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文物征集与利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李德威教授实物带来的思考论文

当代科技文物征集与利用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李德威教授实物带来的思考

吕伟涛

【摘要】 2018年10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李德威教授实物仪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此次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实物包括李德威教授生前使用的科考工具、记录本、衣物及各类证件和证书等物品共11件(套)。藏品征集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之一,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征集何种文物,折射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对李德威教授科考实物的征集,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对时代楷模高尚品质的弘扬。

【关键词】 博物馆;藏品征集;科学家实物;李德威

李德威,1962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我国知名构造地质学家。他始终奋战在地质一线,提出“层流构造假说”,被誉为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2018年9月14日中午12时25分,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岁。他在病床上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李德威借来护士的笔颤抖着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大字,第一次写出来的字护士不大认识,他使尽力气写了第二次。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征集、收藏、保管、展示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在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保存国家文化基因上功不可没。2018年10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李德威教授实物仪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此次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实物包括李德威教授生前使用的科考工具、记录本、衣物及各类证件和证书等物品共11件(套)。藏品征集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之一,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征集什么、不征集什么,折射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对李德威教授科考实物的征集,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对时代楷模高尚品质的弘扬。而关于科学家实物的征集工作,笔者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家实物所属的文物范畴

在文博界,目前对于“科学家实物”尚没有确切的定义,它泛指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实物证据,如科考工具、科研仪器、科技发明、生活用品等,以及其他能够反映科学家科研历程的文献资料,包括照片、笔记、手稿、日记、信件、图纸,档案、著作、视频、音频等。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的11件(套)李德威教授生前实物,就包括绘图尺、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水壶,野外工作时经常穿的红色外套、鞋子和记录本以及其生前获得的中国地质调查成果获奖证书等。这些实物是李德威教授为国家地质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生动写照,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2003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1) 参见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2003年5月13日发文。 ,为博物馆的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中第二条为:“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宗教等方面发展的文物。”该条下的第4款对“科技类文物”做了进一步细化:“有关科技体制、科技设备、科技发明、科技成果等的文物。”因此,就文物分类而言,科学家实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属于近现代文物征集范畴。既然明确了科学家实物所属的文物范畴,征集工作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水基淬火剂淬火异常现象可能是由于淬火冷却介质老化和浓度改变引起的,因此应该及时检测浓度变化并做出调整。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本身就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为标志的,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时代……博物馆在收藏、研究与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及其标志时,绝对不能忽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证及相关人物。作为见证历史发展、社会进程的重要物证,科学家实物在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李德威教授实物这一举动,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的称赞。此消息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官方微博和微信推出后,受到众多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关注和跟进报道,在广大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致敬李德威教授,希望这样的国之精英和民族脊梁都能被颂扬、被铭记,同时认为这次收藏体现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温度,并为此点赞。如一位网友所言:“正是有着许多李教授这样为科学、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人,才有着我们日益崛起的国家。而今天我们所经历、所见证的一切,也终将成为历史,值得我们去珍藏、分享、铭记,去传承后代!”(2) 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2018年10月20日推文《有态度有温度,国博收藏李德威教授实物引发强烈反响》。

李德威教授所挑战的“板块构造理论”,其前身是魏格纳提出的“大陆飘移学说”。“大陆飘移学说”“板块构造理论”正是今天博物馆研究、诠释和展示地球演化历程及成因的依据。李德威教授的“层流构造假说”一旦被证实,也将是博物馆研究、诠释和展示地球演化历程及成因的依据;即便最后未被证实,它也是人类对于地球演化历程及成因的探索和认识过程的代表。此次对李德威教授生前实物的征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新动向之一。这既是对科学家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家属的安慰,体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科技类文物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高度重视。

2011年12月11日,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该馆收藏有钱学森同志的文献、手稿和书籍61000余份,珍贵图片300余张,以及其他实物近700件。之后,我国各地也涌现出一些科学家纪念场馆。但就现实环境来看,我国科学家实物收藏、保护工作形势严峻,依旧不容乐观。由于中国的博物馆长期以来形成的“崇古”观念,过于强调古代文物的重要性,近现代文物一般被置于次要地位,至于科学家实物的收藏、保护工作更是可有可无。为了中国人“明天”的记忆,博物馆有责任收藏“今天”的科学家实物,此举不仅可以填补目前国内博物馆行业科技类文物收藏的普遍不足,还会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养成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使用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的定义(2007年)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而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5个方面中,第4项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3)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通过。 。根据上述两个文件,李德威教授的“层流构造假说”即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他的科研工作即是探索“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实践”,他的生前实物即是上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物证,正是这些物证记录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因此,博物馆有义务征集李德威教授的生前实物。况且文物藏品也是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种类丰富和数量充足的文物藏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学术研究就无从谈起[2]。一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普遍偏爱“考古学”,重视对古代物质文明的收藏,甚至认为博物馆的宗旨就是“为今天而收藏昨天”。殊不知,除了“考古学”,博物馆还需要“考现学”,即对当下的物质文明要同等重视,“为明天而收藏今天”。无疑,当下的科学家实物应当归属于“考现学”的范畴,对其征集则是沿续历史、丰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伟大科学家,如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郭永怀、钱骥、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等,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听说过这些科学家的名字,却并不详细了解他们的伟大事迹和贡献,甚至有些科学家连名字都感觉陌生。科学家实物不仅反映了科学家们跌宕起伏的学术人生,更是中国科技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应该具备“为了明天收藏”的理念,重视对这些文物的保护。

二、科学家实物征集工作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1993) JB /T6275-92《甘蔗收获机械试验方法》[9]对甘蔗收获系统进行测试, 主要包括 3个方面: ①甘蔗收获机作业性能测试,测定甘蔗破头率、 损失率和含杂率; ②收获机组系统的性能测试, 测定油耗和生产效率;③凯斯7000与凯斯4000的性能对比试验。

(1)首次揭示在郎酒高温制曲进程中,细菌与真核微生物种类具多样性,但细菌与真核微生物变化趋势差异显著。

以社会分工而言,科学家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性。但自18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状态发展到今天伟大复兴的局面,科学技术是至为关键的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数代科学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以往,我们总是片面关注科技成果,却对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学家关注不足[3]。2009年,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11家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是一项对科学家实物的抢救性工程,并于2010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共同建设了收藏基地。自实施以来,该工程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中国现当代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收藏工程,为记录共和国科技发展历程、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开展科技人物宣传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除了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外,这些科学家实物还具有展示、宣传和教育的价值,但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所国家级博物馆专门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这些珍贵实物。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设工作已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该馆是全球第一家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内容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将为所有的采集资料提供一个永久收藏之地和集中展示场馆。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1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4) 详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官网,http://www.mmcs.org.cn。 也面向公众开放,旨在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阅读完整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要继续围绕这个“原点”进行发散式、辐射式阅读。这样就可以以整本书这个“原点”带动一个阅读群,实现更好的语文阅读群构建,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当然,在推进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读几本书,而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与技能,从而使他们阅读更多更好的作品,提升语文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培养人文情怀。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及教学才会更有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方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加大了对文物的重视程度,跨区域调拨文物变得较有难度,这使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来源渠道有所变化,倚仗中央宏观政策实现馆藏文物数量增加的可行性变小。因此,大力开展科学家实物的征集工作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藏品类型、增加馆藏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做好科学家实物征集的基础上,对其展开深入挖掘和研究工作,系统梳理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为制定科技政策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推进对征集成果的宣传展示。

从总体上看,近现代时期,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史上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类文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数量巨大的科学家实物尚不在博物馆文物征集的范围之内。如果没有“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意识,不能及时征集这些流光瞬息的科学家实物,将会极大影响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尽管博物馆展览的数量逐年增加,但自然科技类展览却严重不足(见表1),在2012至2016年全年的展览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3%、2.5%、2.4%、2.4%和3.0%。

现代科学在中国扎根、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前后也不过100年的历史。即使这不长的历史,也鲜有机构对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研究。尽管我们可以在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中找到明清时期西洋传教士带来的不少科学文物,可要在这些机构中寻获几件反映近现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仪器、设备却不那么容易。加大对科技类文物的收藏,重视对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学家实物的征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家实物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活动的物证,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是进行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教具。而且,对科学家实物的征集还能体现出国家和人民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同时也有助于坚定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的决心。

表1 中国博物馆2012年至2016年展览类别(单位:个) [4]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此举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大有裨益。中国博物馆界应当趁势而为,主动作为,加大科学家实物的征集力度,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科学家实物的征集不同于古代文物和一般的近现代文物,它大部分散布于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亲属手中,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之后通过捐赠、调拨和购买等方式进行文物征集,实现的思路有下列几种。

三、科学家实物征集的实现方法

展览数量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多数博物馆对自然科技类展览重视程度不够,展览手段和技术有限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多数博物馆自然科技类藏品的匮乏,不足以举办独立或规模较大的展览。但博物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于自然科技类展览是有很大需求的。早在2013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曾举办过“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该展按时间顺序展现了20世纪以来我国近700位科学家的光辉形象,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参观观众颇为感动。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罗阳、黄大年、李保国等新时代的科学家事迹深深地刻在了无数观众的心中。倘若这种类型的展览举办得更多一些,对于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会大有裨益。

当前,我国住宅工程发展迅猛,功能日趋完备,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仍时有发生,群众对住宅工程质量的投诉逐年递增,直接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本文结合北海市的一些做法对住宅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转变思想,克服“厚古薄今”的征集习惯

如同我国大多数博物馆一样,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于古代文物和近现代革命文物的征集较为擅长,但长期以来对于科学家实物一类的近现代科技类文物缺乏足够的重视,显然这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办馆宗旨不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应该是“古今咸集”,重视古代文物和近现代革命文物征集的同时,也要加大近现代科技类文物的征集力度,特别是对于转瞬即逝的科学家实物要倍加留意,这才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2018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征集收藏了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L3实验)所用的10根锗酸铋晶体,得到文博界和科技界的一致好评。在具体操作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应以进取精神和积极态度,制定更加合理的征集办法,严格流程,保证征集工作从信息采集、品级鉴定到价值评估等各个环节都合法合规。必要时,还要聘请科技方面的专业人才担任顾问,为科学家实物的征集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博物馆入藏高质量的文物。同时,要注重辅助材料和口述资料的收集,提高科学家实物的文物价值。科学家实物背后的故事、使用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记述近现代文物的重要资料与档案,并且在进行建档、归档、入库等资料中,作为阐释这类文物的重要资料。

(二)开辟渠道,创新科学家实物的征集手段

科学家实物征集工作的开展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以规范、稳定的征集机制为保障,最大限度地保存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种物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征集团队,对于科学家实物征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是否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能否征集到高质量文物。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已经组建起一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实物征集团队,拥有明确的征集目标,可以对征集对象的收藏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下一步,该征集团队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以及各大高校等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持久的合作关系,策划规模捐赠活动,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主动作为,前往科学家亲属家中实地调研,用专业精神和负责态度感动对方;邀请科学家亲属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向他们介绍科学家实物的保存和展览情况,先进的保管条件和多元的展览方式一定会打动他们的内心,树立起“家藏不如馆藏”的信念。如此,科学家亲属才会消除顾虑,同意捐赠或转让珍藏的科学家实物。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资源也会为科学家实物的征集工作提供许多便利,可以安排专人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掌握相关资讯,从中寻找线索,建立科学家实物征集信息库,扩展征集范围。

(三)及时展出,实现征集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之所以开展文物的征集工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丰富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5]。中国国家博物馆会利用征集到的科学家实物广泛举办展览活动,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凸显其社会价值,这也是实现科学家实物征集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对于科研机构或个人捐赠、转让的科学家实物,中国国家博物馆要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初步的整理研究。之后,一方面会利用新征集到的科学家实物对现有的基本陈列进行丰富和完善,使这些珍贵文物尽早与社会公众见面,使公众能够近距离接触我们可亲可敬的科学家,感受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会利用新征集到的科学家实物筹备专题性展览,生动展示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家们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这既体现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表达了对捐赠者行为的尊重。长远来看,丰富的展览活动还能使社会公众认识、理解科学家实物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将有利于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从而使更多的科学家实物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实现科学家实物征集工作的可持续行发展。

不可否认,科学家实物的征集工作不仅是必须的,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迫切任务之一。比如2018年11月17日去世的“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和2019年1月16日去世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还有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三位还在世“两弹一星”元勋,他们的实物可谓稍纵即逝,抢救和保护这些伟大科学家们的实物工作已刻不容缓。总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家实物的特点与价值,不断完善此类文物征集的方法,树立起“为明天收藏今天”的征集理念,以期丰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形态与展览内涵,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我一听到“最大限度”就发冷笑。无限不是更好吗?干嘛给个限度?鼓号队马上就有模有样地投入了排练,下午放学后练一小时,李支书差不多每天都来检阅,只是表情一天比一天严峻。六一那天的议程首先是升旗,接着李支书致欢迎词,来宾讲话,学生队列操,最后是类似现在叫亲子游戏的活动。我以为他对村小准备的欢迎词不满意,亲自修改了几稿,把村委会的重视、学校近年的成绩全堆上去了。我以为他对主席台正好面向厕所不开心,而且厕所墙上的猪牯图案隐约可见,这好办,树起巨幅喷绘公益广告牌挡住它,“再穷不能穷孩子”,打上三个感叹号,衬托大字的是欢呼着迎面扑来的烂漫笑脸。彩排后,李支书嘴总算歪了一下,我还以为他会情不自禁打打油呢。

四、结语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藏品征集工作上的新动向体现了国家级大馆的责任与担当,或许能为我国博物馆行业的藏品征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意义。诚然,科学家实物征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肯定还会出现很多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明天的收藏”,积极作为,让这些科学家实物成为展现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见证社会发展,激励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N].中国文物报, 2009-03-20(06).

[2]王南.全方位征集近现代文物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 1997(2):44-47, 54.

[3]王春法, 张藜, 许向阳, 等.关于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8(4):6-9.

[4]王春法.关于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8(5):12-19.

[5]曹波.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文物报, 2014-02-19(07).

① 吕伟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艺术品鉴定与博物馆学;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邮编:100006;Email: 275842153@qq.com。

引用格式: 吕伟涛.当代科技文物征集与利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李德威教授实物带来的思考[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27-32.[Lv Weitao.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al Relics:Some Thoughts on the Collection of Professor Li Dewei’s Objects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2019(4):27-32.].DOI:10.19628/j.cnki.jnsmr.2019.04.004

(编辑:王青)

标签:;  ;  ;  ;  ;  

当代科技文物征集与利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李德威教授实物带来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