上。视频内容是关于北京海淀区某艺术职业学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师在混乱的地理课上遭学生摘帽辱骂。最后发展到一位广州的网民自拍长达7分钟的谩骂这一事件当事人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点击率上万。一时间此网站成为辱骂的世界,用尽所有肮脏之词。

心理学家指出,暴力互动游戏会引发青少年的冲动,继而演变成现实中的重大冲突。因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屡屡发生。在调查的数据中,被调查者认为因玩游戏性情变暴躁的占27%,认为玩游戏与校园暴力相关的达29%。中央电视台2009年3·15晚会曝光一位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的母亲的血泪控诉。她品学兼优、天真烂漫的儿子,就是因为在黑网吧里迷上了暴力游戏而不能自拔,最后因为通宵玩游戏过于疲乏而猝死在网吧。网络中的暴力色情等公害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传播不健康信息,丧失道德伦理

青少年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媒介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对这些媒介现象又缺乏成熟的认知判断。一些青少年仅仅把这些网络媒体当成娱乐的载体,并没有意识到它作为媒体的功能所具有的其他社会教育属性。

2009年年初,“香水女生”沿袭“90后贱女孩”的炒作方式,在网络上大肆发布一些炒作自己的博客,吸引公众的注意。2008年5月19~21日的全国哀悼日期间,一段长达4分多钟的视频,在网络上激起人们的公愤。一个自称是辽宁人的女孩因停止娱乐活动不能上网玩游戏而大骂四川地震,被网民称为“禽兽女骂四川人民”。

近期,几段由90后中学生拍摄的不雅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并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2009年7月3日上午,网上爆出北京顺义某中学的“脱裤门”事件:几名男生在教室内脱下了一名女生的衣裤。此举让大量网友愤怒不已,一些网友进行人肉搜索后发布了视频中3名男生的个人信息。警方和教委随后介入调查,警方控制了七八名学生,3日晚,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承认拍摄视频一事。日前,一段名为“浙江慈溪职高摸奶门”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一群男生边揉搓一名女生袒露的胸部,边与其打趣说笑。

两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上后,立刻引发了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脱裤门”、“摸奶门”迅速成为网络搜索热门词汇。

3.过多消费媒介,影响学业和工作

新媒体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强大的实时传播功能让网络媒介具有了无穷魅力,看新闻、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发邮件、聊QQ等使得青少年群体深入走进网络媒介带来的新生活。但同时,有的青少年片面地利用网络媒介的娱乐功能,将其发展为不可缺少的“玩具”并沉溺其中,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依赖症”。

根据网络成瘾相关量表进行调查,目前有16.4%的网民表示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也有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平均每6个网民里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与此相应的是互联网娱乐功能过度使用——网络音乐85.5%,网络视频65.8%;网络聊天72.2%;网络游戏64.2%③。受网络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可能出现精神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导致没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互联网娱乐功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过度发展,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青少年群体网络应用结构的优化,从而避免网络的过度使用。

三、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过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主要针对的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和影视媒介,强调掌握对特定媒介基本技术的操作能力、识读能力、认知能力等的培养。在新的传播媒介形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也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形势需求,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1.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面对越来越多的色情、道德、暴力、安全等网络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立法形式加以规范已迫在眉睫。对新媒体而言,应以立法形式较为严格地规定新媒体服务提供者的经营与监管责任。当然,这种监管和立法必须建立在支持和鼓励新媒体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既有利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知识。

在技术层面上,要提高技术的管理水平,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层面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当然,笔者并不赞同采用“绿坝”这样粗暴的方式来限制上网。

当然,由于受众发布信息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有新的表现,原有的法律法规并不一定适用。因此,要与时俱进地完善、更新相关法律,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出台相关新媒体的管理办法;另外,要加强网络法律宣传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法、守法。

2.学校——让媒介知识成为常识课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可以说,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目前,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

学校要重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出版专门的媒介素养统一教材。通过选修课、竞赛、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媒体参观、媒体见习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营造积极的氛围。这就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和教师密切关注媒介发展动态,将其引入媒介素养课堂。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共同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并开始了为期15周的系统实验。通过实验,小学生对这方面的课很感兴趣,这一举措已经初步收到了积极的成效。

过去人们关于媒介的知识多半是建立在对传统媒介的认识基础上的,当今媒体的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不断兴起的新媒体要求人们对新媒体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对新媒体的性能、相关知识、社会影响做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需要有一整套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措施来进行大众化的教育。帮助青少年从技术层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视觉冲击进行基本认识,帮助他们熟悉新媒体内容制作流程。

3.家庭——指导文明上网的重要场所

提高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动性。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介进一步介入社会生活,家庭作为青少年“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应发挥出积极主动的作用。家长关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是保证孩子安全上网、文明上网最有效的方法,使孩子从互联网上更多地受益。这对家长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要求,家长们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家长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些都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通过家庭的潜移默化作用,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具备解析网络信息的能力,赋予广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力,以及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从而成为积极的网络使用者。

4.媒体机构——严格把关

媒体机构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方面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青少年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统媒介及新媒介的制作流程,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增强对媒体教育功能的认识,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综合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影响和促进媒介维护信息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当今,由于传媒市场的日趋激烈,各种传媒为争夺受众求得自己在竞争中的制胜地位,使尽浑身解数,于是出现各种媒体良知和媒介文化逐步“风化”的现象,使传媒非理性表现得越来越露骨。据上海一项媒介素养调查,77%的教师和64.7%的家长认为目前我国媒介中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较多,85%的教师和73.4%的家长对此表示担忧。87.8%的学生面对色情暴力内容时,表示这些情节或画面对自己的影响非常不好。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甚至展开了争夺眼球的拼搏。各种暴力、怪异、金钱、赌博、色情等内容充斥其中。新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别力。媒体应当建立同教育机构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应责任。安排一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到大中小学讲授媒介素养课程,在媒体上开辟专栏或制作专门节目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5.阅读习惯——从青少年抓起

新的传播媒介日益丰富,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正受到新媒体的强烈挑战。报刊的读者遭遇到了网络和无线通讯等新媒体形式的分流,尤其是青少年对新兴媒体的热衷和对传统媒体的逐渐疏远。从战略上重视报刊的发展还得从青少年读者抓起。美国的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工程就是一个旨在培养青少年读者阅读报纸兴趣的重要举措。NIE意为报纸的教育工程,即报纸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举办讲座,创办刊物,专门报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供图文并茂的知识,并鼓励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入报纸教学,以培养学生们的读报兴趣,培育未来的读者群。目前,美国有76.5%的日报纸实施了这项工程[2]。英国各大主流报纸在改版时,都十分注重在培育、吸引年轻读者上下功夫。改版后的英国主流报纸更多地采用彩色报纸和大幅彩色照片,色彩更加鲜艳,更追求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并强化了年轻人喜爱的内容报道和表现方式。

结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应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手段和建设民主、文明、健康社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重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前途命运。提高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合理利用新媒介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合理的娱乐观念,更有利于青少年利用新媒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建设成一个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注释:

①1995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第50届会议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对青年人口规定为15~24岁的年龄组,本文将6~24岁人群称为青少年群体。

②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标签:;  ;  ;  ;  ;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_媒介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