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_农业论文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_农业论文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模式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世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世界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各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依靠石油动力机械,投入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创造了农业增产的奇迹,但紧随而来的是土壤侵蚀、环境破坏、病虫害爆发及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灾难。无独有偶,6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广泛开展的绿色革命运动,通过改良作物品种,增加化肥、农药的投入,亦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受益匪浅,但绿色革命在带来增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以及单一品种的耕作制度对病虫害抵御能力低等农业生态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都不能摆脱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现实,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并引发了全球农业可持续性的思考。

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在其《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中,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较早思考;1984年,哥尔丹·道格拉斯编辑出版了《Agricultural Sustainab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响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了“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订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1991年,FAO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丹波宣言”,拟定了关于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1992年WCED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21世纪议程》,将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写入第14章[1]。自此,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新思潮达成全球的共识,而且也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这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成为可能。

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其理解有异。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农业功能已扩展到环境美化,食物生产以质量目标为主,并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因而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保护,这是一种农业现代化后的思路。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产品从数量上还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因而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数量增长,希望通过发展,以求解决温饱,所追求的是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策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共同点是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2 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理念

2.1 多样化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探索替代“石油农业”的新农业发展模式。美国首先提出“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场内部的生产投入(有机肥等),降低使用农场外部的生产投入(化肥、农药等);80年代末,又转向“高效率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强调农业生产以高效率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与教育,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业纯收入,不盲目追求最高产量、尤其是无利可图的产量。德国则倡导“综合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处理发展与生态系统、土壤肥料、水资源保护的关系以及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日本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法国设计和推行了“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提高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进有机物质资源的再利用工作,加强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2]。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发展明显滞后,除中国外,很少提出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2.2 发达国家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理念

发达国家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有别于常规农业模式,主要体现在其技术理念的差异上,各国所实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所依据的技术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有机农业:这是由英美学者在30年代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理念,8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付诸实践。它强调尽量减少使用农场以外的物质投入,并完全停用各种化学合成物质,包括农作物生产中的杀虫剂、无机肥料和家禽家畜生产中的生产调节剂和其他化学物质,通过轮作、间作和各种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养分则主要来自于轮作中的豆科植物、秸杆还田、粪肥、垃圾及其他有机物。这种农业技术理念尽管有别于常规农业,但它与自然生态系统仍有本质的区别。它是由单一种群构成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缺乏多样性,需要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并靠人来维系其稳定性,且作物产量较低,缺乏经济效益,即使是发达国家目前采用者亦较少。

持久农业:70年代由澳大利亚学者提出,亦成为发达国家可持续农业的技术理念之一。它是对农业生态系统有意识的设计和维持,根据当地的物种与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包括乔木、灌木、草场、农作物、散养家禽家畜等成分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群落和系统具有自我演化潜力,因而具有稳定性。各系统成份充分利用各自的系统位置,使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畅通,系统物质自给;不需要各种化学物质来消除病虫害和补充肥力。对系统中某一物种的单位产量来说,可能较常规农业方式为低,但系统中有多种动植物存在,它们一起在单位面积的总产量很可能高于单一作物的产量。这样,伴随现代常规农业方式而来的环境污染、高投入、高消耗以及自然肥力衰退等生态危机问题都可以有效地得到避免[3]。它的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在西方自然保护主义者中盛行。

精准农业:是90年代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是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应用于优化管理农业生态系统上。改变大面积、大群体平均投入的资源浪费型做法,在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它既强调降低农业的外部投入,又不排斥外部投入,不追求最大生产能力和最高产量,而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小环境污染风险为目标[4]。显然,精准农业实施的重要前提是依靠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支持及高的资本投入,这也是目前它只能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少数发达国家实施的原因。

上述三种持续农业的技术思想代表了发达国家不同阶段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应用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进步休戚相关的关系。其中精准农业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精确地控制投入,实现稳产高效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存,它代表了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2.3 新绿色革命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

表1 绿色革命与新绿色革命的目标结果对比

目标

60年代绿色革命

 新的绿色革命(观点)

生产目标追求高产,忽视资源环境

 高产挖潜而又不造成

 自然资源退化

可持续性自然资源成本高,持续性较低 尽量减少自然资源消

耗,谋求可持续发展

种植制度比较单一

多样,复合生态

品种改良高产但抗性较低

 高产、多抗、营养

肥料利用化肥猛增,品种少,依赖性大 适量、复合、高效,

更科学化

水资源管理

 注重扩大灌溉面积,水效率

强调挖潜、节水与政

 较低

 策

生态适应性

 强调以人工改造非生物环境

生物改良与环境改造

为主

并重

技术模式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与

可持续性模式均适用

农村政策存在贫富不均问题

重视农民参与发展

资源来源: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第39页,1997。

与发达国家多样化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与各种技术理念相比,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模式及技术理念相对滞后,而发达国家的技术模式明显的倾向是重视环境、淡化发展,或者是使用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技术手段,因而无益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鉴于此,1996年FAO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针对缺乏适合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理念,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要点,并以“绿色革命的教训,迈向新的绿色革命”为题对新旧绿色革命进行比较,凸现了“新的绿色革命技术”,指出包括改良新品种、化肥、灌溉和农药技术等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两次绿色革命的对比参见表1。新绿色革命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 中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一词虽源自于西方,但中国的生态农业思想却不同西方的生态农业,有自己的特点。

3.1 中国的生态农业基本原理与特征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借用西方生态农业的名词,吸收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精华,并结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它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1)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

(2)中国的生态农业强调经济效益,追求高的农业生产收入,不排除资本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投入。

(3)中国的生态农业包含有较为完整的生态过程,其生态效益是通过对生态过程的驾驭来实现的。即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第二级农业者(各种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并存,通过人为设计,理顺各级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生态效益目标。

(4)中国的生态农业的经营单元一般较小,劳动力密集度较大,生态过程的管理均是以体力为主。

3.2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类型

中国的生态农业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适应不同地域特色,发展了不同技术特点的生态农业类型[5],包括:

(1)立体复合型: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这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在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种植业中的间混套作、稻鱼共生,经济林中乔灌草结合以及池溏水体中的立体多层次放养等均是这种类型。

(2)物质循环型:模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建立物质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链条,一个系统排放的废物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物,废物可以循环利用,在系统内形成一种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型: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治理诸如水土流失、盐碱化、沙漠化等生态恶化环境,通过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等,并配合模拟自然顶极群落的方式,实行乔、灌、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的复合群落生物措施,是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综合运用。

(4)病虫害防治型:利用生物防治技术,选用抗病虫害品种,保护天敌、利用生物以虫或菌来防治病虫害,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施药技术等,保证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

3.3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比较

中国是四千年的农业文明古国,生态农业发展有深厚的传统农业根基,四千年的农业文明本身就是持续农业的标志。但中国的生态农业汲取了西方“生态农业”的思想,并与中国的国情结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模式。它不仅仅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也同时强调农业经济效益,因而其操作中不排斥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技术理念上更接近新绿色革命,但较新绿色革命的技术更完善,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技术示范。但中国的生态农业中使用的传统技术较多,许多生态过程依靠人力的管理和控制,在这方面与西方的精准农业差距较大,且中国的生态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劳动投入较高,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将会受到限制。

综上可以看出,世界可持续农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发展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只有依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为底蕴,以丰富的区域类型和技术类型为依托,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手段发展起来的中国生态农业模式,对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对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世界其他地区有益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已有模式,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标签:;  ;  ;  ;  ;  ;  ;  ;  ;  ;  ;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