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工资和生活条件_上海论文

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薪水论文,民国时期论文,状况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概况

民国初立,百废待兴,学校教育经费空前拮据,上海很多学校都因经费困难纷纷停课、散学。为克服经费困难,一些学校以增收学费、对教职员减薪等办法渡过难关。如唐文治在当时就规定“教职员薪水按照每年十个月计算,教员薪金以教授钟点计,专科教员每点钟一元五角,中学教员每点钟一元。”(注:唐文治:《致邮传部梁燕孙函》,1912年,转引自熊贤君著《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这种做法为很多学校推崇并仿效,使上海的教育未因社会巨变而产生大的混乱。

随着社会恢复正常,学校经费得以解决,因而恢复了教师月薪制。就全国范围而言,教育上除废除封建性教育、建立某些资产阶级教育外,对教师的薪水待遇等细节问题还未及统一规定,故当时各地教育界都依惯例自行发放。在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全国小学教员月薪最高30元,最低6元。(注: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第128页。)

据上海县知事公署对当时教育的统计,1914年小学教师月薪约在10~30元之间。其中因私立学校一般经费支绌,教师薪水低于公立学校,有的教师月薪只有3到5元。初等学校教师薪水低于高等学校教师,乡村教师薪水低于城市教师,而需一定技术专长的教师薪水又高于一般教师。如商业科教员月薪一般为35元,而当时上海市立初等小学校长月薪不过30元,该校一般教员一人教数科才25元。(注:上海县知事公署:《上海县教育状况》,1915年,第5页。)当时上海最好的小学“上海市立万竹小学”校长李廷翰月薪40元,年级主任月薪30元,专科教员月薪则为35元。(注:上海县知事公署:《上海县教育状况》,1915年,第7页。)

民国六年(1917)二月,教育部公布《小学教员俸给规程》,规定校长、正教员受一级俸后如确有劳绩的,得增至80元,助教受一级俸后如确有劳绩的,得增至30元。地方依情形酌定。显然,这样的规定使小学教师的收入提高了。就上海的情况而言,1917年的规定使小学教师的薪水提高了近一倍。

1911、1917年全国小学教员月俸等级比较表:(注: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第128、131页。)

20年代以来,上海更趋繁荣。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日益受重视,教师的薪水也在增加。据1929年上海市教育局的统计,上海市立小学教师月薪平均41.47元,校长最高可达100元。中学教师月薪平均43.03元,校长最高可达180元。(注:《上海市教育统计——民国十八年度》,第52页、93页。)复旦大学各科主任100元,一般职员40-60元。(注: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6页。)而据当年对工人工资收入的调查表明,上海各业工人月平均工资为男17.52元,女10.56元,童工8.16元。(注:上海特别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特别市工资和工作时间——民国十八年度》,第124页。)邮务生月薪28元,英文打字员月薪25-50元,中文打字员月薪20-100元。(注: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6页。)教师的月薪高于一般工人,但某些技术工人除外。

另据1933年上海市教育局的统计,当年市立初等学校(包括幼稚园、小学)教师月薪从5元到100元不等,以月薪在20-60元最多,占83%(月薪20-60元间的教师为969人,初等学校教师总数为1170人)。(注:上海市教育局编:《上海市教育统计(1932-1933年)》,第52页。)具体人均月薪情况见下表。

上海市初等学校教职员待遇(注:教育部编:《全国初等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二年度),1937年2月,第199页。)

市立中等学校教师月薪从5-180元不等,其中一半以上教师月薪在30-100元间(月薪30-100元间的教师为96人,中等学校教师总数为165人)。(注:上海市教育局编:《上海市教育统计(1932-1933年)》,第72页。)

30年代上海的大学教授月薪为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讲师160-260元,助教100-160元。中学教师约70-160元,教导主任、校长可达160-200元;小学教师约30-90元,教导主任、校长可达100-140元。其中,市立小学教师月薪50元左右,私立小学教师20-30元,由工部局、外资津贴的小学教师月薪最高,达70-100元。(注: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747页。)当时上海的高收入群体如外资企业月薪200-400元,一般商店职员月薪10-40元,警员最低的10元,一等局员可达100元,一般工厂职员月薪20-60元,工人20-30元,技术工人为50-60元。(注: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页。)从这样的人群收入分配看,大学教师收入较高,中学教师的薪水略高于普通工人,小学教师则与普通工人收入相差无几。

1937年抗战爆发,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上海的学校或关闭,或另择新址租房办学,条件艰苦,经费紧张,教师的收入也受到影响。抗战胜利后,学校教育逐渐恢复正常,各省市也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出台了地方对教职员薪水的规定。1946年,上海市对市立中等学校教职员薪水按以下规定实行:(注:上海市教育局中等教育处:《中等教育概况》,1948年7月印,第45页。)

1.上海市市立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专任教职员之支薪,均以本表行之。

2.教职员薪级,各按资历,以下列标准核支之。

1)国外大学毕业者,初任初级中学或初级职校教员,自二十一级(160元)起薪。高级中学或师范学校、初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二十级(180元)起薪。高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十九级(200元)起薪。

2)国内大学、独立学院或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者,初任中学或初级职校教员,自二十二级(140元)起薪。高级中学、高级职校、师范学校或初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二十一级(160元)起薪。高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二十级(180元)起薪。

3)专科学校毕业,或“大学独立学院高等师范之专修科”毕业者,初任中学或初级职校教员,自二十三级(130元)起薪。高级中学、高级职校、师范学校或初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二十二级(140元)起薪。高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二十一级(160元)起薪。

4)其他具有部定资格者,初任中学或初级职校教员,自二十四级(120元)起薪。高级中学、高级职校、师范学校或初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二十三级(130元)起薪。高级职校技术科教员自二十二级(140元)起薪。

3.校长薪级,各按资历比照前条标准提高二级起薪,主任提高一级。

4.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学校服务者,每满4年增薪一级。

5.凡现在市立中等学校一校连续服务者,每满2年,增年功薪一级。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教师的薪水在抗战胜利后标准提高,中等学校教师月薪最低120元,最高在200元以上。

从总体来看,民国期间上海教师因资历不同,所在学校不同,收入差距较大。一般大学教师收入最高,处于上海的中高收入群体;中学教师次之,处于中等收入群体;小学教师收入最低,属于低收入群体,小学教师收入与一般工人的收入相差不大,甚至低于工人收入。

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收支与生活状况

教师的收入影响其生活水平。为此我们通过考察当时上海的消费水平来衡量当时教师的生活水平。

据1917年底圣约翰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注:《曹家渡调查》,《约翰年刊》,1921年,转引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747页。)以工人的支出作为教师的最低支出,1916年小学教师最低4元,显然只够本人支出,无力养家。而当时的情况是,教师以知识分子自居,一般不让其家人工作。这样,教师要想养活一家,必须身兼多职,才能勉强糊口。

据上海市社会局编的《上海市工人生活度》调查,1928年上海家庭生活费的支出,大体是五类:食物、房租、衣着、燃料和杂用。平均每家每年支出生活费454.38元,月平均37.86元。(注:上海市社会局编:《上海市工人生活度》,1934年,第17页。)而1929年上海市立小学教师月薪平均41.47元,中学教师月薪平均43.03元,复旦大学各科主任100元,一般职员40-60元。按照这样的统计,如按技术工人的生活条件,一个工资高于平均水平的小学教师勉强可以养活一家生活。而中学以上教师则可以过上略高于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生活。

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上海是人人向往的大都市,经济繁荣,物价稳定,生活指数变化不大。以1926年为指数标准100.00,1930年为121.8,1937年为131.8。(注:《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第33页,转引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752页。)而当时教师月薪也基本稳定。大学教师足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并相对富足。中小学教师的薪水基本可以保证他们养家糊口。

稳定的生活,稳定的薪水,使教师的生活多了一些色彩。陆庄在1934年对上海市小学教师的生活作了深入研究。他对628名教师做了调查,其中月薪30元以下的有82人,占被调查总数13%;31-60元的332人,占53%;61-90元的65人,占10%;90元以上的34人,占5%;其他115人收入不明。(注:陆庄:《上海市教师课余生活之研究》,教育编译馆1935年版,第41页。)在被调查者中,当教师收入超过平均水平时,半数以上的教师都有看报、参观、看展览、听演讲、参加各种研究会的习惯;40%以上的教师有阅读书籍的习惯;也有15%左右的教师有从事图画、手艺的爱好。(注:陆庄:《上海市教师课余生活之研究》,第43页。)而且,收入在30-90元的教师有这样习惯爱好的比例最高,收入在30元以下的相比其他人,有这样的习惯爱好的比例较少。这说明,收入水平影响着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状态。当收入足以维持日常生活时,人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提供了人们最大的娱乐空间。一般收入不太高的教师会参加象看电影、看戏、跳舞等一类低消费的活动;有中等收入的人,则会参加一些类似骑自行车、划船、游泳等体育活动或西方式的沙龙、郊游活动。(注: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第779页。)

教师的薪水在抗战胜利后标准有所提高,中等学校教师月薪最低120元,最高在200元以上。但不久内战爆发,物价一日数涨,教师生活困顿,要依靠美国与联合国的救济面粉和其它食品物资度日。(注: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第781页。)

教师薪水与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的薪水影响教师的生活水平,而教师的生活水平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具体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稳定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薪水影响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稳定性高,而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民国十八年和民国二十年上海市教育局曾对当时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服务年限作了统计,情况如下表: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服务年限比较表(注:上海市教育局编:《上海市教育统计》(民国十八年度),第53、92页;上海市教育局统计:《上海市教育统计》,1934年10月印发,第53、72页。)

以上数据表明,教龄在6年以内的新教师是上海中小学教师的主体,而教龄较长的老教师非常少。教龄在16年以上的中学教师在民国十八年只有4人,而到了民国二十年为1人;小学教师在民国十八年有26人,而民国二十年则为20人。教师队伍的总人数在增加,但老教师却在流失。教师的流失原因尽管有很多,但以教师的高学历(当时小学教师多为中师以上毕业,中学教师为高师以上毕业,远高于当时其他行业学历层次),薪水却低于社会其他群体,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尽管教师生活优于一般体力劳动者,但其薪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对生活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流失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教师的薪水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陆庄1934年的研究表明,当教师能一人承担起全家日常开支时,教师业余看报、参观、看展览、听演讲、参加各种研究会的人数就多;而当教师收入低,连基本的温饱都满足不了时,就根本谈不上参加业余活动,他们想的是课外怎么赚钱养家,根本无精力从事其他活动。所以,当时较市立学校收入低的私立学校教师,往往要在多个学校任教才能勉强糊口。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素质水平,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进修与发展。

结论

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教师薪水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的历史透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与其他不同社会群体收入的差距影响了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当时中小学教师收入与普通工人差距不大,而高学历低工资势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导致了教师的流失。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当教师的收入与其学历相称时,教师才会安心本职工作。所以,稳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待遇是关键。

2.教师群体内部收入分配状况也影响教师的从教心态和职业稳定性。民国时期,教师因资历不同,学校公私立不同,收入差距较大。一般大学教师收入最高,处于上海的高收入群体;中学教师次之,处于中等收入群体;小学教师收入最低,属于低收入群体。这种收入与学历、职称挂钩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并起到激励上进的作用。

3.政治、文化环境也影响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虽然上海的老教师流失严重,但教师队伍整体稳定性较高。当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教师索薪风潮风起云涌,不断见诸报端时,却很少见上海的教师因薪水问题闹事。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上海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教育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教育经费,保证了教师薪水按时发放而不被拖欠。而同一时期北平教师的薪水与上海教师差不多,甚至略高,但由于受政治波动的影响,教师被拖欠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罢课、索薪事件不断。所以,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也是吸引教师从教的重要保障。

本文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十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通史》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  ;  

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工资和生活条件_上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