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以《中心民俗文化比较》为例论文_张春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以《中心民俗文化比较》为例论文_张春

张春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 要: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都在大力推进通识课程改革,其中就包括大学英语及相关的选修课程。该文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为例。从校本课程的开发试图说明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是大学通识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识大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表述。狭义上指除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要求,目的是保证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罗索夫斯基,1996)。通识教育实际是全人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智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识课程的目标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促进和大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此纲要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开始通识教育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文化课程。由此可看出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开设现状

本世纪初,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自2012年以来,大量不同主题的英语选修课已经齐齐发出。在通识教育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通识结合已是一种趋势。本人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于2017年创办通识教育学院,开始在全院推行通识教育。当时的通识选修教育课程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划分为导论型课程、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型课程、专题研究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等课程类型。导论型课程着眼于相关内容的概述,涉及的知识点广而宽;以上是起初对通识课程设计和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要求。在2017年学院决定开始实施通识教育时,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持续稳定的发展了10年。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每一步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从语言被看成单纯的符号统统到交际工具再到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大学英语课程的作用和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做出了一些调整。本科的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可以在实际项目中进行运用和交际。采用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上以讲解文化内容为主。但是关于大学英语专门的文化选修课还没有开设。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在线上自学和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中学习。目前我校还缺少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

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课程建设作为大学人文通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课程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语言基础课到高级选修课,无论从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课程内容的设置都需要与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改革的目标板块形成有效合理的对接。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的关于文化的书目有《美国文学与文化》,《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大学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期中有西方礼仪教程,英语诗歌欣赏,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还有《西方文明史》,《英国文学与文化》等一系列的高校英语选修课教材系列和一些ESP课程,主要包括通用学术英语,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英语和职业英语。这些书目都是在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使之与通识教育相符。但是,每个学校的定位和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需要根据学校培养目标,专业需求和学生水平,确定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性质及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决定开发校本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程。中西文化对比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组成部分。《中西文化对比》系列课程是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所在的学院正在建设此类课程,将中西文化对比的各个主题分别设置为子课程。《中西民俗文化比较》是此系列的第一门课程,对它的研究,对建设此系列课程及构建本学院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课程体系有着重大意义。《中西民俗文化比较》这门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是目前本校开设的一门唯一是校本教材的课程。本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本学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又对民俗感兴趣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一共分为了7个章节,分别有婚姻,传统重大节日,餐饮礼仪,家庭,中西迷信,词的中西差异。课程教材采用了学校教师团队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内容在进一步完善中。中西方民俗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本课程主要带领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重大节日,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其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通过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的开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大学英语文化课程和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延续我国传统金典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通识教育关注人文,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知识教育,也担负着传播人类遗产和教化学生人格的这人。由此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程是通识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通识教育的模式,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 上海外语与教育出版社,2007.

[2]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3]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4]蔡达峰 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 2006.

[5]吴伟英 从《教学大纲》看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4.

[6]袁平 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方向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2.

[7]吴承钧 通识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J】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报 2014.

论文作者:张春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文化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以《中心民俗文化比较》为例论文_张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