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交往主动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儿童交往主动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幼儿交往主动性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动性论文,对策论文,幼儿论文,困难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未来社会需要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问题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文章表明: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即缺乏交往的主动性,不能主动与人交往或有交往的意识却没掌握交往的技能,不善于与人交往等。作为幼儿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交往主动性,是幼儿能否积极参与交往,体会交往快乐的关键,也是形成幼儿个体心理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分析幼儿交往主动性困难的原因,探索增强幼儿交往主动性的方法,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自觉有效地帮助幼儿克服交往主动性困难,促进幼儿建立积极、主动的交往关系。

一、幼儿交往主动性与交往主动性困难的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中,“主动”一词解释为:“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它是内在动力的外在表现。所谓主动性,是人在同个体或社会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幼儿交往主动性是指幼儿不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自觉与同龄伙伴或成人交往的倾向。交往主动性强的幼儿对环境中的人能产生积极的反应,能够主动与他人自由交流,这种积极主动性将为他们主动地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在与人交往中发展社会适应性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交往主动性困难的幼儿,具体表现为: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参与交往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或不能与他人自由交流。经常处于退缩或逃避交往的状态,长此以往,幼儿极容易养成懒惰、被动、依赖、孤僻等性格特征,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重视幼儿交往主动性的培养,可改善幼儿的社交地位,使他们能成功地加入到同伴的游戏活动中,感受交往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二、造成幼儿交往主动性困难的原因

幼儿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常常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层住宅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造成了幼儿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这是造成儿童交往主动性困难的客观因素。同时,幼儿自身的交往缺陷也是制约幼儿交往主动性的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的限制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多为单元结构,封闭的居住环境限制了成人与周围邻里的来往,这必然会减少孩子间交往的会。此外,我国家庭多为主干家庭(祖辈、父辈、子女三代组成的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幼儿从小就是在充满爱意的成人包围下成长,缺少玩伴、缺少过去大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欠缺与人相处的经验,这必然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幼儿的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与活动而无暇管理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由于家庭以外的环境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老人因担心幼儿出现意外事故而高度控制儿童的生活环境,只让幼儿单独玩耍或只由长辈陪同玩耍,这样便限制了幼儿与同龄人的交往。

2.家长教养态度的影响

家长不适宜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会制约幼儿主动交往能力的发展。有些家长由于担忧孩子外出玩耍会被欺负、会学坏或不安全等,采取过多保护措施,将幼儿隔离在家里,限制幼儿与外界的交往,使幼儿逐渐变得依赖、胆小,对新环境难以适应、不合群,与人交往显得十分笨拙。有些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凡事都满足幼儿的要求,逐渐使幼儿养成惟我独尊、不帮助别人的习惯,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自私、任性、霸道等不良性格。

(二)主观因素

1.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

幼儿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胆怯,往往喜欢自己玩自己的,缺乏交往的主动性,交往常由成人发出。有些幼儿有交往的愿望,即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也渴望与同伴一起游戏,但由于掌握的交往技能水平较低,不知道如何与人主动交往,交往时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无法准确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又由于幼儿团结意识差,不会分享,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交往,同伴间也不能友好相处,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有些幼儿在交往中表现出独断、任性、霸道,久而久之,成为被群体拒绝的人,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有些幼儿因害怕被欺负而变得退缩,不愿与同伴主动交往。由此可见,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的欠缺制约了幼儿的交往主动性。

2.幼儿个性的原因

在幼儿群体中,有一部分幼儿性格内向、文静,不爱说话,处于既不被同伴接受,又不被同伴拒绝,即被同伴忽视的状态。这部分幼儿当向别人提出交往要求时,常受到同伴的忽略或不同意,由于自身缺乏信心,又没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离群、徘徊、观望,想发出社交信号又犹豫不决,不愿招惹是非,长此以往,逐渐变得惧怕交往,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

三、增强幼儿交往主动性的对策

幼儿期是人的交往形成与发展的启蒙期,主动交往对幼儿情绪、情感、心理健康、认知等方面的充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幼儿交往主动性,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家长及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幼儿交往的主动性。

(一)为幼儿创设主动交往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幼儿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见识的。培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充分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创设一个既能为幼儿主动交往提供丰富物质条件,又能使幼儿想交往、敢交往、乐于交往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和幼儿间交往的物质环境。首先,教师应为幼儿主动交往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可利用各种活动如区域活动、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在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大量的交往机会。例如: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分别担任需要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的角色来训练幼儿主动交往的行为。其次,利用活动设施和材料创造交往的空间。幼儿园需开辟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百货超市、餐厅、水果店、菜场、医院等。同时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为幼儿交往提供充实的内容。感兴趣的材料多了,幼儿自然而然会产生谈话、交往的动机,又由于玩具材料有限,可让幼儿在冲突和矛盾中学习如何与人分享、合作。

2.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幼儿园气氛等。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要想培养幼儿的交往主动性,家长就需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首先,家长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关心,要善于控制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让幼儿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温暖。其次,家长应针对幼儿的特点,给幼儿提供主动交往的机会。家长应多留些时间与幼儿一起玩耍,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家中亲人交往的兴趣,不仅与父母说话,还要经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友交往,使幼儿与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保持密切的关系,愿意同他们一起说话、一起玩、一起做事。再次,家长应放手让幼儿去主动结交朋友,帮助幼儿建立交往的信心。每个家庭都有亲戚或邻居,家长可有意识地带着幼儿去亲戚家或邻居家串门,教他一些礼貌用语,同时让幼儿有与成人或同伴交往的机会。当然,家长也可邀请亲戚、邻居及小伙伴到家作客,让幼儿与他人多接触、多交朋友。

幼儿园是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的主要场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此,教师应营造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与教师亲近,与同伴沟通。首先,教师要热爱、关心幼儿,调动幼儿主动交往的积极性。对那些活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肯定,促进其交往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对那些内向、胆小、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要给予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欲望,帮助他们克服交往的畏惧心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不应采用训斥、讥讽等不正确的方式,这样会使幼儿的交往主动性受到压抑。如果教师给幼儿解释和补充的机会,并启发性地向幼儿建议解决的办法。幼儿交往的技巧和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二)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技巧与方法

幼儿的交往主动性要以足够的交往知识、方法为基础,缺乏知识与技巧,幼儿交往的主动性不会凭空产生。为此,增强幼儿的交往主动性,家长和教师需从幼儿交往语言的培养入手,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1.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打破交往的僵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语言是幼儿交往的工具与桥梁,家长与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游戏中不断丰富幼儿的交往语言,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让幼儿学习如何主动与家人、亲友打招呼,教给幼儿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和动作。如:教育幼儿面带微笑主动向别人问好;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看到小朋友在玩,可以鼓励幼儿走上前去,说声:“你好!你在干什么?可以让我看看吗?”;玩耍中,无意伤害了别人,会说“对不起”;别人帮助了自己,要说“谢谢”等。平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让幼儿懂得待人要有礼貌,做事要讲文明。其次,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利用教学的契机及与幼儿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学习交往语言。幼儿园有许多关于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的主题活动,教师可在活动中开展尊重、理解、谦让、友爱的情感教育。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常用的交往语言,使幼儿从中受到熏陶。

2.主动与别人和睦相处,获得积极交往体验

幼儿交往的主动性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得以逐步发展的。为此,成人要教给幼儿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技巧,即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告诉幼儿只有懂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首先,引导幼儿主动交往以打破交往的僵局。如要教幼儿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等。其次,在相处过程中,提醒幼儿要注意言行文明。例如:不争抢、轮流玩,学会分享、合作、遵守规则才能顺利开展活动,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朋友会更多。再次,应鼓励幼儿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教育幼儿多考虑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懂得宽容与理解,还提升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当幼儿学会谦让、合作、分享,受到同伴欢迎,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时,既让幼儿体会到了文明礼貌交往的乐趣,又激发了幼儿积极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热情。

3.主动帮助别人,增强交往的信心

被动接受外来关注的幼儿,不喜欢主动与周围的伙伴一起游戏,渐渐的,他就会被周围的小伙伴忽视,从而失去与别人交往的信心。为此,成人要利用点滴的教育契机,鼓励孩子主动帮助别人,让幼儿体验关爱,从而赢得友谊与快乐。例如:家庭中,家长应提醒幼儿主动关爱家里的老人,为了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抱一抱、亲一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主动向他们问好,做个人见人爱的小孩。幼儿园里,教师要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鼓励幼儿帮助其他小朋友,如朋友摔倒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小朋友生病了,组织孩子们打电话问候或探望。此外,教师可创设情景或利用游戏活动,让孩子体验主动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当幼儿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更多的朋友时,幼儿会变得活泼、开朗,从而进一步增强主动交往的信心。

总之,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交往初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交往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增强幼儿交往的主动性,能使幼儿积极参与交往,体会交往的快乐,从而促进其个性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标签:;  ;  

儿童交往主动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