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应用于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论文_杜崇君

杜崇君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旗医院 内蒙古 024400

摘要: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七氟醚全身麻醉术前应用的效果及对其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

方法:5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成氟比洛芬酯组、生理盐水组,每组25例,手术开始前10 min,氟比洛芬酯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1kg,生理盐水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分别与T1(麻醉诱导前)、T2[拔出气管导管前(停药10 min)]、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观察2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躁动分级。

结果 氟比洛芬酯组在T2、T3、T4三个时间的血压、HR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或P<0.01),无SpO2低者。氟比洛芬酯组睁眼及拔管时间分别为(11±4)min和(13±3)min,生理盐水组睁眼及拔管时间(11±3)min 和(14±3)min。躁动发生率氟比洛芬酯组(0),生理盐水组(55%)(P<0.05或P<0.01)。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0.5、2h,氟比洛芬酯组[(2.2±0.6)、(2.1±0.8)],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4,1±0.7)、(3.9±0.6)](P<0.05)。

结论 氟比洛芬酯用于七氟醚全身麻醉可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作用,并可预防术后的躁动发生。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苏醒期躁动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血气分配系数小,具有诱导迅速、可控性佳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但在其临床应用中,发现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而疼痛是引起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选择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应用氟比洛芬酯,观察这种药物的超前镇痛作用和对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书面同意书。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设计,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1或2级,年龄40岁-60岁,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25例):氟比洛芬酯组和生理盐水组,所有患者均无中到重度肝功能损伤。消化道溃疡病史。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慢性疼痛病史及长期服用镇痛药病史。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无创血压(NI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专用电极分别置于额前和耳前检测BIS。麻醉诱导均采用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3μg/kg-4μg/kg、丙泊酚2.0mg/kg-2.5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插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是用七氟醚2%-3%,静脉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2μgkg-1?min-1-0.25μgkg-1?min-1,术中BIS维持在40-60.氟比洛芬酯组于切皮前10min静脉缓慢推注氟比洛芬酯1mg/kg,生理盐水组与切皮前10min静脉缓慢推注生理盐水5ml.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注射维库溴铵,手术结束即可停止吸入七氟醚及泵注瑞芬太尼,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脱氧SpO2≥95%,肌力恢复时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项目

分别记录T1(麻醉诱导前)、T2[拔除气管导管前(停药10min)]、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3)2组平均动脉压(MAP)、HR、Sp?o2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躁动分级。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离开手术室时和离开手术室后2、4、8、24h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痛;躁动分级标准:0级为安静合作,无燥动,无呻吟;1级为轻度躁动,间断呻吟;2级为中度躁动,持续呻吟,需固定上肢;3级为中度躁动及喊叫,试图拔除各种引流管,须外力按压四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麻醉时间、术中瑞芬及维库溴铵用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2组患者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的比较

氟比洛芬酯组在T2、T3、T4、3个时间点的血压、HR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未见到SpO2低者。氟比洛芬酯组与生理盐水组睁眼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 2组患者术后躁动的比较

躁动发生率氟比洛芬酯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表3)。

2.4 术后个时间点的VAS评分

术后0.5、2h VAS评分氟比洛芬酯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表4)。

3讨论

七氟醚是一种常用的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患者苏醒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躁动。氟比洛芬酯是非选择性的非甾体类药物,是氟比洛芬进行酯化后得到的前提药,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将其溶于大豆油中制成脂微球载体制剂,它在组织分布上与脂质体相似,可以选择性聚积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达到靶向作用。到达靶向部位的氟比洛芬酯从脂微球释放出来后,在羧基脂酶作用下迅速水解成氟比洛芬,在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前列腺素合成细胞中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感觉神经纤维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抑制中枢敏化作用,减少伤害性刺激传入,从而产生超前镇痛效应。其静脉注射15min出现镇痛作用,30min镇痛效果明显,在1h-5h达到最佳镇痛效果,生物半衰期5.8h,作用持续时间可达6h以上。通过观察,术中氟比洛芬酯组MAP,HR变化较生理盐水组平稳,术后氟比洛芬酯组无术后躁动发生,生理盐水组躁动发生率为55%,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可发挥超前镇痛作用及预防苏醒期躁动作用。

论文作者:杜崇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氟比洛芬酯应用于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论文_杜崇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