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12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_田泽芳,杨俊涛

小儿手足口病12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_田泽芳,杨俊涛

田泽芳 杨俊涛 (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儿科 610011)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患儿中,男75例,女51例,5岁以下者占88.7%,发病季节主要分布在4-9月,经对症、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后,12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预后良好,如并发颅内感染、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则死亡率高。因此早期发现本病倾向并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手足口病的死亡率。

【关键词】 小儿 手足口病 利巴韦林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89-02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生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本病可并发多脏器损害,表现为肺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心肌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等,重症病例可出现肺出血,呼吸衰竭以及循环障碍,甚至死亡。国内外研究表明,以上并发症的出现与病毒的嗜神经性有关[1]。本病于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我国于1981年由上海首次报道本病,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起将HFMD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本文收集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病例全部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关于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126例中男75例,女51例。年龄5个月——9岁,其中5岁以下者占88%,重症患儿2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4到9月为高发期。临床特征表现有发热:发热有102例(81%),体温37.5—38℃者67例,38.1—39℃者20例,39.1—40℃者15例,无固定热型。?皮疹情况:所有患儿均出现皮疹,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多见于手、足、口腔、臀部和膝盖等部位。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部皮肤,以红色丘疹多见。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突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肤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口腔:共有106例84.1%,病损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咽后壁也可见,大小约2—4mm。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泡,溃疡,足趾疼痛,流涎,饮食受限,红色丘疹,小溃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升高74例,wbc降低52例;心肌酶升高6例,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13例,心电图提示st-t段改变4例。并发支气管肺炎13例(10.3%),并发心肌损害4例(3%),并发肝脏损害5例(4%),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0.8%)。

1.2 治疗:一般治疗,严格隔离,多饮水,清淡饮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利巴韦林注射针剂抗病毒治疗10ug(Kg.d)及维生素C100mg(Kg.d)静滴,疗程5到7天,并加用炎琥宁注射剂10mg(Kg.d)静滴,疗程5到7天。部分患者加用重组人干扰素a—2b注射剂10u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d,肌肉注射,疗程3天,如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合并心肌损害加维生素c,果糖处理。有重症倾向患儿,予以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如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者,则纠酸、扩容、强心、利尿、改善微循环等处理。

2 结果

126例患儿经对症、支持、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

3 讨论

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于新西兰首次报道此病,此后大部分国家均有爆发流行[3、4]。我国于1981年于上海首次发现此病例,此后全国多个城市相继出现手足口病的报道,2008年5月2日,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泡性口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和飞沫传播[5],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危重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循环障碍等。手足口病临床又可分为普通型和重症型。普通型患儿一般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而重症型患儿有神经系统损害,或者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急症,能够迅速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及早诊断,及早干预,能够减少普通型手足口病的发展为重症型或留下后遗症。

手足口病的治疗:本组病例除一般对症支持等治疗外,主要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多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单磷酸脱氢酶,RNA多聚合酶和mRNA三磷酸鸟苷转移酶活性,引起细胞内三磷酸鸟苷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其次用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的蛋白,可分为α、β、r三种类型。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其中INF--r抗病毒作用最显著,α-干扰素是病毒进入人体后诱导白细胞产生的反应物,它从细胞释放后,促使其他细胞抵抗病毒的感染,是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它是抗病毒感染中最重要的淋巴因子之一,除直接限制病毒复制和扩散外,还有启动免疫反应和NK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并增强T细胞和β细胞的免疫功能,因此对本病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另外,再联合使用炎琥宁,炎琥宁主要成分是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具有显著的解热、杀菌、抗炎和抗病毒等多种功效,病毒灭活实验表明,炎琥宁可以抑制肌苷酸252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进而抑制病毒DNA/RNA的合成,使病毒不能复制,从而达到抑制病程发展。起到治疗作用。本组部分病例使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说明两者具有协同抗病毒作用。

总之,本组病例通过一般对症支持等治疗,同时合并有细菌感染的病例加用抗生素。并单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后均达到治愈,取得较好的效果,无一例死亡。

参考文献

[1]玛云,张文宏.肠道病毒71型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7):396—3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04-20.

[3]Bible JM,Panlelidis P,Chan PK, et.al. Genetic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epidenm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mplications.Rev med Virol,2007,17(6);371-379.

[4]Chen SC,Chang HL,Yan TR, et al. 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 Am J Trop Med Hyg. 2007,77(1):188-191.

[5]赵海霞,韩辅华,张文涛.2008辽源地区手足口病例实验室结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5):468.

论文作者:田泽芳,杨俊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小儿手足口病12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_田泽芳,杨俊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