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弱化的思考_消费水平论文

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趋弱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投资、净出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历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而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强。从三者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征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变化的幅度对经济的波动影响较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易受国外需求的影响发生较大波动,而且还会由于贸易摩擦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再从长期和社会再生产总流程分析,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稳定、持久的决定力量。投资需求是派生需求,没有最终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派生需求便失去方向和动力[1]。消费需求正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逐渐下降,导致经济长期增长率下降。因此,找出消费趋弱的原因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我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一、消费趋弱的因素分析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国内经济学界有许多观点认为收入差距过大抑制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例如有的学者提出,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制约了投资需求的增加,因此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2];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总消费与收入分配有密切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明显影响总消费水平,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现象十分严重,社会总消费就会不振[3];还有的学者证明了消费与收入分配递减关系,表明随着我国收入差距扩大,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递减[4]。还有从其它方面论述消费趋弱的学者,如有的学者研究发现不确定性预期对居民消费行为有较大影响,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导致大量的预期性储蓄是目前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5]。当然,论述消费趋弱的因素还不止这些。

综上所述,收入差距被认为是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这似乎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实际和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相一致。然而,当用收入差距来解释我国历年的最终消费率时,就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历年的最终消费率具有波动性,很难找出某一规律来解释。因此,影响消费的因素还不止收入差距那样单纯,影响消费的因素应是多元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影响消费的因素应是由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组成,消费支出水平具有规律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通过考察消费函数理论,建立模型,从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升级的演进过程中,借助于“示范性”效应的作用,来分析消费的演进轨迹,从而为正确认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趋弱作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由此得出结论。

二、从消费函数中看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函数理论是研究消费储蓄的工具,在西方消费函数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6]。现对上述几类消费函数理论略述如下:绝对收入假说认为:(1)现期消费是现期收入的一个非常稳定的函数,消费者消费随绝对收入水平变动而变动,收入高,消费水平就高,反之亦然;(2)边际消费倾向(Mpc)是一个大于0而小于1的数,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3)平均消费倾向(Apc)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相对收入假说认为:(1)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之间具有示范效应,消费者不依赖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依赖于其相对收入水平。(2)消费者的消费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水平和收入的影响,存在着消费不可逆性的“棘轮效应”(ratcher effect),即在短期内消费是刚性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消费支出取决于其持久性收入。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任何时期的消费取决于现期和预期的未来资产总量,消费最大化的实现是将这些资产在整个生命周期最优分配的结果。随机游走假说认为:(1)过去消费或者收入所包含的过时信息,对现期消费变化没有任何影响,消费者预测的后一期的消费的最佳根据是现期的消费;(2)当新的冲击出现时,消费者的反应并不是被动的,新的经济信息会引起对未来收入的重新估计。如果冲击和变动是暂时性的,即如果它只涉及暂时的收入,消费的反应可能很小,但如果收入的变动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持续下去,则消费的变动几乎同收入变动的数量一样大。

从上述可知,无论何种类型的消费函数理论都表明,消费与收入是紧密联系的,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消费者是选择现期消费还是跨期消费,收入中的无论是暂时收入还是持久性收入,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收入又是消费的必要条件,消费者在拥有收入的前提条件下,具体的消费行为是由制度、心理、文化等因素形成影响的消费动机决定的。因此,单一的消费函数模型有时无法解释我国的消费支出的演进过程。唯有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和从我国居民消费形成机制中加以修正,才能更好地解释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演进过程。

三、模型的构建

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先作出一些假定。

(一)消费者行为的假定

要研究消费者行为,首先要对消费者作出一些基本的假定,一般我们假定:(1)消费者是效用最大化者,即消费者总是表现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指向;(2)消费者是理性的,即消费者能够对各种备选消费束进行不发生自相矛盾的优劣比较,而且能够从中选出一个最优消费束;(3)消费者是风险规避者,即消费者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时,总是力图将风险减到最小;(4)消费者偏好是稳定的,即假定消费者偏好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假定,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甚至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人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消费者都是理性一贯的;(5)消费者的收入流不递减,同时消费者倾向于保持各期消费的平稳。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喜欢消费水平的大起大落,而是希望保持不变[7]。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分析,把社会收入群体暂时分为3种情形,如低(m)、中(n)、高(i)收入群体。他们各自

在上述假定下,现讨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

(二)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

1.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的确定

假设3类收入群体的消费函自主性支出,我们现称之为不同收入群体的刚性支出,点A表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等于收入点,此点我们现称之为不同收入群体水平示范效应的临界点(水平示范效应:是指同类收入群体成员间的示范性效应)。则从图1中可知,低收入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可行集为OBYn,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可行集为DBE,高收入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可行集为BA与BC围成的区域。从而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在各自的消费可行集内进行消费抉择。

图1

2.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的分解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分解成3个部分:即Ⅰ部分是消费者支出水平处在自主性支出(j=m、n、i)或刚性支出水平之下,Ⅱ部分是消费支出介于自主性支出水平和A点之间,Ⅲ部分是消费者支出水平处于A点之上的区域。对于第Ⅰ部分,消费者的支出水平处在自主性支出水平之下,此时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此区域消费对收入的增加是极其敏感的;对于第Ⅱ部分,我们称之为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实现其自身水平示范性效应区域,在此区域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水平将依赖于消费者的偏好、跨期权衡等因素,消费随收入的增加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若消费者想尽快实现自身的示范性效应,则必须相对减少现期支出,将其余收入用于积累、增值等用途,以便在未来尽快达到实现水平示范效应的收入流;反之,若消费者不想尽快实现水平示范性效应,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也将趋于敏感。因此,水平示范效应发生作用时具有财富积累效应,即消费者有减少消费支出的行为指向,而不只是增加消费支出水平。在此区域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水平将依赖于消费者的消费抉择;对于第Ⅲ部分,此时消费者的水平示范性效应已经实现,其中低、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面临垂直示范性效应的约束(垂直示范性效应:是指不同类收入群体成员间的示范性效应),即此类消费者要达到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水平的约束。此时消费者的消费抉择又将面临像第Ⅱ部分中的情形,消费支出水平将依赖于消费者的消费抉择而具有不确定性。即若消费者想尽快实现自身的垂直示范性效应的收入流,则必须相对减少现期支出,将其余收入用于积累、增值等用途,以便在未来尽快达到实现水平示范效应的收入流;反之,若消费者不想尽快实现垂直示范性效应,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也将趋于敏感。然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消费水平已经很高,消费随收入的增加将变得不敏感。

总之,无论是水平性示范效应,还是垂直性示范效应,消费者在收入流未达到实现自身这种示范性效应时,示范性效应作用的发挥将有减少现期消费和财富积累的效应,一旦收入流达到示范性效应的消费支出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将出现一次较大的“跳跃”,从而维持更高收入群体成员的消费支出水平,像这样,消费者实现自身消费水平的逐步升级。

(三)收入差距与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升级的演进过程

由于我国收入差距的存在且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在讨论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升级的演进过程时,我们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收入差距不大时,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升级的演进过程——消费者消费支出的选择性

现把3类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转换到一个图形中:如图(2)、(3)。在图(2)中,低、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分别为

群体的收入水平低于各自自主性(刚性)支出水平αm、αn、αi时,消费随收入的增加是完全的。此时,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收入差距不大时,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有重叠区域。如低、中等收入群体的共同消费可行区域为ABF,中、高收入群体的共同消费可行区域为BCL,此时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将面临消费路径的选择问题。假设低收入群体中的某个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此时其已经实现水平性示范效应,将面临的是垂直性示范效应的约束。若此消费者想尽快实现垂直性示范效应,其会保持自身水平性示范效应的同时,把其余收入用于积累、增值用途;或者,在保持中等收入群体的刚性支出的同时,把其余收入用于积累、增值;再者,消费者的支出将具有随收入增加的敏感性。换句话说,当收入处在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的共同区域,消费支出水平将具有不确定性,消费支出水平将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抉择。同样,对于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可行集内的其它的点,也可以作类似的讨论。

2.当收入差距大时,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升级的演进过程——消费者消费支出的跳跃性

图2

图3

如图3所示,低、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分别为,从图中可知,低、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分别为、EDF、DC和DH所围成的区域。当各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低于各自自主性(刚性)支出水平时,消费随收入的增加是完全的。当收入差距大时,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行集没有重叠区域。此时消费者在消费可行集内的消费路径失去了选择性。例如,假设低收入群体中的某个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的D点时,此时其已实现水平示范性效应,将面临的是垂直性示范效应的约束,消费者会保持自身水平性示范效应消费支出水平的同时,减少现期消费支出,把其余收入用于积累、增值,以尽快实现垂直性示范效应。反之,消费支出将依赖于消费者的消费抉择而具有不确定性。再次,当收入差距大时,低、中收入群体的消费者想要实现垂直性示范效应需积累较大的收入流,消费支出增加将趋缓;当收入足以实现垂直性示范效应时,消费支出将增加较多,从而消费支出增加变得不平稳,具有跳跃性。对于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可行集内的其它点也可以作类似讨论。

从动态上看,社会不同收入群体成员可以无限细分,不同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的过程实际上是实现其自身示范性效应的过程。在示范性效应的作用下,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水平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基于消费者的消费抉择。其中收入流是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的关键因素。当收入差距不大时,消费者为积累实现其示范性效应的收入流历时短,消费支出水平将比较稳定,在图形2、3中表现为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线分别向上、向下移动,低、中收入群体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较易。当收入差距大时,消费者为积累实现其自身示范性效应的收入流历时长,在此期间,消费支出水平将趋于下降,在图形2、3中表现为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线分别向下、向上移动,低、中收入群体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将变得更为困难。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逐渐降低,消费减少且逐渐趋弱,在图形2、3中表现为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可行集发生变化,如所示,从而导致消费进一步趋弱。

四、结论及其含义

1.通过模型的分析,收入流是影响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消费的关键因素。在收入流不足以实现示范性效应水平时,示范性效应的作用具有减少现期消费和积累财富的效应,以便尽快达到实现示范性效应的收入流。相反,在收入流足以实现示范性效应水平时,示范性效应又成了促进消费的因素,如此循环,从而推动消费者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同时在收入流被满足的前提下,消费者的消费抉择对消费的支出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由模型分析可知,当收入差距不大时,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将较容易,历时短,消费支出增加较为稳定,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过程较为平滑;当收入差距大时,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将变得困难,历时长,消费者为达到实现示范性效应的收入流将积累更长时间,消费支出将趋于弱化。即示范性效应的作用从短期来看有减少消费的作用,从长期来看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在收入差距大时,消费支出将有一定的规律性——消费支出减少,在积累的收入流足以实现示范性效应水平时,消费支出的增加具有跳跃性;另一方面,在收入流不足以实现示范性效应时,由于消费支出水平依赖于消费者抉择,消费支出又具有不确定性。

3.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多元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是阻碍消费者消费水平升级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首先,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改进个人所得税率和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使税收成为再分配的有力手段[8];同时政府应采取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流,促进低收入群体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升级,从而刺激消费支出;其次,还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付转移等手段,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使低收入者获得的收入流必须足以实现示范性效应水平,才能诱致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再次,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当其水平示范性效应实现时,消费支出的动力——垂直示范性效应的作用已经丧失,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很低,消费支出随收入的增加将变得更加缓慢,此时新的消费领域和更高收入群体的出现又将使其垂直示范性效应发生作用,从而有助于刺激消费的增加。

标签:;  ;  ;  ;  ;  ;  ;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弱化的思考_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