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知识收集: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解读_图书馆论文

知识集合再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研究对象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或抽象的图书馆,这种研究意识的缺陷在于未能抽象和剥离出图书馆的实质。90年代后期,关于知识组织的研讨渐成热点。笔者在继承以往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图书馆的实质就是知识集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转移至知识集合的命题上来[1] 。那么,什么是知识集合?知识集合命题在理论上究竟涵盖着哪些内容?本文将从本体的角度阐明这个问题。

1 知识集合的概念

1.1 知识集合的定义

用科学方法把客观知识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专门提供知识服务的人工集合,我们称其为知识集合。也就是说,知识集合是由客观知识元素组织汇集而成的,它是完整的实体,它在客观知识世界(即波普尔的“世界3”)中具有独立的存在形态; 知识集合元素的组织汇集依据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知识集合的存在意义是保存或传播知识,为人提供知识服务;它对人们需求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力。概言之,知识集合具有集合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等特征。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图书馆就是知识集合。不过,具有知识集合实质的却又不仅仅是图书馆。当我们抽象出图书馆的本质为知识集合后,也会看到还有其他集合现象具有知识集合的同一实质,如百科全书、知识数据库等。因此,知识集合的概念,不仅包含了图书馆,也包含了百科全书、辞典、书目、索引、年鉴等工具书以及各类知识数据库。目前存贮在计算机光盘或网络中的各种知识数据库都是知识集合。但是须注意的是,网络本身尽管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可它基本上属于信息集合。图书馆学以知识集合为研究对象,就要对所有类型的知识集合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图书馆”这个客体上。知识集合在客观知识世界中是一个独特的家族,它是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的研究范畴。

1.2 知识集合的类型

我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知识集合类型。例如,以形成集合的知识元素的状态为依据,可把知识集合划分为原生态知识集合与再生态知识集合两种。图书馆作为一种知识集合,它的知识元素是由文本性知识单元构成的,文本性知识单元是客观知识世界的原生态知识,因此,图书馆作为知识集合,可称为原生态知识集合,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知识集合形式。除了原生态知识集合以外,知识集合家族中还有加工性的知识集合,即对原生态知识进行某种摘取或提炼,加工形成的知识集合。这种知识集合可称之为再生态知识集合。如各种书目索引就是从原生态知识中抽取其特征(题名、责任者、主题、分类号等)而形成的再生态知识集合;百科全书则是原生态知识内容经过浓缩提炼而形成的再生态知识集合。另外,以知识集合形成的物理结构为依据,我们还可把知识集合划分为数字型与非数字型两种。非数字型即以印刷品为主的文本性知识集合,如图书馆、工具书等,而数字型则指计算机或网络中存贮的各种知识数据库。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知识元素的学科属性将知识集合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内容不同的各种知识集合。

1.3 知识集合的边界

知识集合的外延是怎样划定的?它与非知识集合的区别是什么?比如,图书馆属于知识集合,而私人藏书、各类书店是否也属于知识集合?这里就有个划界的问题。私人藏书、各类书店也都是知识元素的汇集,而且知识元素之间也有相互联系的一些方法。以书店为例,书店的图书分类,其科学性虽比不上图书馆分类法严密、清晰,但也是一种有效的图书组织方法。因此,它也符合知识集合的某些基本特征。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阅读、查找知识就是在书店进行的。不过,书店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集合,仅可称“准知识集合”。因为书店陈列的图书,准确地说不是供人使用的知识元素,而是供人购买的知识产品(商品)。它与其他商品集合具有相同的本质。 如当今世界著名的网上书店亚马逊(amazon.com),除了销售书籍,还出售CD、玩具、药品、软件等。人们在书店这个“集合”空间”中购买图书主要是商品消费行为,而不是知识消费行为,因为在知识集合提供的知识消费中,消费者仅消费文献中的知识内容,消费行为结束后,保存知识内容的原有文献既不消失,也不减少。可是,读者从书店购走图书后,书店这个“集合”就消失或减少了它的知识产品。至于私人藏书,一般小型私人藏书架也不能称为知识集合,它仅是一些知识元素的简单堆积。只有藏书家的藏书室才能算得上知识集合,因为藏书家的藏书或有分类体系,或有收藏宗旨,或能形成藏书特色。知识元素之间相互连结的方式体现出某种重要性或独特性。总之,知识集合是一个实体,它内部的知识元素是相互紧密连接、组织起来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集合与非知识集合本身并没有一条泾谓分明的界线。尽管知识集合的边界肯定了自身质在其内部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自身质在其外部的存在,亦即规定了自身质从存在到消失的界线,但知识集合的边界具有模糊性、交错性,就像金属的断面或者两山分界那种分形特征。

2 知识集合的组织

2.1 知识集合的元素

知识集合的元素是指组成知识集合的最小知识单元,又称知识元素。知识集合中的知识元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1 多元性 从理论上说, 一个知识集合至少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元素。而在现实中我们所见到的各种知识集合,大多是由为数众多的知识元素组成的。而且一个集合中的知识元素越多,结构越好,它的整体功能就越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历史悠久、藏书量丰富的图书馆,它的文献保障率也越高。同理,比较不同的汉语辞典,《汉语大辞典》(1997年版)要比《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具有更大的知识信息量。二者都是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集合,但前者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共收词语37.5万余条,后者共收字、词6万余条。 它们在收录范围、释词深度、检索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表明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即《现代汉语词典》是满足人们一般学习、工作、交流上的需要,而《汉语大辞典》则是满足人们研究、治学方面的需要。

2.1.2 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知识集合中的知识元素应该具有相同的性质。如一部《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它不能收录外国文学辞条或中国历史辞条。因为这些辞条超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合范围,与“中国古典文学”性质相异。任何一个知识集合都是一个有限集,有限集中的元素应该具有同等性质方能保持集合的整体性质不变。目前国外一些现代化的图书馆,除收藏文献外还收藏一定数量的艺术品,如绘画、陶器、电唱机、玻璃器皿等。一个地方公共图书馆适量收藏、展示甚至出借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品及其复制品,这对弘扬本地文化无疑是有益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公共图书馆能将知识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集于一身。但是图书馆质的规定性是知识集合,它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知识服务,它不能将艺术品、文物等也作为基本收藏,否则就与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相混淆。这样做的结果,违反了知识集合中知识元素同质性的原则。

2.1.3 有序性

知识元素有规则的相互联系即为知识元素的有序性。根据集合论的原理,任何一个集合如果其组分(元素或子集)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有规则的、可确定的,它就是一个有序集,否则就是无序集。设若将每个自然数组成集合,那么可以得出以下两种形式:

A={1,2,3,4,5,6,7,8,9,……,n,……}

B={8,2,5,9,3,1,4,7,6,……,n,……}

其中A为有序集,B为无序集。在A集中, 自然数在空间排列上是有规则的,即依数的大小,位置不可换置;在B集中, 自然数的空间排列是无规则的,它们的位置可以随意调换。在A集中, 我们要找到一个自己所需的自然数非常容易,而在B集中则会十分困难。这时, 有序集的检索功能就立刻显现出来了。如果我们把A、B两个集合的自然数转换为单元文献(即知识元素),那么A集就是一个有序的知识集合。 在一个有序的知识集合中,存贮知识与检索知识的功能是共生的。因此,知识元素的有序性是知识集合的基本特征之一。

2.2 知识集合的结构

知识集合的结构是指在一个知识集合中,知识元素之间联系方式的总和。结构是不能脱离元素单独存在的,元素与结构是构成知识集合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相合才能给定一个知识集合。因此结构是构成知识集合的必要条件。以知识元素的空间排列方式划分,知识集合的结构通常有如下几种[2]:

2.2.1 线性结构

即知识元素依据前后顺序进行组合的一种结构,每个元素都有唯一的整数地址,它们可用连续编号表达出来,成为一个按顺序分配的线性集合。如李钟履编《图书馆学论文索引》(1959年商务版),每一条论文记录前冠有阿拉伯数字表示其顺序。该索引收录论文篇目5千余条,除第一个顺序号与最后一个顺序号外, 每个顺序号都有一个直接前趋与一个直接后继。此类线性结构的知识集合较为常见。各种人名索引、语言类工具书,如果其知识元素是依汉字的笔画顺序、号码顺序、拼音顺序等方式排列贮存在一起的,一般都是线性结构的集合。可以说,线性结构是知识集合中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的优点是元素的存贮、检索都较简单方便,但缺点在于元素的插入或删除较为困难,因为元素的插入或删除会使原有集合中的元素发生大量位移,加大劳动成本。

2.2.2 树型结构 与线性结构不同, 树型结构是以分支关系表示元素层次的一种结构。在树型结构中,元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关系,一个元素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接后继。用图1表示则为:

图1

传统的图书分类表就是典型的树型结构。树型结构的优点在于它能表现出元素之间的归属及等级关系,能够表示出树的“深度”,同时,去掉根结点(如图1中的)还可把树变成“森林”。 其缺点是每一层上的元素只能和其上一层中的一个元素相连结。例如一本名为《自行车旅行》的书,内容涉及了“体育锻炼”与“旅游”两个主题,它在图书分类中只能归属在一个上位类中,而使另一主题被遮蔽。另外,在一些现实的知识集合实体中,逻辑结构用树型,物理结构却用了线性,这也会带来不可解决的深刻矛盾。如图书馆以分类法组织图书,采用的是树型结构,而书库排架却只能逐架逐册进行,用的又是线性方式,未来的树型“深度”空间只能用空架方法表示。空架多了会造成书架空间浪费;空架少了又会使得书架空间拥挤不堪。

2.2.3 图型结构

图型结构(或称网状结构)也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即知识元素相互之间可发生任意联系的一种结构。它不是“一对多”,而是“多对多”(见图2所示)。

比如索引工具中,标目之间的参见、参照关系,就是图型结构。它将一个索引标目指向另一个索引标目。在知识数据库中,数据之间可以采用图型结构建立联系,每个数据由结点域、指针域两部分组成,结点域反映数据本体内容,指针域表示数据直接后继之关系。此时数据指针的功能,与索引工具中的“见”、“参照”这类指示词的性质是相同的。采用图型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数据库,可以组成一个复杂的图网络,反映数据之间较线性、树型更为复杂的内在联系。

图2

除了知识元素的排序以外,在一个知识集合中,子集与层次也是集合结构的主要概念。一个元素众多、结构复杂的知识集合,其元素之间有成团现象,这类元素集团就构成了一个集合的子集。一个集合可以包括众多子集,子集之间亦可有统属关系,这种统属关系构成了一定的层次。因此,子集与层次也是刻划集合结构的重要工具[3]。 美国图书馆协会藏书发展委员会曾经提出的图书馆五级藏书框架模式(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就是从子集与层次意义上对图书馆进行合理结构调整的一种尝试。因此,子集与层次的多寡、有序化程度,对一个知识集合的质量与整体功能的发挥也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2.3 集合的组织过程

把知识集合的组织过程当作一个流程,也就是说从时间维度来看,它大致要经历设计规划、元素采集、整序贮存、检索输出几个阶段。

2.3.1 设计规划 明确知识集合的最终目标、要求事项, 并制定出施实计划的阶段。新建一座图书馆,编纂一部工具书,研制一个知识数据库,都必须经过这样的阶段,即便是一个已处于运行中的知识集合,其原始的设计规划能否实现,依然是贯穿于集合的产生与发展全过程的问题。

2.3.2 元素采集 指知识获取阶段。 知识工作者要选择和划定进行采集的知识范围;对该范围内的知识资源进行真伪鉴别、优劣评价;从知识源中提取出可以组分的知识元素(或将其转换成可编码的知识元素)。知识集合的知识获取与人工智能知识库的知识获取是有区别的。知识库(如专家系统)不但要获取可编码知识,同时还要获取技能知识。可编码知识主要来自客观知识世界,包括文献或文献中的定义、事实和理论等,是一种公共知识;技能知识主要来自主观知识世界,由大量经验规则组成(称为试探heuristics),是一种私有知识[4]。 知识集合收集的知识元素属于客观知识世界范畴,因此它不是技能知识。

2.3.3 整序贮存 指对采集到的知识元素按某种方式进行排序、 并依给定的地址进行存贮的阶段。在图书馆工作、知识数据库工作中,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的含量都很高,并且十分明显。从知识元素的整序方法来看,图书馆使用的知识分类(即图书分类法)与知识数据库使用的知识分类有同有异,图书馆中的知识分类,主要是一种科学内容体系的分类,而知识数据库使用的分类,除了科学内容分类外,还大量使用一种包括语法、语义的逻辑范畴分类(即依事实、规则、规律、方法、理论等进行分类)[5]。

2.3.4 检索输出 指检索方法、 检索工具以及集合与读者交互界面形成与完善的阶段。优质的知识集合应根据不同情况,向读者提供书目、事实、数据、全文乃至超文本方面的检索服务。假如读者在查询某一学者著作的同时,还想亲睹其讲座的风采,甚至获取他在最新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一个知识集合的检索系统应能满足其要求,以实现“知识增值服务”。如果读者因选择其他信息渠道在代价、收益方面逊于这种知识集合,那么,他在今后会经常来此咨询。

传统图书馆学的内容主要生成于知识集合的组织过程之中。图书馆的图书采访、分类编目、藏书建设、读者服务等诸学科分支的形成,基本是对图书馆工作流程的分段截取与刻画。但是从知识集合的范畴来看,其组织过程固然是主要的研究领域,然而仅仅停留于此,就显得过于狭促了。

3 知识集合的功能

3.1 集合功能的特性

知识集合的功能是指其作功能力或其功用与效能。知识集合作为一种他组织系统,其功能特性有内在性、整体性和增值性等几方面。

3.1.1 内在性

知识集合的功能是由其内部元素与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它是内在具有的,一经产生便具备了其功能量度的规定性。在一个知识集合中,如果知识元素质量低劣,如某化学系资料室收藏的皆80年代及其以前的文献,那么无论该结构多么优化,它的功能也是低劣的。这表明了知识元素对集合功能的决定作用。同理,如果知识元素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集合的功能也有优劣高下之分,这说明了结构对集合的功能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3.1.2 整体性 知识集合一旦产生,它就具有了自我整体质。 这种整体质是其内部组分即知识元素自身所没有的。因此,知识集合与一般零散分布的客观知识单元虽同属“世界3”范畴, 但它在客观知识世界中却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知识集合的整体质,规定了其功能的整体性。所以,当美国诗人麦克施利问:一本书与图书馆其他书籍放在一起之后它们就变成超过一本书的某种东西了吗?图书馆学家谢拉回答:当然是这样,并举花环之美是由每个花朵组成的例子,予以了巧妙的说明[6]。这个事例表明,当知识元素成为集合的一部分时, 它就或多或少包含了集合整体的信息,与其以前有了质的不同。尽管有时排在图书馆书架上的某一本书较长时期无人借阅,但此书对图书馆整体功能的作用并不能因此而被抹杀。因为集合对个别元素除了“释放”,有时也会产生“屏蔽”,但我们知道,集合对元素的屏蔽有时恰是产生集合整体质与整体功能的必要代价。

3.1.3 增值性

系统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于知识集合也是适用的。而且依据贝塔兰菲的观点,知识集合的整体质、整体功能的出现,也可看成是新的、突发的、瞬间形成的[7], 同时还含有全新的增值部分。不仅理论上如此,从实践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知识集合的形成,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知识与技术组合的劳动,这些智能劳动必然转化、凝结成知识集合的新能量,使其具有增值性功能。如中国社会科学院80年代曾建立了一个中国古典文献数据库,录存了《全唐诗》、《十三经》、《诸子集成》、《明儒学集》等数以千万字的全文数据。该数据库不但可阅读,同时还具有原文核校、事实考据、词语研究、查重辑佚、分析统计、编制索引,以及重新排印等功能。这些功能都具有很高的增值性。90年代他们陆续推出的《全唐诗索引》就是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生成的[8]。

3.2 知识集合的三大功能

人们论及图书馆,常能罗列出它有收集文献、保存文献、利用文献以及社会教育、情报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图书馆仅是知识集合中的一种重要形态。知识集合的功能也有许多,但基本功能只有三个:知识存贮、知识检索、知识优控。

3.2.1 知识存贮功能 知识集合通过对知识元素的采集、整序、 贮存,从而具有了对客观知识的存贮功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过两个思想实验:“实验(1):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 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包括我们关于机器和工具以及怎样使用它们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显然,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我们的世界会再次动转。实验(2):像上面一样, 机器和工具被毁坏了,并且我们的主观知识,包括我们关于机器和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的主观知识也被毁坏了;但这一次是所有的图书馆也都被毁坏了,以至于我们从书籍中学习的能力也没有用了。……我们的文明在几千年内不会重新出现”[9]。这两个思想实验表明, 人类客观知识主要是通过知识集合来保留与积累的。人类只有为零散分布的那些知识单元建设一个专门的“知识仓库”,才能克服客观知识因零散、随意而易失传亡佚的弱点。

3.2.2 知识检索功能

知识集合的知识存贮与知识检索功能是共生的。有序存贮是有效检索的基础,有效检索又是有序存贮的目的,二者不可分离。从检索方式看,人类现已由人工手检过渡到计算机机检。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社会信息资源出现了新的特征:数字化形式、网络传送、多媒体和多载体、内容覆盖社会多个领域、分布无序、难于规范化与结构化、内容特征抽取复杂、用户界面要求高等,这一切迫使现代技术把信息检索作为焦点进行关注。现在网上信息检索系统多如牛毛,如WWW把各种形式的信息(文本、图像、 声音等)无缝隙地集成起来,用户仅提出查询要求,而具体到何地、如何取回信息都由WWW 自动完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检索智能化越来越高,智能搜索引擎(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智能浏览器(intelligent browser)、智能体(intelligent agent)等正不断更新发展[10]。可以预见, 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知识检索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对知识集合检索水平的提高起到引领作用,促使知识集合的检索功能不断加强与完善。

3.2.3 知识优控功能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信息泛滥、信息污染逐步成为社会的公害。各种传媒每天包围着人们,出版物正如潮水般地涌现。对于仅仅需要其中一小部分的个人来说,他时刻有被淹没的感觉。专业化促使大量新期刊不断面世,但受过教育的人多数只能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因学习成本较高,他们已无能力去知晓更多。而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也压缩了人们获取有效知识的时间,就连人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如电视广告从过去的数十秒已缩短到10秒或者5秒。所以,一面是信息泛滥,一面却是知识贫乏[11]。在知识贫乏的背景下,客观知识的无序化运行又使得失效知识、虚假知识扩张。此时,知识集合的优控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知识集合都会对知识的范围、深度进行选择和控制,对所收集的知识元素进行优化组合。因此,对于人们获取知识以及对于客观知识的适度增长,知识集合的优控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

4 知识集合的环境

4.1 环境与集合之关系

知识集合的环境是指对集合产生影响与作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用

_ _

数学语言表达,以S表示一个集合,以E表示环境,那么E=S。此处S是S的补集,它由属于全集而不属于集合S的所有元素组成(见图3)。

图3

知识集合的环境与知识集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知识集合功能发挥得如何,往往受环境的制约。如把一个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文盲充斥的地区,其作用会因环境之差而大打折扣。反之,知识集合也会对环境的变化产生影响。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解决西部人才培养问题,就要促进知识、信息要素向西部地区流动。办好西部的各类型图书馆(包括特色图书馆),培育适合西部开发需要的各种知识集合,无论对西部人才的培养,还是对外来客户、资金的吸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环境与集合共构的空间

知识集合的环境不是一种自然环境,而且一种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集合与环境组合一起,构成了图书馆学研究的立体空间。这一空间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埃斯卡皮在论述文学时言:“凡文学事实都必须有作家、书籍和读者,或者说得更普通些,总有创作者、作品和大众这三个方面”[12]。如果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知识集合现象,可以说客观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集合、知识集合使用者是知识集合现象的4个重要方面。这4个方面不但组成了图书馆学研究空间,给出了知识集合环境的关键要素,同时也表示出了这一空间的“支点”所在。反映出知识成果、个人智慧、集合形式与社会受众4 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图书馆学以知识集合为研究对象,就要对这4 个方面进行不同向度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以往图书馆学仅关注图书馆(无论是“图书馆事业”,还是“抽象图书馆”),而忽略客观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集合使用者的传统研究范式。

以经济学的百科全书《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为例,其所以能成为世界公认的最权威的经济学知识集合,是因为该辞典所收条目不仅在范围上很好地涵盖了经济学领域,反映出经济学中的最新知识成果,而且连经济学知识源方面的条目(经济学图书馆和专业杂志等)也一并收罗进去。如编者之一斯特奇斯就撰有这样一个条目——“经济学的图书馆和文献使用”。这表明,该辞典在选择、划分经济学知识单元时是独具匠心的。其次,我们从该辞典撰稿人(知识集合生产者)方面看,他们由34个国家的近千位著名经济学家组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皆厕身其间。他们将经济学知识浓缩、提炼,汇粹于一书,不但保证了知识元素的真实可靠,同时其知识诠释的科学性也不容置疑[13]。一般来说,一个学科的成熟程度与该学科的知识积累(表现为文献积累)程度成正比,甚至可进一步说,一个学科有无权威性大辞典,也是表示该学科成熟程度的一把标尺。《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已成为经济学研究者的案头工具书,它经常受到使用者们的啧啧称赞。因此,对于一个现实的知识集合来说,知识元素是如何采集的?知识集合生产者具备怎样的素质?集合自身的结构、形态是怎样的?集合的使用者能否获得最大效益?这都应是当今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4.3 环境发展对知识集合的需求

人类社会的进步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在“前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该社会的劳动供给能力和资本供给能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社会的知识供给能力直接决定着该社会产出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的“物质生产力”概念,将被“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概念所取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越来越取决于该社会的知识供给能力[14]。这是人类社会一次静悄悄的变革。由于社会的知识供给能力主要靠社会化、市场化的知识供给机制来保障,如知识的创新、存贮、流通、应用的机制及该机制的市场化。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社会拥有知识集合数量的多寡、质量优劣,会对社会知识供给能力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知识集合的作用将在社会知识供给能力中逐步凸显出来。而随着这种凸显,图书馆学研究也会日趋重要,最终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肯定。

本专题责任编辑注:

阅读本文可参见本专题2000年10期9页上王子舟同志的文章。

标签:;  ;  ;  ;  ;  ;  

再论知识收集: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解读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