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文_蓝志军

南宁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近年来,传统村落因为多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濒临消失,导致了传统村落的宝贵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破坏。本文从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视角说明村落的保护工作必须考虑到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和人文性,阐述将“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相结合”的思考:以“活化”档案之力,保护传统村落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历史记忆的永续传承。

关键词:传统村落;档案整理;保育;活化

一、概述

中国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景观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然而,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乡村地区的家庭形态、人际关系、地方特色、产业架构发生剧烈的变迁;人口大规模迁徙;中国乡村“空心化”。主观上政策法规的缺位与客观上资源条件的限制,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面临着政府力无法全面覆盖、市场力无法全面驱动、社会力无法全面释放的现实困境,直接导致传统村落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破坏,传统村落正处于急速消失的过程中。

传统村落既不是物质文化遗产又不完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两种遗产的结合(冯骥才,中国人民日报)。根据住建部、国家文物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定义,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在社会转型和乡村历史转折的关头,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展功能设施的同时不忘保护传统村落风貌、风俗、风物,更好展现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历史真实性及环境风貌的完整性,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12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及国家文物局联合进行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工作,颁布了首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列入国家重点项目;2012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全国各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出意见;2013年7月,以上三部门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尽快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科学编制规划;2013年9月,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全国有915个村落名列其中。

科学有效的保留以上政府纲领性指导文件,落实档案实体管理,系统化推进国内传统村落的档案建立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乡村档案资源体系,是挽救日渐消失的中国传统村落最直接的方法:对“传统村落“记忆修复”及再现,均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及现实意义。

二、“活化”传统档案收集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专门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要求: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并且清楚地指出: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传统村落的“永续”发展,需要经济的带动,这仿佛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需要走出纯经济主义的解读:保持或保护传统聚落的风土特征,需要对传统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背景、村落风貌、空间形态等因素的资料有所收集,才能"尊重自然、顺应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传统村落与中国乡村的关系:中国乡村建筑不可能一概维持现状,也不能全部改旧为新,这里面需要一个分类的过程。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文献、实物、传承(包括口口相传)以及其他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2.1 系统“吸”纳民间藏品

从历史上看,民间收藏对文物的保护和贡献甚至远远大于官方收藏。公元1350年元代画家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令桐庐名满天下,至今660年间,《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剩山图》至上世纪50年代才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前半部分《无用师卷》在民间辗转收藏400年,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被清“内府”收购,现藏台湾博物馆。又如国内享有很高声誉现藏于故宫博物馆但难得一见的《清明上河图》,前710年流落民间,后190年才辗转由政府收藏。

不管是城市的图书馆,还是乡村的图书馆,都具有收集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基本职能和传播文化信息的社会职能,后者的职能在现代文明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深匿于西南边陲的和顺图书馆从其前身“书报社”及组织机构“青年会”开始,宗旨就是“发展家乡文化”①,从今天看和顺图书馆已经超越了一般图书馆的功能,成为20世纪30年代腾冲的信息中心。198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管藏书籍、用具全部由民众捐赠,运作管理也全部依靠乡人、华侨等民间力量在支撑。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不乏一些珍贵的大型典籍:如百衲本《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丛刊》、《云南通志》、《九通全书》、日本版《续藏经》、《四部丛刊》、《万有文库》、《汉魏丛书》、明刻本《杨升庵集》、清刻本《杜诗镜铨》、抄本《八十一株梅花诗馆文集》、《南诏历史源流》、《佩文韵府》等等,都是民间捐献。资料记载,当时人们有遗嘱捐的,有父子、兄弟、夫妇同时捐赠的,捐献的热情之高,十分感人②。

作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和顺图书馆滋养出以中原文化、侨乡文化、佛教文化、翡翠文化为内涵的和顺文化。和顺文化不仅有共生性,包容了中原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侨乡文化,同时,也具有开放性: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不断吸收外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以及近代西方的人文、科技文化。在和顺文化的熏陶之下,和顺人才辈出,“仅明末到清朝的两百年间,和顺有8人举人,3人拔贡,403人秀才;从清末到民国时期,12 人留学日本;20 世纪至今天,仅5000余人的乡里,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就近500 人,40 多人留学国外③。

2.2“零存整取”分类“资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日在高等院校里接受专业教育的莘莘学子,心有所属,他日必成为祖国此方面的建设栋梁。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做的,不仅是培养其过硬的技术能力,更是通过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态观、人文观。借助高校人文“情怀”及人数的规模效应,点燃乡村建设的“星星之火”,重点开展村落历史、建筑风貌、营造技艺资料的收集工作,特别是对民居建筑构成、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综合;发挥高校人才高地的优势,根据国家及各级政府发布的传统村落名录,业内专家及政府工作人员带队,制定计划,以“同乡”、“在地”高校师生为主力参与到古村落志愿者保护行动计划中,对认知区域内存在的传统村落结对进行系统普查;通过与NGO组织、美丽乡村、民宿等社会人士的积极配合互动,寻根朔源,积极寻访传统乡村中的老人还原“在地”记忆,协助设立村志及传承,全面建立村落活态文化库,以高校书院及图书馆联盟的方式备份于所属图书馆,并动态流转信息及知识性文件。

助推非物质遗产传承、保育性规划及村落建设性系统规划,定期以微信、讲座、研究论文传递资讯,循序渐进修复聚落建筑及公共设施建设(建筑),以乡村旅游、“生态博物”、社区体验馆、农耕记忆/技艺参与活动、民宿、媒体见面、淘宝、“生鲜进城”、农家乐等多种方式重聚人气,抵抗空心,借绿水青山,创永续家园。

2.3 协同保育与修复非遗载体

与中国手工业相关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丰富,2008年“竹编”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 1)。瓷都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制瓷技艺、瓷业习俗和民窑陶瓷美术为主。竹编与瓷器的结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丝瓷胎”源起于清代中叶,传统工艺能创造出的瓷胎竹编为平面包裹(如图 1c)。图 1d的竹丝扣瓷,上、下“双线交叉走丝”的立体编织工艺,编织的空间发生了变化,编织效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结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等工作,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突出区域性与民族性,努力开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空间、新途径和新思路,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和社会发展,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④。”物质空间信息内容详表 1:

传统村落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条件⑤,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综合保护,需要从系统角度开展多方面营建工作。台湾“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包括“社区新世纪推动机制、内发型地方产业活化、社区风貌营造、文化资产创新活用、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健康社区福祉营造”等七个方面;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包括“产业发展、社区治安、社福医疗、人文教育、环境景观”六个方面;磐石行动——地方文化环境发展计划包括“文化设施安全性普查、文化生活圈转型、乡镇图书馆空间改善、整合文化资源”四个方面,磐石行动——新故乡社区营造第二期计划包括“行政社造化辅导、社区文化深耕、社区创新实验”三个方面;台湾生活美学计划包括“艺术介入空间计划、生活美学理念推广计划、美丽台湾推动计划”三个方面,从社区营造、健康、地方文化环境建设、生活美学等方面系统化社区发展。

《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海量信息的“云计算”,需要依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及培训优势。借用包括GIS在内的辅助分析方法,对地形的可视化模拟,提出预案并验证与未来发展的吻合度,得到较为理性的分析结果之后,综合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居环境建设策略,辅助规划更新及可持续的民居建筑设计。

2.4重构传统资料“碎片”关联

建筑是由各种受力、维护与装饰构件组成,这其中包含了构件的共性(通用性)和变更选配(多样性),如果把传统建筑的制造系统视为一种输送体系的话,体系能达到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的组合产生结果的产品多样性程度。(图 2b,图 2c)

2.4.1文化符号的收集

以中国的“茶”文化为例。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品种丰富,论起缘可上溯到汉代。茶叶以文化面貌出现,始于两晋北朝,至今茶产区“以茶入景者众”。有茶则必有器,2006 年5月,宜兴紫砂(“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伴的“茶具”、“茶器”、“茶馆”、“茶艺”……,“茶”文化早已丝丝入扣地渗入到传统村落风骨与情怀中(如图 2)。

2.4.2 标本的物化留存

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契合度受形成构件整体风貌共性的影响,新与旧的契合需要基于统一的符号单元,才能在时间的跳脱中融入整体的风骨中。(如图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4.3生态博物馆的营造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博物“活体”,也称社区博物馆。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态背景多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工作必须考虑到居住其中的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其活态性和人文性(冯骥才,中国人民日报)。中国唯一县域“联合国人居奖”获得者安吉,首创群落式“生态博物馆”:除一个中心馆外,12个专题生态博物馆以原真、活态的形式散落于12个乡镇,26个文化展示馆则分布在各个村落,这些展示馆从书画文化、孝文化、手工造纸文化、桥文化等多方面,全面展示了安吉乡村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成就,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乡村文化景观。

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建立在其内在的秩序上,与大规模建设相对应的,是图集的设计,“传统图样”、古法构造及技术措施是长期集体智慧的积累,参与“在地”民居的自建过程,测绘与绘制图样成为档案,延续符号的内在生命力,实践永远是建筑及传统文化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深化”档案的收集工作

传统村落的营造包括硬体的环境建设,及软体的人文塑造。开放性跟多样性是软、硬体统一下的一体两面:村落中多样性有其内在的秩序,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工作的大部分的还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其可变性。

“轿”与“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影响力,现存最完整的草市街“鸿发号”龙凤花轿,见藏于川大博物馆。龙头凤尾、金银宝珠、火焰镜子、纸扎戏台……传统精致的文化都被浓缩在一台嫁娶花轿中。花轿不仅有轿体,还有前面的仪仗和嫁妆盒。花轿可拆卸,并配仪仗、抬箱。在轿体后面木质的嫁妆盒上有“上草市街”、“鸿发号”的字样。图 20a乘轿(原品)收于广西灵山大芦村东园别墅⑦(国家级传统村落),该村落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三古“名列广西古村镇之首。大芦村现存305副古对联(图 20b),被广西楹联协会和广西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如图 20、图 21的对比,如何突出传统村落旅游中的展示及体验特质,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展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传播”,比单纯拥有或“收”、“藏”更为需要。

2012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全球第一个由民营企业参与管理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开创“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三方合作模式,其实践经验备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推崇。据统计,2013年宏村景区接待游客152.03万人,旅游总收入达7.97亿元⑧,其保护性利用渐成名气,并成为皖南古民居、古村落旅游的典范。

四、结语

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典型、遗存雄厚,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的活体记忆。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拆大建的经济思维方式,确实令“传统文化明珠”、“民间收藏国宝”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不断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

保护传统村落是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村落民众自身的传承与保护,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三部门联合发出的《通知》⑨明确提出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表达了传统村落档案对村落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力度的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势必不断调整完善,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终会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顺图书馆、宏村模式、安吉“生态博物馆”等既成案例经验为基础,借档案收集积累变目的为手段,“活化”、运用、“保育”、“孵化”既有的历史遗存,以生态文化手法促进我国传统村落的复苏,最终形成“天地人相统一和谐”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文明观,促进传统村落健康、和谐中的永续发展。

(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广西天艺建筑设计王菁拍摄,特此鸣谢。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达三茶客著,游和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2-15

[2]戴波.地域文化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营造分析——以玉树结古镇西杭扎南商住组团为例 [J].四川建筑 第32卷3期.2012(06):71-73

[3]韩桐 王云庆.守护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谈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的收集整理[J].中国房地产.2016(10):68-73

[4]宋剑祥.我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J].当代图书馆,1996(1):53-54

注释:

①宋剑祥.我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J].当代图书馆,1996(1)

②达三茶客著.游和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③根据和顺图书馆现场介绍整理。

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下同

⑤传统村落的定义

⑥傣族的女子都被称为“小玉”

⑦广西灵山大芦村劳氏第八代劳自荣兄弟(仨)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是古宅因地制宜营造法式和书香世家伦理观念的综合体现。

⑧黄山日报.20140527.“宏村模式”破解世界难题

⑨建村[2013]102号《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原文出处建设部网站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307/t20130705_214236.html)

论文作者:蓝志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9

标签:;  ;  ;  ;  ;  ;  ;  ;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文_蓝志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