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论文_蒲萍

蒲萍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重庆 400037

[摘要]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由8人组成品管圈,以“降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对活动前的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拟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并临床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 结果: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由10.5%降至2.7%。 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降低了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实现了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

[关键词]品管圈;输液;静脉炎

输液相关性静脉炎是指由于输液导致的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其发生与药物的PH值、渗透压、静脉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2012年10月~2013年1月,我科输液相关静脉炎发生率高达10.5%。静脉炎的发生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破溃,甚至坏死,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与医院感染的几率,而且增加护理人员护理的困难度,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我科于2013年1月成立QC小组,开展“降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的QC课题,于2013年5月结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2年12月,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1998年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对我科ICU患者进行静脉炎发生率监测,数据显示:我科ICU共收治输液患者425人,其中45人发生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其中Ⅰ度静脉炎34人,Ⅱ度静脉炎8人,Ⅲ度静脉炎3人,静脉炎发生达10.5%。

1.2方法

1.2.1组建QC小组

本科于2013年1月成立QC小组,命名为“紫薇花”小组,并设定圈徽,推选ICU组长任圈长,负责统筹安排圈内活动,ICU副组长任秘书,负责记录圈内活动内容,每半月活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1.2.2确定活动主题

圈员将工作中需要改善的项目一一列出,并从领导、护士重视程度、重要性、迫切性和圈员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5、3、1”的评分法汇总出分数,与提高ICU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等提议相比,降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总分最高,成为本次QC活动主题。

1.2.3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

根据本次活动步骤,决定活动起止日期、分配圈员的工作重点,拟定小组活动计划,绘制成甘特图,经科室领导批准后执行。

1.2.4现状分析

2012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发生的45例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绘制成柏拉图分析如下(见表1):

根据二八定律,针对发生原因合计占累计百分比80%以上之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主要原因有:

1.2.4.1缺乏防范静脉炎的意识 我科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长期输液、加之患者营养不良等客观条件导致其外周血管条件越来越差,留置针的留置越来越难,最后只能选择管径极其细小的血管,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高。

1.2.4.2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输液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受到破坏;输液工具选择不当,留置针的型号与血管大小不成正比;穿刺时无菌技术不合格,使用喷嘴式醋酸氯已啶消毒液喷洒消毒,达不到无菌要求;出现留置针堵管时用力挤压等都是造成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

1.2.4.3封管不当 封管技术是留置针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输液完毕后,要求对输液管路进行脉压式封管,但操作中封管液的量或浓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堵管致静脉炎。封管液推注过快可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封管频率过多也可加重周围组织的炎症程度等均可引起静脉炎[1]。

1.2.4.4静脉选择不当 ICU内术后患者较多,术中使用的留置针为了不影响手术操作,绝大部分选择下肢,而下肢静脉静脉瓣多,易发生静脉炎。同时,因血管条件差、护士穿刺时将患者的留置针留置在手腕、手肘等关节活动处,血管内壁与留置针反复摩擦、刺激,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1.2.5目标设定

根据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进行设定,依据圈员个人能力自我评价,选择挑战75%,即:目标值=10.5%-(10.5%×86.6%×75%)=3.7%,故输液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设定在3.7%。

1.2.6问题解析

本方案通过鱼骨图从患者、护士、用物、环境4方面对科室输液相关性静脉炎诱因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

1.2.7对策拟定

1.2.7.1提升预防静脉炎意识 配合护理部大力开展PICC置管技术,通过理论培训与操作考核,取得PICC穿刺资质,培养大批穿刺能手。

1.2.7.2 开展静脉输液技能培训 对常用血管的解剖位置、直径;各种常用药物的PH值、渗透压;PICC操作等进行培训,并举行输液能手选拔赛,引起大家对此技能的重视。挑选有广博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临床技能、熟悉药品作用与特点的护士作为医院静脉小组成员,对科室内静脉输液规范操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同时,将提高低年资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作为质量持续改进项目,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

1.2.7.3建立并使用导管评估表 建立神经外科导管评估表,将患者各种管道根据意外拔除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及置管难度进行分级管理,制定不同级别的评估次数及护理措施。对留置针、PICC等导管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护理二线、护理组长、输液护士加强巡查、监督力度,加强对组内的静脉通路管理,将有针眼发红;连接管内有血痂;留置时间超过72h;输液部位肿胀等异常情况的留置针、PICC等管道及时拔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1.2.7.4使用一次性肝素封管液

1.2.7.5正压接头替代肝素帽

1.2.7.6使用肢体气压治疗仪预防静脉炎

2.结果

2.1有形结果 经本项目实施后,继续监测四个月,监测期间ICU共收治输液患者512人次,发生静脉炎共计14人次,其中Ⅰ级静脉炎13人次,Ⅱ级静脉炎1人次,无Ⅲ级静脉炎发生,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7%,小于目标值3.7%,显示本项目的实施有其显著的成效。2.2无形结果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了品管圈的活动方式,实现了人人参与科室管理,积极性大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同时增强了对输液相关性静脉炎预防的重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具体见表3。

3.讨论

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带给患者痛苦,而且增加护理人员护理难度,实有加以改进控制之必要。本项目首先通过四个月的监测了解静脉炎发生的现况,确立了发生原因并分析其要因,进而检讨目前护理人员预防静脉炎的意识薄弱、穿刺时操作不当、封管不当等护理问题,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在管理方面,通过大力开展PICC置管技术,预见性地对长期卧床、需长期治疗、血管条件较差等患者实施PICC置管,减少了对外周血管的破坏,从根本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使用导管评估表,对不同评估能力的护士使其对导管的观察与护理达到规范化,确导管护理的程序化[2],并挑选出专业的静脉输液护士,将每周发现的问题汇报给护士长,积极改善与解决,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在耗材方面,引进正压接头和一次性肝素封管液,正压接头避免微小颗粒进入输液系统;当注射器拔下时,产生一个正压,自动使连接管内的液体向前推进,防止血液回流到留置针内,避免形成血栓;同时,封管次数减少,对血管壁的冲击、刺激减少,有效防止静脉炎的发生。一次性肝素封管液避免肝素配制时的浓度影响,同时,一人一针,减少医源性感染的机会。此外,每日两次对患者四肢进行气压治疗,促使淤血静脉排空,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整改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下降明显,显示本项目的解决方案有效,但静脉炎的发生仍未完全控制,在对药物的使用浓度、剂量等方面、PICC留置人群方面、药物预防静脉炎发生等方面仍有可探讨的必要,期待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达到患者与护理人员双赢。

参考文献

[1]汪一芳.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36-37.

[2]汪爱民,尹红.危重患者置入性导管分级评价与管理流程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2(6):93-94.

论文作者:蒲萍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  ;  ;  ;  ;  ;  ;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论文_蒲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