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_宋静元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_宋静元

黑龙江省密山市实验小学 宋静元

回顾十年课改历程,几多成长,几多收获。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观念核心是即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这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各位老师必修课程,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到,没有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这样的老师还在苦苦思索;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体现在学生身上是怎样的呢?在此,我列举出一些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思维品质,小学业生思维同样有一定新颖性和独创性,许多学生在数学运算中就明显地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于小学生,只要有新意识、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

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老师,应知道《大纲》中所说的“要启发学生动脑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也告诉我们只要符合以上要求,就称之为创造。

一、发展散性思维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极其繁琐心理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打破日才,别出心裁、寻找于别人不同的解题途径,只要学生能从多层次、多视觉、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能于创新,提出合理、新奇、独特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要给予肯定、表扬。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偏题练习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集中体现。

1、一题多解在数与计算教学中,多表现在简便运算上,例如:计算96.8(503.2)有多种方法

原式=96.846.8=50

原式=96.8503.2=46.83.2=50

原式=96.83.250=10050=50

原式=1003.23.250=10050=50

原式=906.8-503.2=9050(6.83.2)=50

作为老师,要有时鼓励学生多想,只要方法正确,便予以表扬。但要引导学生找出最佳方法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更富创造性。思考应用题时,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多种方法,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一题多变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他们开拓和创新的起跑线。

例如:一项工程,甲独做8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丙独做12天完成。?

在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引探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维发展,从不同角度支思考问题,使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对分工程问题本质认识进一步结构化、深刻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进行发问,并由他们指定人回答,学生的积极完全调动起来。如:1、甲、乙、丙合做几天完成?2、甲、乙、丙合做几天这项工程的几分之一?3、甲、乙、丙合做几天以后还剩下这项工程的四分之一?4、如果由甲单独做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丙合做几天完成?5、如果由甲、乙、丙合做2天后,剩下的由甲队继续做,还要几天才能完成?6、如果由甲、乙、丙合作2天后,剩下由乙、丙合做还要几天完成?……

二、直接思维的表现

直接思维是对突发现象,如突然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迅速合理的猜测或突发奇想的思维,也就是直接的思维和感悟。直接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许多实际操作和创造都来自于直觉想象,这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小明原计划1小时看完一本180页的书,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看了1/5,实际几小时看完?”多数学生解答为:18018018×(11/5),而有个别学生却列式为:18(11/5),可是却说不出道理,这一方法正确且解法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疑”是思维的开头,是创造的基础,学生质疑问题是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表现,学生敢于对问题进行推测或大胆猜测、假设、推论这都是学生直觉思维积极性的表现。

如:在()里至少要填几?

()()=5……4

()()=6……5

()()=7……6

学生大胆地进行推测、猜想、假设,互相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再如,在教“圆的面积”时,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有学生提出:“可以转化成其它的图形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时全班学生积极思考,并动手亲自实践,最后得到圆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学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加了学习兴趣,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提倡实践应用,盛开创造的花朵。

一著名学者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数学经验融入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目标。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操作,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知识被找到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再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复杂的特点。设计开放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如:在这个学期我们有这样一道发展题:它画了一幅画,标出男生有42人,女生有38人,一共有80人去旅游,晚上要住宿了,要安排房间,问怎样的安排才是花钱最少。并且在旁边注明双人间为90元,三人间的是价格100元,四人间为120元。这样一道题目初看似乎很简单,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只要知道80里有几个4,就需知道要几个房间,然后再乘120元,这样就很简单了,但马上就有人提出来这样的话有一个房间就男女住在一起了。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拿出了好几套方案,最后总结出男同学住9个四人间,两个三人间,女同学住8个四人间,两个三人间计算出来花的钱最少。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参与数学知识的灵巧运用,就能深深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的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发展性、创新性的思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肯定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散思维的过程包含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发散对象(或发散点),二是发散方式。数学中的发散对象是多方面的。如对数学概念的拓广,对数学命题的引伸与推广(包括分别对条件、结论、关系的发散),对数学公式、法则的变形与派生等。发散的方式也是形式多样的,如对命题而言,可以是替换命题的要求或结论;也可以是减弱条件,加强结论;或是予以特殊化、一般化;还可以进行类比、推广等。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将解题的途径、思想、方法等作为发散点进行发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要能抓住时机,以研究的数学对象作为发散点进行多种方式发散,便能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些表现,鼓励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有所遇见、有所创造、有所创新的,长此以往,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宋静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_宋静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