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论文_梅珊珊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论文_梅珊珊

梅珊珊 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199-01

一、古诗文教学的堪忧现状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共计选编了古文45篇,古诗词28篇,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50首。我省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也都增加了默写古诗文的内容和分数。可是,由于种原因,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还没有突破死记硬背的瓶颈。迫于升学的压力,一些学校老师只是在所谓关键的时刻打破了诗词的完整性,让学生日夜加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优美的古诗文也会变得毫无美感,从而大大抑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古诗文教学的有效举措

语文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厚的语文积累,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实,学生们既然对那些歌词等语言现象那么感兴趣,就证明他们有相当的语言敏锐性,甚至可以说是有很高的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积极把学生们的这种语言感受力和语言敏锐性引导到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来。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由被动为主动,变被迫背诵成乐而为之,我们认为培养中学生古诗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加强古诗文教学,使其好学乐学的有效举措。

1、强化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7—9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这些古诗文,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其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在古诗文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2、引导审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3、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曾进行过以下多种尝试:利用自习课给学生开办古典文学知识讲座,搞文学欣赏,培养其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把古诗词、篇章改写成课本剧,在班级表演;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文学典知识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上学期,我们为改变现状,就联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古诗文背诵活动,感觉效果比较理想。通过这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文。

4、培养探究。

赞诃夫说:“教学应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新课标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也是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我们较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有同一诗人的比较,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同一时代的比较,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诗词品味鉴赏中,还可按其类别比较探究,如同是送别诗,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可与王维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黄庭坚的“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作比较,品鉴出诗人的诗风情怀和诗句的意境情感。这些有益的举措,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古诗文教学的美好展望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只有打好精神的底子,成长之树才会茂盛。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充实自己。同样,弘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不应该忘记古代诗文大家,就应该从古典诗文中汲取精神营养,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在这方面,基础教育正起着打底子的作用。

我们想,如果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对古诗文教学的倡导多一点、实一点;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少一点、虚一点;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古诗文教学细一点、深一点,就一定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中学生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文。当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阅读与记忆能“乐而为之”,让优秀的文化内化成其自身的修养,成为其思想的精髓,获得其个体素质的提高,那么,我们的民族素质也就会随之提高。而凭借古诗文的璀璨瑰宝,使得生活诗意化,社会书香化;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使得国民素质得以提高,社会生活得以进步,也正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终极意义!

论文作者:梅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论文_梅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