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产阶层”分析_中产阶级论文

俄罗斯“中产阶层”分析_中产阶级论文

俄罗斯的“中产阶级”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中产阶级论文,论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产阶级”辨析

通常,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社会要素,如个人、群体、阶层等之间地位和相互关系制度化和模式化的体系。权力关系、所有制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因素是造成社会要素发生差别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学者通常都是从所有制关系入手,以阶级划分的方法来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的;西方社会学家则以收入、社会分工、受教育程度、种族以及社会声望等指标来划分社会结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阶级结构中的两个极端。在这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处于这个空间之中的阶级便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一部分人既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也拥有自己的资产,并通过其获取一部分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中产阶级同时兼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征。

传统概念中的中产阶级主要包括农民、农场主、手工业者、小商人和从事个体运输的货运人等等。这种社会地位的划分特点是把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私人劳动都包括进去了,具有相互矛盾的特性。处于这种地位的个人同时既是资产者,又是无产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在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发展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在社会发展的条件下,科研工作者、教师、会计师、医生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其他主要依靠自己的脑力劳动为生的知识分子也发展成为中产阶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的工资收入高,相对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这一阶层人数的不断增加,中产阶级在社会结构中逐步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中产阶级的基本特点,是其资产主要是通过劳动报酬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二、“新俄罗斯人”不是中产阶级

当叶利钦和丘拜斯高兴地向世界宣布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已经形成的时候,或许他们根本没有弄清中产阶级的真正含义,或许他们只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们所指的当然是“新俄罗斯人”。但只要对所谓“新俄罗斯人”——俄罗斯新生的资产阶级的资本形成作一简单分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新俄罗斯人”根本不是中产阶级,他们的资本没有通过正当劳动,依靠劳动报酬,经过原始积累而形成,他们是直接“跳进”资产阶级的。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俄罗斯新兴资本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6年8月起至1990年止。 仅用了短短的几年功夫就迅捷地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是一些在俄罗斯的改革初期就形成的自发市场上的生意人,最早的下海者。这部分人数量不多,他们的致富手段主要是靠拉关系,走后门。

第二阶段从1992年全面私有化开始实施至1994年7 月证券私有化结束。由于俄罗斯选择的是激进的经济改革方针,国家对大规模国有资产和国家经济的控制出现“大真空”,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权、货币信贷的调配权等都直接成为牟取超级暴利的工具,不少掌握这些权力的国家干部也由此演变为俄罗斯早期的资产阶级。

在这一阶段发家致富的还有一类人是企业领导干部。他们根本不同于依靠自己艰苦创业来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家,这些人利用的是手中的权力。另一种就是为数不多的金融投机家。这类人在俄罗斯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他们的手中却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私有化证券,并以此获得了数万家企业的股份。

在俄罗斯这个空前的投机市场上,新兴资本家就是这样把原来属于国家、企业的巨额利润和国有资产,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就迅速攫取到自己的手中成为“新俄罗斯人”的。如果按照正常的资本积累过程,少则需要几十年,多则几百年才有可能完成这一原始的资本积累。这种迅速发家的情形,只有在处于转型混乱时期的俄罗斯才会存在。

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7月开始,一直到1998年, 以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为主的新兴工业资本家最终形成。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话,则到了第三阶段后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基本结束,并且开始进入日益发展和扩张的阶段。尽管目前这个阶级的人数并不多,但是在整个俄罗斯的国家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却越来越大。

所谓“新兴的工业资本家”主要是指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掌握或支配着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以赢利为经营目的的一小部分俄罗斯人,其中私营企业主占大多数。俄罗斯权威的社会学家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一部分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个体劳动者、兼职的“半企业家”以及原来的厂长经理阶层。

但这一部分人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不仅对于俄罗斯,而且对于任何先进的社会结构来说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西方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中产阶级为主体,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

当然,这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对于俄罗斯和其他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来说,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够达到。

三、尚未形成中产阶级的主要原因

俄罗斯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作为中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家阶层力量薄弱,还处在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同时还受到大型垄断企业的挤压,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的保护。

2.由于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还处在无序和混乱之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劳动得不到承认。他们中的不少人学非所用,绝大多数人收入微薄,生活状况恶化。实际上这一部分人已经沦为穷人阶层。

3.所谓“新俄罗斯人”只是表现在生活和消费方式上的一个社会群体,而并非社会生产关系意义上概念。他们中的不少人的财富并不是通过知识、能力和经验创造的,不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使得他们很难充当中产阶级的角色。

四、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候选人”

尽管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困难重重,但也并非是毫无希望。从俄罗斯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侯选人”:

首先是各类股份公司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从近几年对企业经理和主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情况进行的调查中已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95年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对由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一部分大中型股份制企业的446 位主要领导人的工资收入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许多企业领导者的工资收入与普通工人之间的差距已经明显拉大。(参见下表)

1995年第二季度企业经理和职工的平均工资数对比(注:(俄)《苏联和苏联后的国家和社会分层》,塞克提夫加尔,1996,第207页。)

单位:千卢布

部门 国企厂长 股份公司经理

平均收入 人员平均收入

总数 18872434

全工业部门 27472404

电力

- 6824

燃料工业 128748133

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

- 1730

林业、木材加工 11541621

和纸浆业

建材工业 41632860

轻工

- 1705

食品 23572399

农业 1306 -

交通 23133623

通讯 37085316

建筑 37982928

物资和技术保障 13692585

其它 19042062

部门 7月份 厂长经理和职

职工平均工资 工收入的比例(%)

总数 929203.1

全工业部门1284213.9

电力

-

-

燃料工业

-

-

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

-

-

林业、木材加工

伐木542 -

和纸浆业 木材加工679

-

建材工业

-

-

轻工 615277.2

食品

-

-

农业 550237.5

交通 1263183.1

通讯 1213305.7

建筑 1369277.4

物资和技术保障 1130121.2

其它

--

以上只是官方的统计资料,而且仅限于工资收入,其中的误差是非常大的。1996年俄罗斯取消了对工资基金的限制,上层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更是大大提高。据透露,在俄罗斯北方的许多企业中,月工资收入早已超过1000万旧卢布的企业领导也大有人在,有些矿区的总会计师甚至超过了2000万,而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只有155万卢布。 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5200卢布。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第二类“侯选人”也许可算近年来新出现的中间商阶层。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高收入的新兴职业。俄罗斯《货币》杂志1996年第2期对俄罗斯收入最高, 最有吸引力的职业进行了排列,排名第十的是房地产中间商。1996年,这一职业的月平均工资为1000美元。有才干的中间商每月收入超过1万美元, 成功的经纪人每一笔交易还能获得至少15000美元的回扣, 为公司创造利润所得到的收入还不包括在内。

按照俄罗斯目前的标准,高收入就是劳动工资再加上文化资本的红利。

工资是收入和物质基础的重要来源,但个人地位的高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指标。除了正式货币收入之外,还包括许多统计数字中无法反映出的其它内容,如以无息信贷形式获得的货币收入和低息贷款,医疗保险,伙食补助和其它社会优惠,行政管理权力和其它特权,劳动条件,文化资本的不断增加,等等。在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候选人”是高水平的体育运动员。苏联解体之后,原来的一些大牌体育明星也随着十五个国家的分治而受到重视。当他们获得自由以后,有了许多独立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按照世界价格出卖自己的技能,其中不少人到国外去打工挣钱,并且收入颇为丰厚。近几年来这些人已经成为俄罗斯潜在的中产阶级的组成部分。为了能把明星留在国内,保持世界体育大国的地位,俄罗斯政府也不得不把对运动员的奖励提高到世界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最后是个体中小企业主和小商贩。这一部分人只是潜在的“侯选人”,要发展到中产阶级的地位尚需要作出极大的努力,并且是困难重重。如前所述,这一阶层的人生活在夹缝之中。国家并没有提供任何优惠的保护政策,他们必须经过极大努力才能够合法生存。更大的威胁是来自于黑社会的压迫和欺榨。目前俄罗斯的小企业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但其中的大部分只能是勉强维持生计而已,能够发财致富跻身小康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人。

从理论上讲,建立和发展包括私有经济成分在内的多种经济所有制体系,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只存在国家所有制一种单一的经济关系和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体系。应当利用私有制的特点,在新的所有制形式和新的生产关系上增加动力因素,以激励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刺激每个人的社会积极性,进而增强社会进步的动力:其一,让小商业起主要作用,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社会生产活动中去。小商业投资少,操作简单,管理便利;其二,不断实行把雇佣工转变为所有者的工程。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建立股票市场,吸引广大老百姓积极参与投资便是其中的主要手段。俄罗斯的私有化当然也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经过几年来私有化的实践,这一目标没有达到,大部分企业职工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不断增加、扩大自己的产业的小型企业家有好几百万,他们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中产阶级,拥有的资产几乎占到国家的一半。在俄罗斯,要使处于这一阶层的小企业家形成气候,占据国家经济的主要地位,据专家估计,起码还需要十几年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通过私有化来发挥小商业的作用,使更多的人积极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这就为形成中产阶级所必需的资本积累创造了条件。如果说在私有化的初始阶段俄罗斯人还在怀疑观望的话,两年之后他们的态度已经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从现在遍布莫斯科街头的9000多个售货亭,不少于150 多个自由市场的发展中可以窥见一斑。仅占全俄罗斯人口1/16 的莫斯科就完成全俄罗斯1/6的税收,1/5的零售额,日商品销售量达3000多亿旧卢布。1992年私营经济的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第二年就上升到1/2以上。到1997年底,俄罗斯的小企业已经发展到84万多个,生产价值3400亿卢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固定职工有600万人, 合同工和兼职职工也有近600万人。(注:(俄)《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小私有化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至于俄罗斯的股份制企业能否为小企业主创造成长为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目前还难以得出结论。

标签:;  ;  ;  ;  

俄罗斯“中产阶层”分析_中产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