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和谐的理论形态与实现途径_制度理论论文

论党内和谐的理论形态与实现途径_制度理论论文

论党内和谐的理论形态和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论文,形态论文,途径论文,和谐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12—0018—03

促进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党内和谐作为党的建设的新概念、新范畴,不仅赋予执政党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也对党的各方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一个既能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又能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自身和谐的政党。把握党内和谐的内涵及功能,明确促进党内和谐的基本思路,解决当前党内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党内和谐的内涵及功能

党内和谐是反映党内整体运行状态的政治范畴。所谓党内和谐,是党内关系融洽、党内生活健康、党的建设和各方面工作运行有序的综合体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党内民主团结、集中统一、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从本质属性看,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本质特征。党的先进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纲领目标之中,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党内和谐是建立在党的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和谐,是党的先进性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党内和谐以党内充分民主、高度集中统一、具有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基本特征,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全党在指导思想和共同纲领目标基础上的思想统一、组织协调、行动一致,是党的先进性在党内关系、党的生活和党的建设中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不断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在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实现动态和谐的过程。党的先进性与党内和谐本身是一种包容关系。没有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有党内和谐;没有党内和谐,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党的先进性。

从内在功能看,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动力机制。对党内和谐问题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一个政党和组织的和谐往往是其失去活力和发展动力的表征;还有人提出,党内越不和谐,越能分别体现和代表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这些观点实际上曲解了党内和谐的含义。首先,党内和谐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之上、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的动态和谐。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得以实现的。没有矛盾,就等于没有和谐。和谐相对于矛盾而存在,矛盾为和谐提供存在的前提。促进党内和谐的过程,是不断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协调党内各种关系的过程,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反之,如果形而上学地理解和谐,认为和谐就是追求一团和气,回避矛盾,这恰恰亵渎了和谐的精髓。其次,党内和谐不是否定党内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而是建立在整合协调党内各种关系基础之上,不断实现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统一的和谐。党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形成党内的多元利益群体。实现党内和谐不是回避这种党内矛盾,而是要通过完善整合协调机制来相对化解由于这种利益矛盾所导致的党内思想认识分歧,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步调一致,更好地代表党员的整体利益。反之,如果认为和谐就是鼓励党内各种利益群体各行其是,并将其合法化,这是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违背的,其实质必然是破坏党内和谐。

从外在功能看,党内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首先必须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促进和维护党内关系、党内生活和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全面和谐。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互动共进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和谐的动态整体。但从两者关系的主要方面看,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和谐是重点和突破点。社会和谐发展以党内和谐为基点,以党内和谐为基本条件。执政党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和谐是一种内在机制,会不断增强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党内和谐是一面旗帜,会不断增强党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激发社会活力,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促进党内和谐的基本思路

促进党内和谐是涉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与党内生活紧密联系,渗透于党内关系的各个方面,必须从党的建设上整体推进。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促进党内和谐,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基础,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核心,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真正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民主团结、集中统一、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先进政党。

促进党内和谐,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先进的思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旗帜,也是实现党内和谐的灵魂。党内和谐是党的思想理论文化的一种价值表现,是建立在思想统一基础上的行动一致。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统一党员意志,用党内和谐文化凝聚党心,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党员为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才能在全体党员中形成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形成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兴事,以和成事的和谐氛围,真正把和谐理念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促进党内和谐,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解决党内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党员是党内的权利主体,要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建立通畅的党内不同意见表达机制,尊重和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建立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全委会、常委会工作规则,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环节,作为促进党的建设改革的突破口,以民主的思路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党的事业和党的工作和谐发展。

促进党内和谐,必须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核心。我们党是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有机整体。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的组织制度,直接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的健康状态。实现党内和谐,要求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决策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必须科学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和谐,必然导致党的分崩离析。为此,要把发展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统一思想认识,保持步调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从而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准则、党的各项纪律得到落实,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得到增强。

促进党内和谐,必须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政治建设。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腐败在一些领域仍呈多发态势,对党内和谐与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作为执政党,必须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实现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要按照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针对腐败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健全和完善执政党拒腐防变的思想教育长效机制、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和反腐败文化心理氛围机制,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执政党拒腐防变体系,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实现党内和谐,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党内和谐程度与党的制度化水平密切相关。制度化水平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包括单项制度的科学化水平,而且包括制度体系的整体配套、整合功能和互动作用,还包括政党的制度建设理念和制度创新能力。为此,要把建设党内和谐作为建立党的制度体系的重要契机,紧密联系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实际,进一步修补制度漏洞、矫正制度扭曲、降低制度空转、提高制度能力,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党内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由整体制度和局部制度、综合制度和配套制度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严密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系统的有机整合,以科学完善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建设党内和谐提供制度平台和体制保障。

三、重点关注和解决党内利益关系和谐问题

党内和谐是思想、组织和行动一致基础上的和谐,但隐藏在思想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经济利益问题。党内利益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党内思想的和谐,进而影响党的组织和谐和行动和谐。以“经济利益”为依据研究新形势下的党内和谐问题,不仅能看到影响党内和谐的最本质的因素,而且提醒我们,必须把解决党内利益矛盾作为关注点,重点解决党内利益关系和谐问题。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矛盾凸现期”,各种利益矛盾和问题必然反映到党内来,使党内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影响党内和谐。这种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在党内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党员的成分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事二三产业的党员比重逐步增大,党员从业多样性、不稳定性、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党内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利益“分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党员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分层中,因而在思想意识中无不打上“分层”的烙印,在理想信念、政治要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是导致目前党内不同群体在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上评价不一致,思想难以统一,步调难以一致的重要原因。如对党中央的改革措施的认同就有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党员对此持积极态度,但一些下岗党员和贫困党员就认为利益受损,因而对中央的某些政策有抵触情绪,有些党员甚至成为重大“群访”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有些党组织不是站在全局和整体的立场考虑问题,而是从地区、部门的利益出发,甚至成为部门“小团体”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这是导致一些党组织执行力下降,造成党组织之间存在利益差异和矛盾的重要原因。

党内矛盾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和反映。对于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要消除党内存在的利益关系不和谐因素,从根本上讲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但从党的建设的角度讲,绝不应坐观这些问题的自行解决,而是要针对当前党内存在的利益矛盾问题,重点从研究解决党内利益关系入手,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在实现党内利益关系和谐方面有新突破。

要针对党内利益矛盾问题,建立党内不同意见表达机制,重点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意识差异”问题。改革发展中出现利益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实现党内和谐不是要消灭这种利益多元,而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来相对化解由于这种利益矛盾所导致的党内“思想认识分歧”。对于党内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表达,需要有包容性较强的制度保障,有效疏通多元利益的沟通渠道,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形成党内民主氛围,进而形成整合“民意”的决策。为此,应建立党内重大问题通报制度和民主讨论制度,使党员广泛参与党内重大问题讨论,在讨论政策中逐渐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尽量减少因没有沟通、沟通不足或沟通不及时造成的误会和摩擦;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内各个利益“分层”中的党员都能够有合法、便捷、高效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并使中央的决策能够广泛了解和掌握各种利益需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利益。

要针对党内利益矛盾问题,建立服务党员机制,重点解决“党组织服务党员”的问题。适应当前党员从业多样性、不稳定性、流动性和分散性增强的特点,为这部分党员提供服务,是建设党内和谐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建立“党员服务站”,使之成为集中开展党务活动、服务党员、凝聚党员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完善党员电教室、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室等设施,使之成为党员学习交流的场所、活动的场所、寻求救助的场所、反映问题倾诉衷肠的场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党员之家”。建立党员就业服务站,为下岗党员再就业提供服务。针对当前下岗党员集中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党员就业服务站或组建下岗党员服务队,通过免费培训、优先推荐、定期召开职业推荐会等方式,积极为失业党员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建立党员创业基地,为党员创业提供服务。要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需要出发,在县区和街道建立党员创业示范基地,设立党员创业基金,对创业贡献突出的党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并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通过建立服务党员机制,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把党员吸引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

要针对党内利益矛盾问题,建立党内关爱互助制度,重点解决党内“贫困和弱势阶层”的生活困难问题。目前党内存在的“贫困和弱势阶层”是党内矛盾产生的焦点,是解决党内利益矛盾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要设置党内扶助资金,采取“财政拨、党费挤、社会筹”的办法筹集,对下岗党员、贫困党员进行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这些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要重视对贫困群体党员的亲情关怀,在党员的入党纪念日、重大节假日、党员及其家属有重大事件等重要时期,进行走访慰问;要完善领导干部信访包案制度,建立党内信访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对切实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的上访党员和贫困党员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在党内营造起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开展各种帮扶共建活动,完善市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与农村、社区、企业的党组织“结对联建”制度,搭建起党组织之间有效互动的交流沟通平台、帮困救助平台,形成完善的党内帮扶救助社会网络,促进党内关系的和谐。

要针对党内利益矛盾问题,建立党员奉献机制,重点解决“先富起来的党员群体”如何奉献社会的问题。如何使先富起来的党员服务社会,也是实现党内利益和谐的重点问题。应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构建党员贡献社会的奉献机制,以全党的形式弘扬反映时代特色的党员奉献精神,把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形象化、具体化地体现到服务社会中去。要针对当前社会两极分化加重,一些社会群体心理不平衡等问题,建立党内扶贫帮困基金、助学基金等,组织党内捐献活动,为先富起来的党员、私营企业主党员和其他党员贡献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载体,创造条件。各级党组织也要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创共建”活动和党员奉献日活动,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创设奉献社会的舞台。要积极借鉴“希望工程”的成功经验,在党内有计划地组织一次贡献社会的“工程”活动,全力打造党员的社会影响力,使党员的奉献精神形成新的“品牌”效应,使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形势下得到弘扬光大。

[收稿日期]2006—10—23

标签:;  ;  ;  ;  ;  ;  

论党内和谐的理论形态与实现途径_制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