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创作与制作的产业与文化分析--以2010年国内电影为例_动作片论文

我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产业和文化分析——以2010年国产片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国产片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11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百亿票房阶段。国产电影产量仅次于美国与印度,稳居世界第三位。2011年的中国电影,正处于从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高速发展期,电影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在市场压力快速向电影产品和项目传递的背景下,尽管整体上产品越来越丰富多元化,但类型片多样化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批幕前或幕后的青年电影主创人员崛起,对于缓解目前的明星过度消耗和青年人才断层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但电影人才紧缺的问题仍然突出。在“子弹”狂飙的票房中,圈外人和多数的圈内人都沉醉于大发展的胜利喜悦中。然而,以专业的眼光来看,中国电影的这点成绩实在不算什么,折合为美元大约15亿的总票房,仍然低于仅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的电影票房。而且在2011年之后,中国电影还将面临娱乐市场逐步开放之后美国大片可能的更大的冲击,虽然国家的保护政策会将美片冲击的影响“软着陆”,但中国电影面对的压力还是不可回避的。面对这样的事实,中国电影产业怎样才能文化自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产业和文化两方面的分析。

一、2010年国产影片整体情况和产业特点

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较2009年456部增幅达15%;同时生产动画影片16部,纪录影片16部,科教影片54部,特种影片9部,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①故事片继续占主要部分,其它片种数量稳步上涨。近年来国产电影供给与票房收益趋势如下表: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其主要内容包括保持数量稳步增长、突出提高质量,加快产业转型,深化院线改革,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与农村数字化放映,推动金融机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对电影产业的支持和促进,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走出去”能力等,成为刺激年度电影产业发展的利好消息,尤其在影片制作、院线建设、数字技术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2010年中国电影生产的特点表现在:

(一)制作成本阶梯结构逐步成型,中等成本影片有突破

2010年,国产电影在产量提升的基础之上,制作成本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结构,各层级内部类型、题材、片种多元化。投资过亿元的《赵氏孤儿》、《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孔子》等影片中,除占据主要地位的动作大片,还包括灾难片、情感伦理片、古装侦探片、人物传记片等,且均基本实现投资规模与票房规模相符合。中等成本作品部分,投资额跨度较大,涵盖7000万元左右的《山楂树之恋》与2000万元左右的《杜拉拉升职记》,并呈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例,其中《杜拉拉升职记》前期植入广告几乎覆盖全部投资额,最终又实现票房过亿元;投资额在3000万元左右的《大笑江湖》由于讨巧的市场宣传定位,形成大片气质,在贺岁档期内回收票房1.5亿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以1200万元投资收获1.3亿元票房,为国产动画电影打开新的局面。投资千万元以下的小成本电影中,《人在囧途》采用了低风险的喜剧形式,凭借观众口碑与网络推广,成为票房黑马;侧重文艺性的情感伦理片《海洋天堂》、《我们天上见》等均取得较广泛关注;惊悚片作为新片种兴起,《密室之不可告人》、《午夜心跳》等同类型电影在今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回收成效,开创小成本电影的新题材,也表现出市场在视觉奇观大片和喜剧片之外,对于题材丰富化的需求。

(二)影片整体质量逐步提升,但粗制滥造之作仍然不少

随着产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国产电影进入产业升级阶段,其关键是电影质量提升,要在数量增长的规模效应基础上,注重提高单片竞争力,保证电影产品品质的专业性和品牌的可持续性。《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等精品大制作的产生,建立在产业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保证了制作方的投资信心;《岁月神偷》、《我们天上见》等中小成本电影则明智地绕过视效、技术、规模的不足,扬长避短、另辟蹊径,着眼于深化人性发掘与提高现实关注。但同时,由于业外热钱涌入、非专业操作、过分的逐利导向、明星成本高涨、制作成本压缩等原因,部分影片项目大干快上,故事混乱、人物苍白和视觉效果粗糙等现象明显,甚至还有不少明显的粗制滥造之作。

(三)影片经济效益不平衡现象继续存在

2010年国产片票房为57.3亿元,占年度总票房的56.4%,其中过亿元的17部国产电影票房总和为36.9亿元,占国产片总票房的64.4%;前30位国产片票房总和为43.8亿元,占国产片总票房的76.5%。由此可见票房过百亿繁荣景象背后,是少量强势影片,凭借建立在雄厚资金基础上的优势团队操作、大规模宣传、谨慎的定位垄断绝大部分市场,而中小成本电影入不敷出现象广泛存在。不同投资规模的电影效益不平衡,制片风险整体上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2010年规模放映国产片的类型分布和文化特点

诞生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之中的类型电影,通过在流水线上生产定型化的故事和人物,实现了成本最小化、产品差异化与品牌定型化,契合了市场需求,为规模庞大的美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我国传统上侧重于电影的文化宣传作用,计划经济时期国产电影主要以题材进行划分,但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电影产量的提升、多层级市场的开发,电影类型模式日渐成熟,动作、喜剧、爱情等类型题材占据数量与票房优势。2010年院线规模放映的143部国产电影中,有故事片130部,动画片11部,纪录片2部。故事片中情感伦理片15部,占11.5%;爱情片31部,占23.8%;喜剧片27部,占20.8%;动作片21部,占10.8%;惊悚悬疑片14部,占10.8%;灾难片1部,占0.8%;谍战片2部,占1.5%;传记片3部,占2.3%,战争/历史片5部,占3.8%;儿童片2部,占1.5%;魔幻传奇片1部,占0.8%;歌舞/青春片5部,占3.8%;音乐/戏曲片2部,占1.5%;民族/农村片1部,占0.8%。②

其中重点类型包括:

(一)爱情片

2010年爱情片继续占据产量优势,并延续中小成本制作模式。除《山楂树之恋》之外,大部分爱情片宣称的投资额在3500万元以下,票房1.4亿元的《全城热恋》和票房1.3亿元的《杜拉拉升职记》投资额均在2000万元左右,获得了以小搏大的效益优胜,而《杜拉拉升职记》前期植入广告收益已与投资基本持平。2010年的爱情片如果按照题材进行进一步细分,可分出四种子类。其主要题材分类如下图:

12 10 8 6 4 2 0

都市时尚 文艺情感 喜剧 农村/民族

■数目(部) 8 1 11 1

2010年规模放映爱情片主要题材图

如图可见,由于投资限制,中小成本爱情片中,低风险的喜剧题材与低成本的文艺题材占据多数;都市时尚爱情片表现现代都市白领情感生活,拥有炫目的视觉效果,并投合于主要观影群体,因此也占有较重要的比例。大量中小成本爱情片的制作促进了国产电影投资梯级结构的形成,便于产生规模多样化、作品丰富化的制片模式,并为票房积累、市场拓展、青年观众群体的培育有所贡献。此外,爱情片与其它中小成本电影相区别之处也较为明晰,例如对于明星效应的侧重:《杜拉拉升职记》、《娜娜的玫瑰战争》、《恋爱通告》、《完美嫁衣》等影片,其市场优势均为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偶像,采用明星策略规避制片风险。

(二)喜剧片

2010年国产喜剧片的突出特点是对既有喜剧模式的延续。这主要体现在:1、经典翻拍。本年度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四大才子》对《唐伯虎点秋香》(1993)、《越光宝盒》对《大话西游》(1995)都有明显的承接翻拍关系;翻拍剧《72家租客》也取得了较好的票房回应。2、系列剧集。《非诚勿扰2》已有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市场基础,此次进一步强化编剧环节,并邀请热门演员加盟,显示了有意识的品牌塑造;此外《举起手来2》也表现出继续创作电影剧集的意向。3、原创喜剧。年度原创喜剧电影中,无厘头喜剧与爱情喜剧仍为主流,前者如《嘻游记》、《决战刹马镇》等,后者如《龙凤店》等。此外,喜剧、动作、爱情类型融合程度较高,在143部规模上映的电影中就有爱情喜剧20部,动作喜剧7部。

(三)动作片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国产片票房前30位的电影中,有武打动作/警匪片14部,喜剧片6部,爱情片4部,武打动作片在数量与票房上仍主导市场。2010年规模公映的动作片按照题材进行细分,可以分出五个子类型。如下图:

8 6 4 2 0

功夫 喜剧 警匪/枪战 科幻 武侠

■数目(部) 6 4 6 1 4

2010年规模放映动作片主要题材图

2010年初《叶问2:宗师传奇》的良好市场反馈掀起了功夫传记类型动作片风潮,使得以拳脚功夫为主要表现内容、具有英雄传记色彩的动作片占据较大比例;警匪/枪战题材是大陆香港合拍片的重要题材,本年度总体数量上亦占有优势;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科幻动作片展露萌芽;由于对市场饱和和观众审美疲劳的考量,传统的喜剧动作片与武侠片比例下滑。

与其它类型相比,动作片虽然制作成本较高,但其营造的惊险情节与视觉奇观符合普罗大众的观影需求,市场接受程度亦比较理想。在2010年国产电影境外销售的前十部影片中,当年制作的《叶问2:宗师传奇》、《锦衣卫》、《苏乞儿》、《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功夫梦》以及2009年的《十月围城》占据了6个席位,可见动作片在国产电影“走出去”战略中,仍占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四)惊悚悬疑片

2010年惊悚悬疑类型数量明显增多的同时,作品质量也有明显的提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票房收获近3亿元,《密室之不可告人》、《异度空间》、《荒村公寓》等均为百万投资千万收益;年末上映的《午夜心跳》也表现出较好势头。继2009年“谍战”类型之后,惊悚悬疑片成为喜剧、爱情、动作三大传统类型之外的新兴片种。

在规模上映的14部惊悚悬疑片中,推理探案为主要题材,居于同类型票房冠亚军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与《密室之不可告人》均属于此类;爱情、喜剧、冒险等也是常用元素,如《等着你回来》、《我是植物人》、《北纬31度录像带》等;而出于顺利通过国内电影审查的考虑,恐怖/灵异片比例较小。

(五)其它重点类型

情感伦理片主要以小成本文艺电影的形式出现,2010年《我们天上见》、《米香》、《海洋天堂》等均产生一定影响力。这一题材在2010年获得公映许可的国产片中占据25.5%,2009年也占据23.7%的比例,数量均在当年国产片中占据第一位;但其中规模放映的仅有15部,占规模放映影片的11.5%。情感伦理片多着眼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讲述日常发生的事件,通过对情感伦理矛盾的分析与解除,实现励志、情感宣泄或道德教化作用。情感伦理片对于电影人才的培育、电影题材丰富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社会资本的主要投资类型。

青春/歌舞片在2010年有《80后》、《歌舞青春》等,现阶段在中国大陆,这一类型尚属于边缘题材,然而由于网络文化的流行以及青年观众群体的兴起,其市场正在逐渐拓展。青春/歌舞片以励志、爱情、幽默、校园等为主要元素,辅以音乐舞蹈等表现方式,由于我国这一题材领域长期由戏曲片主导,缺少歌舞片的历史传统,青春歌舞片在中国仍处于萌芽阶段。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2010年类型片发展的特点:

(一)传统类型继续主导市场,新片种逐步获得市场认可,类型多样化趋势渐显

一方面,爱情、喜剧、武打动作片以绝对优势占据各种排行榜前列,票房上更是功夫武打类型一枝独秀,但盲目跟风、简单模仿问题积弊难除;故事片主题仍多为都市爱情、青春励志、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等内容。长远来看,这最终会导致审美疲劳,引起观众流失,因此主创人员应对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趣味加以足够的重视,在市场饱和之前创作出新作品,可以加强对玄奇、魔幻、警匪、灾难、冒险等类型的开发。

另一方面,惊悚悬疑、情感伦理、儿童片、灾难片等都收获了较好的成绩,并体现出多种类型糅杂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类型片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形成了电影商品的差异互补,有利于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类型特征是制作方与观众在长:期磨合中达成的美学期待协议,打破既有类型界定,虽然有利于新资源的开拓、满足“俗皆好奇”心理,但过度混淆与模糊类型也易于违背观众期待视野。

(二)风格元素与商业指向统一,作品市场适应性增强

在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制作方对于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商品这一属性的认识更加成熟,多数深受我国传统的大师电影教育影响的“电影作者”被迫转变为“电影制作者”,逐渐涉猎不同风格。这在张艺谋《山楂树之恋》的“文艺—商业”游移、陈凯歌《赵氏孤儿》视觉奇观和文艺内核的矛盾中可见一斑。电影制作者不同风格、不同模式、不同主题的探索,既是厚积薄发式的自觉的突破,也是当今一日千里的电影市场的要求。

(三)制作规模趋势扩张,大制作赢家通吃

由于大量游资注入、产业链条逐渐成熟、制作成本与院线成本升高、技术投入回收压力等诸多因素,2010年中国电影的大制作、高票房、大营销模式出现了更多成功案例。票房接近3亿元或达到3亿元以上的有《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四部,其中《让子弹飞》和《唐山大地震》超过6亿元,在短时间内接连打破国产片最高首周票房、最高总票房的纪录。

继2002年《英雄》开启“大片时代”之后,大电影模式进一步发展,其原因包括银幕增多、市场环境优化、投资追逐项目、政策利好刺激、影片品质提高等。据统计,2010年,全国城市主流院线新增银幕超过1500块,平均每天增加约4.2块,银幕总量超过6200块,基础设施发展为票房提供保障,为制片方的成本回收和盈利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大制作影片令人瞩目的成功显示了赢家通吃的规律,揭示出票房分布的不均衡。年度百亿票房中,《阿凡达》、《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四部就占据了30%左右,多数国产电影的高风险仍然存在。

(四)仍存在类型不成熟与粗放增长问题

类型电影不仅塑造着观众的观影习惯、影响着观众观影预期,也以先期口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票房保障,能够降低风险,尤其缓解作为独立制片公司的中小制片企业的经营压力。通过对2010年年度公映电影的类型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电影目前仍处于导演主导,类型化叙事不足,制作链条还不成熟;另一方面,类型模式开始经典化、固定化,并出现类型融合趋势,爱情+喜剧、惊悚悬疑+武侠动作、灾难+情感伦理等元素杂糅是类型电影的主体。占据数量优势的中小成本爱情、喜剧片,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为了对抗大片奇观而着力于强化情节,客观上推动了国产电影的情感表达与叙事成熟,促进了类型电影的发展。在游资推波助澜之下,非专业的项目操作增多,且不论没有规模公映的影片,即使是公映的,许多品质也比较差,制片生产环节的高速粗放增长所导致的问题已经比较明显。

三、产业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在了解了我国电影创作生产的整体情况之后,我们即要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我国在电影制片生产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形势仍不容盲目乐观。

(一)产业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首先,国产片产量质量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不足。近年来国产片产量呈连年上升趋势,2010年突破500部,但其中实现规模放映的仅有143部,较2009年基本持平。而且,能够引发观众的“必看性”心理预期的优质国产片远低于公映数字。国产片质量问题突出,尤其是“短平快”的粗制滥造与盲目跟风造成的同类题材重复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过分的市场逐利导向助长了急功近利的操作,降低了电影的品质;另一方面,则由于业外资本和业外团队的介入,使得电影制片业重心表现出了由导演中心向明星中心的偏移,使得制作成本被明星成本蚕食鲸吞,导致制作质量无法保证。

其次,类型单一和题材狭窄的问题仍然存在。2010年国产电影公益片、动画片、纪录片、特种片、农村/民族片等均有代表性作品出现。除此之外,一些商业类型片亦可根据题材划分出丰富的子类型。尽管如此,市场的逐利导向确实进一步挤压了缺乏盈利可能性的电影品种的生存空间。在产量规模逐年递增、类型题材百花齐放的整体格局中,市场反响大的影片仍由动作、喜剧、爱情等少数类型所垄断。2010年,这种不平衡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动作片所占的高比例:在实现规模上映的130部故事片中,有动作片21部,占16.2%;在票房前30位的电影中有动作片15部;在年度票房过亿元的17部电影中有动作片8部,均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动作类型电影具有票房号召力,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对其他类型的市场潜力开发不足。《唐山大地震》以情感伦理和灾难片结合的模式取得票房佳绩,就表明非热门类型也可创造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第三,制片核心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体系不适应产业化需求,对青年人才的关注有待加强。一方面,人才问题表现为市场适应性不足,尤其是能够熟练操盘电影项目的制片人、合格的监制严重欠缺。监制这个概念是从好莱坞引进过来的,香港电影产业中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操作,但是内地大多数的监制都是只挂名,不参与实际操作。真正合格的监制,要非常熟悉电影产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能够架起制片人和导演之间的桥梁,合理分配资金,要能够判定一个剧本的市场前景,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所操盘的电影项目的风险。另一方面,人才结构体系不完善,主创人员老化,新生代青黄不接,主创的艺术兴奋点与主流观众的观影兴奋点出现较大距离。这集中表现在陈凯歌、冯小刚、张艺谋、葛优、王朔等人身上。《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山楂树之恋》,这三部影片的故事立意和情感表达明显有中老年特征,与作为主流的年轻观众的电影欣赏兴奋点存在某种错位。在产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下后继人才的青黄不接直接导致对既有人才资源的过度消费,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产业现象。

第四,电影数字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电影强国的差距明显,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数字电影技术、制作经验、技术人才培养等,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数字电影具有整合CG、电脑特效、动作捕捉的技术密集特征,对传统电影制作者产生了挑战,中国影人在这方面缺乏有效应对措施。中影集团怀柔基地的数字设备,水平居于世界先列,但利用率并不理想。2010年从美国引进的3D/IMAX电影《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片价格达到普通电影的两倍,仍然一票难求,与之相反,国产数字电影由于技术效果欠佳,票房并不理想。其主要问题是制作流程不完整:前期分镜、故事、场景等计划不足,不适应媒介特性,对立体影片出现导致的电影美学变革与欣赏方式转化认识不足;由此最终导致了作品不成熟,不能实现画面的动作性、场景的纵深感和空间的整体性,一些局部“灌水”的3D电影无法满足观众对高清晰、立体化、大规模的数字电影的需求。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一,提高国产影片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提高单片艺术质量、深化表现主题,也应逐步积累优秀的操作经验,以积极有力的市场运作,充分挖掘影片的商业潜力。还要规范业外资本的运作,保障行业秩序,防止演员薪酬成本不合理上涨。

第二,理性对待热门题材,提高故事原创能力,拓展层级市场。类型题材集中和跟风现象,不仅由于逐利需求驱动,还反映出现阶段国内电影市场不成熟、观众面狭窄的症结。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原创精神,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自觉提供新作品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现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二级市场及农村市场,扩大接受范围,增加对中小成本电影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重视培养核心人才,为新兴人才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加强人才的培养要改革电影教育,尽快改变目前电影教育中过于疏离市场的现状,为业界输送一批懂得商业电影艺术规律的艺术人才、一批既懂电影艺术又懂商业规律的市场经营人才;要以产业化的方式发展经纪公司,壮大演艺人才队伍;要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有效合理的评奖制度,鼓励有创新精神的新人和电影作品;要根据市场要求,有计划地培养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导演、编剧、监制等人才;号召电影主创在尊重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追求个人艺术风格,争取在市场认可的基础上“出大师、出流派”。

第四,提高数字技术驾驭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克服技术膜拜心理,合理挖掘新技术的艺术表现力,能力适应并创造新技术时代的新电影美学。首先要着力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技术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将前沿技术最快应用到实践之中;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早日确定技术标准,完善团队制作流程;再次,要坚持自主创新,深化对电影故事内容感染力的开掘,合理利用新技术表现新题材、新内容,创造新美学,不可过于强调视觉奇观,顾此失彼,忽视作为电影艺术根本的故事讲述。目前中国3D及IMAX技术还不成熟、国内主创人员的经验仍很不充足,市场也尚在准备适应阶段。因此,应克服盲目跟风,在积极进行创作实验的同时,关注观众对作品的接受效果,提高技术与叙事的融合度。

(二)文化内容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就文化内容问题来讲,我们认为,中国电影目前的品质整体上还比较差,应当采取旗帜鲜明的内容提升战略,做大做强类型片,提升类型片(本文不论及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因为它们不是市场主流)的文化内涵、艺术品质和社会关怀度。尽管有部分影片确实令人惊喜,但整体而言我国电影的文化含量不高,快餐化现象明显,缺乏精晶力作,其文化艺术方面的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娱乐至死的媚俗化倾向,文化价值缺失或错乱、影片创作缺乏文化自觉。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烂片《大笑江湖》中。去年已有“三枪”垃圾,今年小沈阳依旧不顾影片品质媚俗搞笑。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国家核心价值观不清晰,或者因没有与国民进行合理对话而出现认同障碍,价值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蔓延。在价值认同混乱的情况下,主创和观众本能地选择了缺乏深度的、感性刺激的粗俗娱乐。

第二、类型片创作的专业智慧仍然不够,影片主创的想象力薄弱。除了《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等个别影片令人惊喜,多数影片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进步。类型融合的《让子弹飞》不但故事出彩,情节张力十足,而且片中的某些场面堪称近年来华语电影的华彩乐章,比如大场面散钱散枪的场面,颇具艺术想象力。

第三、类型片明星稀缺,有限的明星被过度消费。2010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葛优成为了“贺岁帝”。往年是葛优和冯小刚玩二人转,2010年则是葛优一人包揽了《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三部贺岁大片的主角。此外,甄子丹、黄晓明、范冰冰等人也出现了被过度消费的现象。明星的过度消费,根本原因是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太少,类型片发展不成熟,类型片和定型化的明星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艺术之美、人性之暖和思想之深刻少见。《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碧罗雪山》等个别电影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人在冏途》等个别影片有人性的温暖,但整体上承载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太少。

第五、普遍性地逃离现实,缺乏社会关怀。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中所受的束缚是比较多,但这并不等于电影不能有现实关怀。电影逃离现实有各种原因,艺术家缺乏现实关怀和艺术智慧确实是原因之一。

平心而论,中国电影近年来的进步是明显的,挑剔它实在于心不忍。但爱之深,才责之切。未来百亿票房的刺激将可能带来更多的非专业热钱、大干快上的热情和更多的粗制滥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像电影局官员所说的那样,常怀忧患意识,常抱警惕之心,不耽于成绩,不惑于数字,在认清未来挑战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思考可能的改进之途。我们认为,中国电影要获得对抗美国大片、甚至输出海外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提升类型片的文化内涵、艺术品质和社会关怀度,实行“内容提升战略”。

首先,市场化变革冲击了中国人固有的精神生活模式,国民精神生活中价值的超越源头。历史目的论出现了失落现象,公共文化和社会普遍价值丧失,国民的价值认同出现了危机,社会普遍的价值和伦理标准不复存在,价值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③电影的主创应当对我国的这一文化危机有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现在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中某些不清晰或者与现实不适应的内容进行重新阐释和塑造,寻找与创造全社会的文化共识和国民认同的价值观,在中国特色价值观中寻找及表现具有人类性特性的价值观,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增强站在世界文化前沿进行文化创造的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电影的创作者要提高文化修养和对中国政治文化生活变迁的把握能力。在文化价值观问题上,尤其是要在以往强调较多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价值观的表现中,合理融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生活经验的变迁,以适应电影诉诸观众个人文化认同的艺术规律。当然,建构富有感召力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任,对于电影艺术家们来讲,似乎沉重了一点。但是逢此国家文化断裂之际,建构主流文化的责任,是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要提高对成熟类型片的把握能力,开拓更多本土化的现实题材的类型片。培养相应的类型片明星,以有文化含量的明星形象填补政治偶像缺失的大众精神塌陷;创造利于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实现电影主创队伍的年轻化,实现电影与当代主流观众脉搏的共振;积极发展电影高科技,以技术手段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艺术表现水平。最重要的是,艺术家要有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激情,要有创造当代中国电影艺术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他们才会积极把握电影艺术规律,满怀诚意地去述说国民故事。

再次,要放松电影的社会规制,继续放宽审查,创造自由的艺术表达环境,拓展电影的题材范围,尤其是那些目前有禁忌但市场潜力大的泛动作类现实题材影片。这样,才能为那些有意逃离现实的主创们打开提升社会关怀的大门,消除其后顾之忧。不过,《唐山大地震》在本土原创故事和现实题材探索上的成功表明,电影要实现社会关怀,电影管理的放开固然重要,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智慧也非常重要。

注释:

①数据来源:《保证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中国电影报》,2011年1月13日。

②根据2010年电影局领取公映许可证影片公示资料和刘嘉提供的影院资料统计。

③许纪霖:《另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电影创作与制作的产业与文化分析--以2010年国内电影为例_动作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