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传导与宏观经济冲击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_cpi论文

汇率传递、宏观经济冲击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宏观经济论文,汇率论文,我国论文,物价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8)05-0003-05

一、引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物价水平变化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包括:汇率传递、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相关货币政策冲击等。我们在研究中国物价水平的波动时,很有必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分别考察它们在物价变动中的不同作用。

汇率传递(exchange pass through)最初定义为在商品进口国家和出口国家之间1%的汇率变动导致以本币计量的进口价格的百分比变化(Goldberg and Knetter,1997)。[1]根据这一定义,汇率传递如果为0,则表明汇率变动对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产生影响,汇率没有任何传递;如果为1,则表明汇率变动与进口商品价格变动一一对应,此时汇率完全传递;如果小于1,则表明汇率没有完全传递,此时出口商承担了部分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成本。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汇率传递概念得到进一步扩展。Obstfeld(2000)认为汇率传递具有两个方面的效应:汇率变动不仅对以本币计量的进口商品价格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国内整体物价水平产生影响。[2]Obstfeld和Rogoff(2000)认为汇率传递相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直接效应,在进口时点上汇率的变动直接传递到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价格中,导致进口商品价格或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应变动;第二阶段为间接效应,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会通过生产、销售、分配等渠道逐步传递到进口国或出口国的国内商品价格中,进而影响进口国或出口国国内物价水平的总体变动。在商品价格完全刚性的情况下,以本币计量的进口商品价格对汇率弹性为0,而以出口国货币计量的进口商品对汇率的弹性为1;对于出口商品价格的汇率弹性,刚好相反。[3]然而,一般来说,汇率既不会出现完全传递也不会出现完全不传递这两种极端情况,经验研究表明,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

实际上,汇率、实体经济(包括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货币政策这些因素本身也是相互作用和交织在一起的。中国是出口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强劲的外贸出口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形成了巨额的外贸顺差;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不断膨胀,由于央行长期以来进行的对冲操作,导致了人民币的大量被动投放,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大量研究指出,正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物价水平的虚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央行开始了全面收缩“流动性”,主要的操作工具有:向商业银行发行数额巨大的央票,多次频繁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甚至一年内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毫无疑问,这些操作大大限制了信贷扩张。但从居高不下的CPI数据来看,这些货币政策几乎收效甚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货币政策困境,货币政策冲击在物价水平波动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

国外研究汇率传递对本国物桔水平影响的文献非常丰富,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汇率变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Krugman(1987)考察了1980~1983年间汇率变动对美国的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发现在机械和运输部门,美元升值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反映在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上。[4]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转为主要考察进口商品价格对PPI和CPI指数的影响。Kim(1998)通过一个误差修正模型预测汇率升值对美国的PPI有一个长期负的影响。[5 ]Gagnon和Ihrig(2001)考察了11个工业国家的汇率传递对CPI的影响后发现传递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总体下降,而货币政策和传递效应关系不大。[6]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关系。J·Taylor(2000)通过引入粘性价格和垄断市场构建了一个企业行为模型来解释汇率传递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发现高的通货膨胀环境将增大汇率传递学应。[7]Campa和Goldberg(2001)通过分析OECD国家进口价格数据,发现汇率对进口价格高的传递效应和高的通货膨胀与高的汇率波动高度正相关。[8]Frankel eu al(2005)研究发现小国家及外国企业多的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汇率对物桔水平有较高的传递效应,且汇率传递程度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归因于国际通货膨胀的降低。[9 ]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汇率的传递基本是不完全的。McCarthy(2000)考察了1976~1998年间的汇率对消费者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发现大多数工业国家汇率的传递是不完全的。[10]Betts和Devereux(1996,2000)指出由于市场上以本币计量的进口商品价格有暂时的刚性,会阻碍短期内汇率变动向消费者物价的传递。[11]Takatoshi Ito,Yuri N·Sasaki和Kiyotaka Sato(2005)对东亚国家进行研究后发现,印度尼西亚的汇率传递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作用很大,而其他国家汇率传递只对进口商品价格影响较大,而对整体物价影响则普遍要小得多。[12]

国内研究汇率传递效应及宏观经济冲击对物价水平波动影响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根据研究视角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文献主要研究汇率传递及相关冲击对进口价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陈六傅、刘厚俊(2007)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人民币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虽然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影响程度非常低。[13]吕剑(2007)运用1994~2005年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人民币汇率变动显著地影响了国内物价水平;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指标有不同的传递效应。[14]封北麟(2006)研究发现,我国的汇率的传递效应不显著,汇率变动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其分类指数的影响,显著大于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及其分类指数的影响。[15]另一部分文献则是考察汇率传递及相关因素对出口价格的影响,毕玉江、朱钟棣(2007)考察汇率变动对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表明汇率传递在不同的商品之间存在差异。[16]

我们看到,在实证研究中,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变量和相应的模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综合考虑中国经济特征的情况下,改进了已在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模型并运用了最新的数据。因此,本文的结论相比而言,更加贴近中国实际,具有更明显的现实意义。

三、变量选择和指标构建

在选取变量前,有必要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说明。在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独立的,这样,在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结果导致汇率贬值。但自1994年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在管理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可以变动汇率来调节经济运行,这样,与浮动汇率制度不同,一国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会引起汇率的变动。这与一些关注于自由金融市场的传统研究文献刚好相反;同时,由于中国独特的结售汇制度,央行长期采取“对冲”操作来吸收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外汇,导致了人民币大量被动的投放,因此,货币政策受到国际因素较大的影响。综合上面的分析,参考Jonathan McCarthy(2000)和Takatoshi Ito(2005)构建的模型,同时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首先,本文选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作为汇率指标,因为名义有效汇率作为加权汇率(以贸易额比重为权数),较双边汇率(如人民币美元汇率)能更为有效地揭示汇率真实的波动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其次,由于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存在所谓的“外溢”与“迷失”现象,无法完全反映我国真实的货币政策影响,我们有必要加入利率这一重要指标,但由于我国的银行借贷利率是受到严格管制的,无法及时反映货币市场真实供求状况,因此本文采用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作为标准;再次,在反映真实经济的波动变量选取上,本文选取国际原油的美元价格表示供给冲击,采用GDP缺口表示需求冲击,由于我国的GDP缺口数据无法直接获得,所以本文采用X[,12]方法对月度工业增加值进行调整后的新序列作为其代理变量;最后,在物价水平的相应指标的选取上,由于需要考虑不同阶段价格指标的变化情况,我们选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两个主要指数。

最终,本文选取了如下7个变量: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货币供应量(M[,1])、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IR)、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IAV[,1])、原油美元价格(OP)、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数据选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采用1999~2006年间的月度数据。

根据已选择的初始变量,我们构建相应的指标。由于本文所考察的汇率传递效应实质上是一个弹性概念,即汇率的1%的变动会引起物价指标多大程度的百分比变动,因此,本文用对非指数类原始数据取对数的方法来构建相应的测量指标,为此,我们将原始数据取对数后的新变量前加L,以示区别。

最后,虽然本文分析了主要汇率、货币政策、实体经济各因素对物价水平变动的不同贡献,但由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所有相关变量纳入一个系统,采用向量自回归(VAR)的方法来考察各主要因素在物价水平波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数据描述

由于指数类数据和非指数类数据的不同性质,我们分别对其进行描述,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通过相应的描述,我们对相关变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指数类数据的趋势分析

图1 CPI指数和PPI指数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1999年以来,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小幅度缓慢上升,同时“升中有降”,物价水平在2002年有所回落;但2003年6月以后的物价水平开始上扬,显著高于此前的物价水平,并在2004年1月出现跳跃性上升。同时,还可以明显看出PPI的波动要比CPI更加剧烈,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在95~110之间,远大于CPI的变动幅度(在97~105之间)。

2.非指数类数据的统计描述

表1 统计性描述

IAV-SAIR M1NEEROP

平均值

3659.6962.35583372902.77

99.10885

37.08677

中位数

2946.527 2.31 70319.3698.425 30.705

最大值

7553.815 4.62 126028.1 109 74.41

最小值

1545.847 1.4 38004 90.67 12.01

标准差

1852.9470.61636924427.98

4.492987

15.99045

偏度0.7178191.8948480.304322

0.324577

0.796263

峰度2.15693 7.9681591.901804

2.462108

2.482132

Jarque-Bera

11.08729 156.17766.305928

2.842918

11.2173

概率

0.00391200.042725

0.241362

0.003666

从表1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的数据统计性质差别非常大,这样,采用原始数据就会存在所谓的“量纲”问题,本文采用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形式的方法,使各变量自身的数据变得更加“紧凑”,这样得出的估计结果质量显然会更好。同时,可以看出,除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外,其他数据都不服从正态分布,这些变量都带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接下来构建本文的模型。

(二)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所考虑的经济变量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检验所有变量的平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估计的结果具有稳健性。首先,我们采用ADF检验和PP检验来考察所选择的时间序列。

1.平稳性分析

表2分别给出了时间序列的ADF统计量和PP统计量,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1)和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IR)的对数形式本身就是平稳的,由于对序列的差分形式会损失原有的很多信息,所以,除非原有序列确实是不平稳的,否则一般不采取差分的做法。从表2可以看出,国际原油价格(OP)和名义有效汇率(NEER)的对数形式是不平稳的,但其差分形式是平稳的,所以,OP和NEER的对数形式是单整的;PPI和CPI自身是不平稳的,但取一阶差分之后,变为平稳的序列。

因此,本文最后构建的模型中包含的变量为,在选择了相应的变量以后,进一步考虑模型的滞后期结构。

2.滞后期选择

滞后期的选择对模型的稳健性相当重要,不同的滞后期,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表3给出了包括上述变量的VAR模型中各统计量的不同滞后期的值,所有的统计量都无一例外地表明模型整体的滞后期选择1是合适的。所以,本文最终构建一个包括上述7个变量的VAR(1)模型。

(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构建相应的模型后,开始考察相关因素变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了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有效的分析各种冲击在物价波动过程中的作用。

1.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下面,本文给出CPI和PPI对相关因素的IRF的分析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0期一个单位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在第1期产生了不到2%个单位的冲击,且在第2期基本消失,这表明PPI变化对CPI波动的贡献十分有限。由名义有效汇率(NEER)的冲击所引起的PPI和CPI的变动幅度非常小,其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且在0期对NEER施加一个单位的冲击后,两者相应的变动趋势有很大不同:PPI在随后的第1个月有不到10%个单位的轻微下降,但在第2个月后其变化基本趋近于0;而CPI在前两个月会有大约5%个单位左右的小幅上升,但第3个月下降,第4个月后则基本没有变化。这些证据表明汇率的传递效应在中国并不明显,汇率冲击不是中国物价水平波动的主要原因。

从图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所有CPI的响应函数中,代表需求冲击的GDP缺口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对CPI的影响最为显著,在0期对施加一个单位冲击,CPI在第1期会有一个超过20%个单位的明显下降,但在随后的第2期却有一个接近20%个单位的大幅度攀升。这表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对总需求冲击()的反应十分敏感,但是具有时滞性(在图2中为1期即1个月)。

在对PPI的众多冲击因素中,国际原油价格(OP)的作用十分明显,对OP在0期施加一个单位的正冲击后,PPI在第1期会有大约10%个单位的小幅度上升,接着在第2期有一个更大幅度的大约40%个单位上升,直到第4个月后,这种上升趋势才会消失。这表明供给冲击对PPI变动的影响极其显著,供给的增加将会导致PPI大幅度上扬。

正与前文所提到的,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对物价水平(尤其是PPI)的影响极不明显,这一点从图2中得到了印证,其波动幅度极小。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绝大多数变量对物价的影响是短期的,它们的影响在4个月以后基本消失;但利率(IR)的冲击对PPI的影响则具有长期效应,一直可以持续到很多期。对利率在0期施加一个单位正向的冲击,PPI在1期会有一个大约5%个单位较小幅度的下降,但自第2期后则是以保持大约5%~8%个单位的幅度持续上升。这表明在我国,IR提高在短期内会抑制PPI上升,但在长期,IR对PPI的作用则是相反,IR的提高似乎对PPI的上升起到持久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看到利率IR冲击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影响是不同的:CPI在1期会有一个很小的小于10%个单位上升趋势,但是随后下降,在3个月后基本消失,IR对CPI影响甚微。这一定程度表明企业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要远远大于居民,资金的使用成本的增加最终会逐渐转移到了产品的价格上,最终必然导致PPI上升,且这种上升趋势具有刚性;但居民对利率反应不明显,利率的提高并不能导致居民加大储蓄,减少消费。

同时,作为价格体系中两个不同的衡量指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身的冲击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有一定影响的:对PPI施加一个正的冲击以后,CPI在1个月后有一个大约20%个单位的较大幅度的上升,但2个月后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基本消失。这表明短期内,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

2.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3给出了对CPI和PPI进行方差分解的结果。

由图3我们可以得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可以解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不到10%的变动;而国际原油价格(OP)可以解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大约40%的波动,其他因素对于PPI波动的解释力度则相当小,其贡献率基本在0刻度线附近,这恰好印证了上文的分析,可以断定PPI的变动主要是由OP引起的;同时,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波动的20%可以由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来解释,其中PPI的直接变动也能解释大约不到10%的CPI的波动,而其他因素的解释能力更小,这与上文的分析也是基本一致的,CPI的变动主要是由引起的。

汇率变化对PPI和CPI的方差的贡献率均小于2%的水平,这表明汇率的传递效应在中国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与上一文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同时,货币政策因素(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PPI和CPI波动的贡献率)也基本位于0~2%之间,这同样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冲击不是构成物价水平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物价水平的波动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应作用,虽然构建的模型尚不十分精细,但其内在逻辑和机制对理解我国的物价水平波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1996~2006年10年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源自实体经济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汇率传递和货币政策冲击所起的作用不大,其中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变动主要由需求冲击引起,而工业品价格水平波动主要是供给冲击的结果,且工业品价格水平的波动对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影响很小。同时,我们看到,一次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对我国的物价波动的造成的影响是短暂的,大约在4个月左右,且需求冲击对物价的影响要明显滞后。

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断定,我国当前的高物价水平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流动性”过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国当前的高物价水平是实体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冲击双重作用的结果,正是宏观经济供给和需求自身的波动造成了物价的大幅攀升。

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出现货币政策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汇率传递和货币政策在我国物价水平变动过程中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这有着很深刻的原因,首先,我国央行货币供应量的投放是被动进行的,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过多的货币发行;其次,在物价持续上升阶段提高利率,实际利率由于物价上升而大打折扣,因此,其发挥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最后,汇率的变动对于物价水平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这与当前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原材料,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工成产成品后,绝大部分又都返销到发达国家市场。因此,汇率变动所导致的价格变动最终对国内物价水平不会有太多影响,本文的政策意义十分明显,仅仅靠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提高汇率的方法并不能抑制当前过高的物价水平,必须采取合适的财政政策与之配合,只有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有效地调控总需求,适当放缓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标签:;  ;  ;  ;  ;  ;  ;  ;  ;  ;  ;  ;  

汇率传导与宏观经济冲击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