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检验继续学习的潜力_数学论文

高考数学试题是如何考查继续学习潜能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能论文,数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科考试说明》指出:“数学科考试,……要考查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其中明确了高考考查的三个层次,明确了高考既要测量考生目前的“身高(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与数学本质)”,又要测“骨龄(继续学习的潜能)”,看考生将来能“长多高”,要把“未来的姚明”选拔出来.

不过,目前的教学比较多见的是:对第一层次(知识、技能)“深挖洞”,第二层次(思想方法、数学本质)“贴标签”,第三层次(继续学习的潜能)“是什么”,对学习潜能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

那么,什么是学习潜能?高考对于“继续学习的潜能”是如何测试的?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做?

一、关于学习潜能

潜能,是还没有被发现或未被使用的“能力”或“能量”.“继续学习的潜能”就是未来的学习能力,限于篇幅,本文结合有关研究成果,着重谈“数学继续学习的潜能”问题.

二、高考对学习潜能的考查

1.常规问题中对学习潜能的考查

高考中常规问题占了较大的比重.虽然是常规问题,但在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指导下,对潜能的考查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1)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无知即无能.对基础知识一定程度的掌握是具备继续学习潜能的必要条件.相关研究指出,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形成能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才能运用自如,才能转化为能力.主干知识处于知识的“接点”位置,是构建完备知识网络的重要支撑,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具有启迪作用,因此,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注意覆盖面,又突出主干知识.如函数、导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数列、概率、空间线面位置关系、坐标方法等。不仅每年必考而且会达到一定深度.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成为高考数学学科的主攻方向,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2)注重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潜能的关键性标志.逻辑思维能力是使用数学素材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但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思维的一般性,是完全可以脱离数学内容而适用于思维的一切领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作为选拔未来高级建设者的预备队伍的高考,从来都把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上.“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是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的一大亮点.

由以上过程分析看到,高考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时,不是通过“繁、难”的算,而是通过增加思维考核深度,给考生以充裕的时间去想怎么算,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合理确定运算目标、设计运算途径.运算求解能力的关键是“想”不是“算”.很多学生的“算错”在于“不合理”,是思维能力不达标.

(3)强调综合运用

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潜能强弱的标志之一.高考命题重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倡导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层次上测试考生的能力,让考生展示其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给应试者留有较大的发挥余地,使学业优秀的考生得以脱颖而出,拉开考生的档次,有效地区分考生的潜能.

示例2 (2011年高考数学安徽卷理科第18题)在数1和100之间插入n个实数,使得这n+2个数构成递增的等比数列,将这n+2个数的乘积记作,再令=1g(n≥1).

近几年对应用类问题的考查,也很好的区分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型问题中对学习潜能的考查

要有效的考查学习潜能,就要防止题海战术对潜能考查的异化.高考每年都会出一定量的创新题,在新颖的情境下,给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让考生展示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结果.其考查学习潜能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突出.

(1)阅读理解——考查学习新知的能力

示例3 ①(2011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理科第10题)设a,b,c为实数,f(x)=(x+a)(+bx+c),g(x)=(cx+1)(c+bx+1).记集合S={x|f(x)=0,x∈R},T={x|g(x)=0,x∈R}.若|S|、|T|分别为集合S、T的元素个数,则下列结论不可能的是( ).

A.|S|=1且|T|=0

B.|S|=1且|T|=1

C.|S|=2且|T|=2

D.|S|=2且|T|=3

②(2011年高考数学江西卷文科第10题)如下页图2,一个“凸轮”放置于直角坐标系X轴上方,其“底端”落在原点O处,一顶点及中心M在Y轴的正半轴上.它的外圈由以正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半径的三段等弧组成.今使“凸轮”沿X轴正向滚动前进.在滚动过程中,“凸轮”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最高点”,其中心也在不断移动位置.则在“凸轮”滚动一周的过程中,将其“最高点”和“中心点”所形成的图形按上、下放置,应大致为( ).

解析: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先生说:“……学好本领不是一定要学会很多很多知识,是一定要学会将来进入社会之后怎样继续积累知识……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真正做出成就的人,他是善于不断地学习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也在情理之中.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高考考查的主要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阅读理解,本示例①主要考查对数学符号的阅读理解.试题中出现了多个字母,两个函数,两个集合,涉及函数、方程、集合中元素个数,集合元素的性质等知识.解题首先要对符号及其含义有清楚理解,搞懂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分析、对比、进行判断.利用相关符号进行推理证明.a=c=1,Δ=-4<0,|S|=1且|T|=1,B可能;a=0,Δ=-4c<0,|S|=1且|T|=0,A可能;a=1,Δ=-4c=0(c≠1),|S|=2且|T|=2也是可能的;对于D项,若|T|=3,则Δ=-4c>0,而-ab+c≠0时,f(x)=(x+a)(+bx+c)=0也有三个根,|S|=3.故选D.

本示例②中,以对图形的“阅读理解”为主,需要通过观察图形,结合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等知识的迁移灵活处理.如果依靠通过解三角形、弧长、高度的计算则运算量很大.点M的运行轨迹相对简单:开始转动后,中心点先低后高,当点B落在X轴上时取到最大值,并且会呈周期性变化,排除C、D,而当凸轮上的点落在X轴上时,“最高点”到X轴的距离都相等,排除B,故选A.

(2)类比归纳——考查创新意识

示例4 (2010年高考数学重庆卷理科第15题)已知函数f(x)满足f(1)=,4f(x)f(y)=f(x+y)+f(x-y)(x,y∈R),则f(2010)=________.

解析:本题一般是通过计算特殊值,归纳数值规律,比如周期性.但是这个问题需要很多项才可能发现规律,很难实施.观察关系式的结构,与2cosxcosy=cos(x+y)+cos(x-y)关系式结构十分相似,通过类比,猜想f(x)与cosx相关.不过系数、周期等不一致.记f(x)=Acosωx.容易得到A=.由f(1)=得到ω=,即符合条件的函数f(x)=cos,所以f(2010)=cos(×2010)= .从发现关系结构的相似性入手,通过类比、试探、推理,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3)开放探索——考查探究能力

(Ⅱ)略;

(Ⅲ)对任意给定的整数n(n≥2),是否存在首项为0的E数列使得S()=0?如果存在,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E数列;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探究性试题的命制也是高考应对“题海战术”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探究性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现成的模式和套路,更多的需要依赖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需要较多地分析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本题第(I)问要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数列,结论相对开放,根据要求可以写出不同形式,如0,1,2,1,0或者0,1,0,1,0等.第(Ⅲ)问结论进一步开放,存在性不确定.同时,方法也开放,由第(I)问的探求可以发现,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有S()=0,可能与项数有关,可以做出猜想,但在不可能列举解决的情况下,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

三、学习潜能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潜能不是自己可以定时开动的机器,也不是大小确定的“能量包”,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和培养.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培养也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中.

“双基”要在细节中落实.“双基”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不过.细节上却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概念一提而过,练习一闪而过,一些教师甚至完全放弃课本上的习题,认为太简单、没意思而直奔教辅资料.结果往往拔苗助长,到最后冲刺还要补习基础,反对机械训练但不能抛弃训练,培养能力不可能直奔能力,比如画三角函数简图的基本技能,教师在PPT上闪过,电脑上画过,学生没有动手,没有一定程度的练习就不会达到熟练的程度,数形结合的时候就只有想法而不能实现.

重点需要设计才可能突出.核心概念、核心思想方法等主干内容要根据对象的特点“量身”设计,如抽象概念的学习要注意选用恰当的实例.注意归纳、抽象、概括、对比的过程,沟通和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联系,使“知识仓库”充实有序,奠定学生快速准确应用的基础.

理解数学需要过程.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过程中模仿,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感悟,在过程中思考、探究,过程是理解数学的必经之路.人造的花朵可以很香艳就是没有生命力,自然的花朵开放会很慢,但蕴涵了生机和希望.即使高三复习也绝对不是知识的重复、方法的罗列.高三学生已具有相对完备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思想方法积累,更适合开展探究与发现式学习,局部的探究与发现应该成为教与学的常态.

非智力之花需要爱心与智慧的浇灌.非智力因索起着动力作用,还可以弥补智力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是潜能激发与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数学的直接兴趣不浓厚,那么就帮助学生先培养间接兴趣,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成功的体验,对数学有那么一点点热爱,这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的能力,同样需要教师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的潜能.

标签:;  ;  ;  ;  

如何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检验继续学习的潜力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