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_农业发展论文

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_农业发展论文

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农业发展论文,环境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东南亚国家粮食、工业原料、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开发中使用的扩大种植面积、移民垦荒、增施化肥农药、开发森林以及刀耕火种等生产方式,虽然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却带来了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一、东南亚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

东南亚国家之所以重视农业发展,与其经济依附性、人口压力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的依附性。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在二战以前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长期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不仅造成东南亚资源不断减少,而且使该地区的经济畸形发展,工业落后,农业种植单一。东南亚国家取得独立后,这种单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出口的初级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一些可再生资源如农产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国家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代价的。二是东南亚国家在金融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实行紧缩政策,连续提高利率,使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猛增。由于债台高筑,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卖宝贵的自然资源来还债。三是长期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粮食不能自给,靠出口经济作物和资源来换取粮食。

人口的压力。二战以来,东南亚各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从1960年的1.95亿增加到目前的5.11亿。从1960年至1998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增长了1倍以上。老挝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 菲律宾是2.74倍,马来西亚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 倍,泰国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食物、住房、教育、卫生保健、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占用等形成持续不断的高需求。

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物质的不断需求,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力,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大规模开发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采森林资源,扩大出口创汇,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国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了多元化,泰国的橡胶、木薯、菠萝、玉米、蔗糖、麻类,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橡胶、可可,印尼的橡胶、咖啡、油棕、椰子,菲律宾的椰子、甘蔗、马尼拉麻、香蕉、烟草、菠萝等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国的粮食生产也发展很快,泰国和越南目前已分别成为世界上第一、第二大大米出口国,菲律宾曾于1976年、印尼曾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了大米自给,马来西亚也大大提高了大米的自给率。但是,由于农业开发措施使用不当,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毁林开荒严重

为了扩大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东南亚国家均采取了毁林开荒的措施。二战以来,东南亚各国的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尽管各国人口在不断增长,但人均可耕地面积并没有下降多少,有的国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 年期间, 柬埔寨人口从640 万增加到1027万,与此同时,人均可耕地面积从0.30公顷增加到0.37公顷;马来西亚人口从1376万增加到2117万,而人均可耕地从0.07公顷增加到0.09公顷。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东南亚各国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森林、湿地面积减少为代价的。

菲律宾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用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积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于当时菲律宾农业生产率极其低下,以扩大耕地来增加农业生产,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60至70年代粮食作物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注:(苏)奥·格·巴雷什尼科娃等著, 施纯谋译《菲律宾经济概况》,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1982年编印。)。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宾的粮食未能达到自给。

长期以来,泰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通过大量开发土地来实现的,是以森林面积锐减为代价的。耕地逐年增加,从1950~1952年的4140万莱增至1982年的9324.5万莱,1990年更扩大到14732万莱; 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也从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达47.4%,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0%(注:朱振民:《当代泰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单季稻占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与此同时,泰国的森林面积则逐年减少,从1975年的21800万公顷减至1992年的14574万公顷(注:ASIA 2000 YEARBOOK,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则从1951年的60%减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减至22.8%。除了森林商业砍伐以外,森林面积减少无不与耕地面积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来西亚也大量开发耕地,大量种植油棕、橡胶、大米、可可、椰子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橡胶种植面积从1960年的154.8 万公顷增至1980年的200万公顷;油棕的种植面积从1960年的5.4万公顷增至1995年的251.58万公顷,35年间增长了近45倍;可可种植面积从1960年的567公顷增至1991年的43.03万公顷(注:王国平:《马来西亚的种植业》,《东南亚》1998年第1期。),31年间增长了740倍;其它经济作物如胡椒、椰子、烟草、茶叶、水果等的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与泰国一样,马来西亚这种以扩大耕地来发展种植业的生产方式,也是以森林减少为代价的。

越南在打了30多年仗之后,为了解决粮食和食品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一是大规模毁林造田,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作物单产。自1975年以来,越南大力开辟“新经济区”,把180 万人送到山区和高原开垦荒地,每年摧毁森林达22.5万公顷。革新开放以来,越南仍在扩大耕地,将红树林、白千层林和湿地改造为水稻田。

表1 东南亚国家的土地使用情况

永久性作物

国家

用地占土地水浇地占农 可耕地人均 人口(万)

面积的百分田百分比公顷

比(%) (%)

1980 1996

1979- 1994- 1979- 1995-1980

1996

1981

1996 1981

1997

柬埔寨 0.4

0.6 4.94.5 0.30

0.37 640

1027

印尼

4.4

7.216.2

15.0 0.12

0.09

19834

老挝

0.1

0.215.4

20.3 0.21

0.17 347504

马来西亚 11.6 17.6 6.74.5 0.07

0.09 1376

2117

缅甸

0.7

0.910.4

15.9 0.28

0.22 3364

4557

菲律宾14.8 14.414.0

16.7 0.09

0.07 4810

7190

泰国

3.5

6.616.4

23.2 0.35

0.29 4483

6000

越南

1.9

3.824.1

29.6 0.11

0.077535

资料来源: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9/2000年)。

2.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东南亚丛书》各册。

由此可见,东南亚国家以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的做法,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的严重后果。

(二)移民安置失当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园主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土地,而大量的小农生产者只拥有少量的土地,佃农普遍存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曾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在泰国,75%的农业劳动力耕种了全国大约50%的耕地,而这些耕地中的70%掌握在仅占农业劳动人口25%的土地所有者手中(注:王文良:《战后泰国农业发展述评》,《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1期,第45页。), 大量劳动力是无地或少地的佃农和半佃农,这造成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二是东南亚国家人口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平原地区。如在印尼,爪哇岛的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6.9%,却集中了全国总人口的60%。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东南亚一些国家实行了移民垦荒的政策,将平原地区或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山区和高原地区,开荒种植。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印尼政府将爪哇岛的数以百万的人口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外岛。移民往往砍伐森林,将森林、草地、沼泽地开辟为耕地,致使森林、湿地、草地遭到破坏。据估计,从1969年到1983年,印尼约有6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沼泽地和草地被移民开辟为农业用地。1980~1986年间,经政府动员组织的移民(不包括自发移民)砍伐外岛的森林面积(包括兴建种植园)每年平均达25万公顷(注:Imothy Babcock,1986,"Transmigration:The Regional Impact of a Miracle Cure",in Colin Macandrews (edited):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Singapore,P169.)。马来西亚政府从1957年开始推行“土地开发计划”,组织无地、缺地的农民到山区移民开荒造地,使30万无地的农民得到了安置。越南也实施移民政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南共有600 万人移民到全国各地。1975年至1989年间,越南政府实行重新安置低地居民的计划,鼓励低地农民到高原地区建立新经济区,以减轻三角洲的人口压力,大概有380万的居民迁移到7.52万公顷的土地上。自80年代末以来, 越南移民控制放开后,居民的移动更为自由。除了有组织的移民外,大量人口从农村自发移民到西原和东南地区。截止1996年12月,迁往越南各农村地区的自由移民共有21.1万户,103万人。其中,移居北部山区的有7370户,到东南各省的有9.7万户,到九江平原各省的有3.68万户, 到西原各省的有7.06万户(1998年达12万户)(注:黄海珍:《越南的自由移民问题及对策》,《东南亚纵横》1999年第3期,第21页。)。在90年代下半期,有不少于100万人迁入中部高原和北部山区, 并形成了几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注:Keith Griffin,1998,Economic Reform in Vietnam,ST.Martin's Press,INC P120—122.)。这些移民进入新居住地后,有钱者则花钱买地或租地,无钱的则开荒造地,免费在山区开垦耕地,后来者则在更陡峭的山坡上开垦贫瘠耕地。在地力衰退后,这些移民往往又移耕他处。

这种毁林开荒,移民垦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南亚国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对安置过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开拓的耕地多为荒地,如越南新开垦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产(注:皮军:《越南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 《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第4期。),产量相当低。从长远来看,对荒地和森林的过度垦植,会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80年代,越南的许多地区,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 属于流失严重的竟达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于植被遭毁,年均损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层,流失100吨至200吨泥土(注:(越南)《人民日报》1985年10月24日,转引自李君《越南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印度支那》1986年第1期。)。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国家的移民开荒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耕作方式原始

独立时的东南亚国家都是农业国家,技术水平低下,当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进入现代化时代,而东南亚国家仍处于犁耕时代,以畜力耕作为主,人力耕作为辅,甚至一些国家的山区农民仍采用落后的刀耕火种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称游耕,是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是指砍伐并烧毁一片森林,种上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减退后便弃地迁居他处。再砍伐森林,种上农作物。如此轮番砍伐和耕种,通常在10年到20年轮种一回。

在印尼爪哇岛以外的一些岛屿上,部族农民大都采用移耕从事农业生产,一些山区有90%的土地用于移耕,胡椒、烟草、咖啡、橡胶、椰子等大部分经济作物都是由移耕小农生产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农业平均每年毁林20万至30万公顷。根据1979年的统计数字,由于移耕而毁坏的森林面积达4300万公顷(注:翁锡辉:《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4期。)。越南、老挝、柬埔寨、 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山区的农民和少数民族也大都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从事农业生产。老挝人口中约有35%至40%是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山区,其传统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种。在80年代以前,老挝每年因山民盲目毁林开荒而烧毁的森林达10万公顷之多。老挝政府曾动员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区,但并没有得到山民的响应。泰国山民的刀耕火种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坏,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泰国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毁掉10万至20万莱。泰国林业厅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于1956年至1957 年通过空中拍摄的调查显示, 喃奔和清迈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毁坏,昌莱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毁坏。从卫星拍回的照片中发现,1973年至1977年间,泰国北部的森林面积从95842平方公里减到68588平方公里,减少了27254平方公里, 即每年减少5.69%(注:(泰国)卡扎拍·布鲁帕《泰国的少数民族与国家安全》,转引自陶红、袁仕仑《泰国的山民问题与政府的解决办法》,《印度支那》1987年第1期。)。 这主要是山区农民刀耕火种的结果。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移耕农民人数也随之增长,移耕轮回的周期则日益缩短,对森林和土壤的破坏也日益严重。1987年印尼外岛从事移耕的农民将近200万户,移耕的土地面积约为2800万公顷(注:印尼《雅加达邮报》1993年2月13日,转引自黄丁兰《印尼森林资源堪忧》, 《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第3期。)。目前,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仍在进行。

(四)森林开发过度

由于经济的依附性,为了筹集外汇,克服国内经济危机和资金短缺的困难,还清外债,更快地发展民族工业,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口本国丰富的资源,以换取外汇,进口粮食、工业品和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但由于当时东南亚国家的加工技术落后,资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附加值低,这使东南亚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热带雨林分布在东南亚。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价格的不断上升,东南亚国家大规模地开发森林资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产品,以换取大量的外汇。印尼从1967年开始大规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给伐木公司开采,几十年来,其森林经营许可证发得太滥。在马来西亚,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权和木材砍伐特许授予权,地方政府发放木材砍伐许可证和木材加工证以增加财政收入。泰国从1968年开始把全国将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 多块租借地供人采伐。东南亚国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较高,年均森林面积减少量逐年增大,印尼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60万公顷增加到1990~1995年间的108.4 万公顷。与此同时,泰国从24.4万公顷增加到32.9万公顷,马来西亚从25.5万公顷增加到40万公顷,菲律宾从9.1万公顷增加到26.2万公顷,缅甸从10.2万公顷增加到38.7万公顷。可见,与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这些国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 有些国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来,世界上6个森林减少最多的国家中就有4个是东南亚国家,它们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国515300英亩、缅甸400500英亩、马来西亚396000英亩、菲律宾316100英亩。(参见表2)

表2 东南亚国家森林面积变化表(单位:千公顷)

1990年以前的森 1995年森

林面积变化 林面积

1990~1990~人均占

1990年森林面森林面 森林面1995年1995年有森林

国家 国土总

森林总积年均积年均

森林总积占国 森林面森林面面积

面积 面积 变化量变化百面积 土的百 积年均积年均(公顷

分比%分比% 分比% 变化量变化百/人)

分比%

柬埔寨176529830 55.7 -165 -1.5 1.0

缅甸 65755 32200 -102

0.3 27151 41.3 -387 -1.3 0.6

越南13100 -60

0.6

泰国 51089 14800 -244

2.4 11630 22.8 -329 -2.5 0.2

马来西亚 32855 19800 -255

1.2 15471 47.1 -400 -2.3 0.8

印尼 181157121500 -600

0.5 109791 60.6 -1084 -0.9 0.6

菲律宾29817-91

0.3

6766 22.7 -262 -3.2 0.1

资料来源:

1.Norman Myers(1988),Tropical Defores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5(4):pp.293—8。

2.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90),<World Resources>>1990—1991,New York:Basic Books.

3.于玲编译《世界森林及林产品数据手册》,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年11月。

森林虽属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周期却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期以来,在东南亚国家,追逐利润的跨国木材商和造纸公司、急于还清外债的政府以及想尽快脱贫的农民,在大量砍伐着森林,但森林的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森林的恢复速度远远赶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于各国政府对森林资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过度,从而导致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印尼人口事务与生活环境国务部长埃米尔·萨林在1979年接见记者时说,“坦率地说,我们当时就是为了筹集外汇,顾不上植树育林问题。印尼开发中的错误,是从政府1967年颁布的森林基本法就开始存在了”(注:翁锡辉:《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4期。)。

移民垦荒、毁林造地、扩大耕地面积、耕作方式落后和大规模的商业性森林开发使东南亚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森林覆盖率日益降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老挝和文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缅甸、马来西亚为66%,只有越南、菲律宾、泰国不到50%(注:俞亚克:《东南亚国家的热带雨林流失问题》,云南《东南亚》1995年第2期。)。到1995年, 这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缅甸是41.3%,马来西亚是47.1%,印尼是60.6%,泰国是22.8%,菲律宾是22.7%。(注:于玲编译《世界森林及林产品数据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11月。)由于木材资源的日渐减少,林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国到90年代已从一个木材出口国转变为木材进口国,林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注:李延凌等著《战后东南亚政治与经济研究》,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2页。)。 菲律宾林业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70年代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1993年降至0.3%。

森林减少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是森林减少使东南亚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沉积量增多,降雨量减少,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经济损失。以马来西亚的沙巴为例,该地区曾有60%的森林覆盖率。但是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积量大,沙巴5 条主要河流的沉积物每条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过200吨。沙巴最大的保水区——Kinabatangan 流域,每年有800万吨沉淀物流到下游,这相当于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吨的土地侵蚀速度,超过马来半岛吉兰丹河沉淀物的6倍(注:Maria Seda,1998,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SEAN:Prospectus on Critical Regional Issues,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P122.)。沙巴地区淤泥的大量沉积,对沙巴水电、运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菲律宾,由于高地森林砍伐后引起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巨型水库的泥沙沉积,使用作水力发电的水库的使用寿命缩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宾供电不足、经常停电无不与这些情况有关。

二是森林减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干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东南亚的毁林地区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由于湄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断地开垦和破坏,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区洪水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处于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气候反常,雨量增多,极易决堤,引发大面积洪灾,有“十年九涝”之称,洪水每年都给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2000年底发生了该国4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注:ASIA 2002 YEARBOOK,Far Eastem Economic Review,P94.)。2001年柬埔寨西旱东涝,有14个省、直辖市和84个县、区受灾,造成57.2万公顷农作物受损,62人丧生,212.19万人受灾,32.5万人等待救济。森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经常发生洪涝干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约6亿5500万美元的损失, 包括1000人死亡,84万公顷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间,越南南部的红河三角洲的洪涝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万多人无家可归,24万多人因水灾而面临粮食短缺,44.3万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资救援。

而处于南部群岛的国家,热带雨林遭严重破坏后,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经常发生如中南半岛的洪水、干旱和泥石流。菲律宾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断地被开垦,使国家的水文系统遭受严重损害,洪涝与河流淤泥沉积影响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区。1983年,菲律宾遭受了30年中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5600平方英里的农田缺水,粮食收成比常年减少1/10 (注:美·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第89页,第88页。)。1991年的水灾使菲律宾2000人死亡(某些观察家说实际死亡人数3 倍于此),50万人无家可归,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注:美·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第89页,第88页。)。

开荒种地和刀耕火种如果管理不善,还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发生在印尼东加里曼丹的严重森林大火,就毁灭了500 多万公顷的森林(注:ASIA 2000 YEARBOOK,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大火还引起了跨边界烟雾污染,客观上已影响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的空气质量,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环境和健康问题。据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统计,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使东南亚国家损失了14亿美元,大多是用于短期治疗的费用。4 万多人因呼吸系统疾病与烟雾相关的疾病而住院,而对儿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长期危害尚难确定。这场大火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也造成了巨大损害。

三是森林资源减少也会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和腐烂植物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可固定土壤并减缓土壤的侵蚀和退化。但当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后,保护层遭到破坏,矿物循环就会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后,由于没有树的遮掩和固定,滂沱大雨会很快冲走土壤的养分,使得农业生产和森林恢复周期漫长而艰难。红树林和白千层林、珊瑚等一样,具有保护海堤、防洪、减缓土地盐碱化、减缓海岸侵蚀和防止风暴破坏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间,越南全国的红树林大约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毁了红树林面积的一半。越南的湿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盐土或富含黄铜矿的“潜在酸性土”为基础,由于红树林遭到破坏,加大了因黄铜矿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仅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随着雨水流入下游地区和河流,也侵蚀了下游地区的土壤和水源。养虾场被酸性物质侵蚀了3至4年后,虾场和深层土壤中的酸性过重,结果造成土地既不能养虾,也不能种植红树林。筑堤养虾固然在短期内给越南的沿海居民带来了利润,但是对红树林的破坏却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1984~1993年,越南因红树林减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9亿美元。(注:Keith Griffin,1998,Economic Reform in Vietnam,ST.Martin's Press,INC P120—122.)泰国,在90年代初,由于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已使东北部的1800万莱土地盐碱化,这占了东北部地区面积的17%;南部地区已有260 万莱土地盐碱化或呈现出酸性,50万莱土地受到侵蚀。(注:陈宏瑛:《泰国政府的农村开发政策及其分析》,《东南亚》1994年第2期,第33页。 )其它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四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东南亚是亚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拥有上百万种物种的国家,印尼的植物和鸟类比整个非洲大陆还多。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红树林、湿地面积的锐减,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7年,印尼哺乳类和鸟类有1955种,而濒危的种类有232种,占11%。 而菲律宾鸟类和哺乳类种类中的濒危数量占了该国总数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马来西亚是9%,泰国约为9%。而在高等植物种类中的濒危种类占国内总数的比例,菲律宾是4%,泰国是3.3%,马来西亚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见,东南亚几个具有丰富动植物物种的国家,近年来,濒危种类数量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参见表3)

表3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情况(1997年)

国家哺乳类和鸟类 高等植物种类

种类数量濒危物种数量种类数量濒危物种数量

印度尼西亚 1955 232 29375

264

马来西亚 787

76 15500

490

菲律宾

548 135

8930

360

泰国 881

79 11625

385

越南 748

85 10500

341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2000年发展报告》。

(五)化肥农药滥用

由于技术落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物质需求,除扩大耕地面积外,东南亚国家还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单位产量。原东盟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绿色革命”,除了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设施的投资外,还把增施化学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举措,这曾使东盟国家的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却带来了环境问题。在七八十年代,菲律宾大力鼓励农业增加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宾政府制订了全国规划,由国家按补贴价格将化肥供给农民,其中用于粮食作物的肥料,定价标准比用于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农药补贴占农用化学品费用总额的50%以上,而最大的农业补贴是用在化肥上面,从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积每年增长12%,TSP 施用面积每年增长17.7%。从1985年开始,实际化肥补贴比农业和灌溉开发支出的部分还要多。1980年政府对化肥的补贴预算总额超过1250亿盾(6800万美元),而到1988年实际财政补贴超过1万亿盾(5.5.亿美元)(注:(印尼)H·S·狄龙:《印度尼西亚在农业领域的战略》,《印度尼西亚季刊》20卷4期,1992年10月。)。印尼能从一个主要的大米输入国到1984 年成为大米自给国,这主要归功于政府实行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农业绿色革命。泰国的农业之所以发展较快,除了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个20世纪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15%,年进口量为220 万吨,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达104 万吨(注:黄小芳:《论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南洋问题研究》,1997年第3期。)。 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农业产量,每年需用农药量从1959年的100 吨增加到1978年的2.2万吨。80年代以来, 越南加大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1986年前每公顷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对农药的保管和使用很随便,农药浓度往往超标两三倍甚至十倍(注:李君:《越南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印度支那》1986年第1期。)。

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的大量使用,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农业产量,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化学物质使用于农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积的17%已有某种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严重退化,这些土地面积相当于中国和印度面积之和。土地退化面积有28%是由于有害的农业操作,如过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视休耕等(注:美·查尔斯·哈珀著,肖晨阳等译,马戎等校《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3页、第121页、第216页、第120页。)。二是病虫害增多。 杀虫剂在使用一段时期后,由于昆虫繁殖、变异极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药性,于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学杀虫剂。这些化学药品还因杀死鸟类而增加了害虫的数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于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结果褐色蝗虫因天敌灭绝而数量大增,导致印尼1986年虫害成灾,水稻严重减产。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种杀虫剂中的56种,以帮助水稻产量恢复到大量使用杀虫剂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资2000亿盾(约1.1亿美元)的农药补贴(注:美·查尔斯·哈珀著,肖晨阳等译,马戎等校《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3页、第121页、第216页、第120页。)。 三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残余,化肥使用后残留的高浓度硝酸盐和磷酸盐,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积累的盐,不仅渗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还会残留在粮食和蔬菜上,有损人类的身体健康。有毒化学制品的主要健康风险是癌症,而恶性淋巴肿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体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受损,将会给下一代带来先天残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50万至100万人因杀虫剂中毒,其中有5000到2.6万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从事农耕者,大多数发生在欠发达国家(注:美·查尔斯·哈珀著,肖晨阳等译,马戎等校《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3页、第121页、第216页、第120页。)。1993年,菲律宾国际大米研究所(IRI )——一个帮助东南亚传播绿色革命的农业研究组织的研究也发现,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产量,且在那些操作的农民中产生了健康问题(注:美·查尔斯·哈珀著,肖晨阳等译,马戎等校《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93页、第121页、第216页、第120页。)。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东南亚国家农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和这些国家的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东南亚国家已采取有关应对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措施主要有:

一是减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无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泰国、缅甸、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重视山民经济的改造,指导山民掌握农业知识,建立永久性农田发展替代种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老挝政府于2001年确定的2001~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20年奋斗目标,已明确了在今后几年内要消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停止没有经过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如越南近年来实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点均要经过认真考证,将经常发生洪水、泥石流地区及贫困山区的居民移迁到新经济区。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励植树造林护林。面对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以及所带来的严重环境后果,加上国际社会的压力,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老东盟国家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实施造林计划,建立森林保护区。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实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励发展木材加工业和植树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课税的方式来限制原木的出口,规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课以25.5美元的出口税、13美元的出口许可费,加上各地区制定的重新绿化费等,每出口1 立方米的原木所支付的费用约为50美元。菲律宾1974年开始实施《森林改革法》,鼓励发展国内木材加工业,规定进行选择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锯木。1978年马来西亚政府也制定了保护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产量和出口量。此时,泰国政府也开始实行了造林计划,政府和公司合资有计划地进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采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这一禁令不适用于农业部和林业部,这两个部门仍可以继续出口和转运木材。越南近年来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从1999年开始实施“500万公顷造林计划”,造林护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盖率达33.2%(注:刘咸岳、黄铮主编《2000年越南国情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31页。)。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科技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试验。1982年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网。新加坡是典型的城效农业,注重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用生物科技来发展农业。菲律宾在70年代就开始实行生态农业的实践,建立生态农场,以马雅农场较为典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变废为宝的封闭循环和应用生物之间的生产、消费、分解关系,禁止或减少外来能量(化肥、农药、生长剂)的投入,通过“清洁生产”来生产“健康产品”。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点燃绿色革命火种的“神奇水稻”品种。该研究所目前正在考虑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应用于食物的生产,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节省土地和水资源,减少耕地退化。马来西亚目前也开始重视生物科技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强调高增值产品的发展,如知识密集型食物加工产品和与健康有关的、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生物科技产品。现在,利用生物科技发展农业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新兴产业,该国已经建立了对胡姬花和香蕉进行组织培养的生物工业、油棕的组织培养业。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缓解快速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就业、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实施家庭计划,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东南亚国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新加坡是1.5 个,马来西亚是3.1个,印尼是2.7个,菲律宾是3.6个,越南是2.3个,柬埔寨是4.5个,老挝是5.5个,缅甸是3.1个,泰国是1.9个(注:ASIA 2001 YEARBOOK,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虽然一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宾、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仍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仍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课题。

东南亚国家尽管已采取了减缓农业发展造成环境退化的有关措施,但是,由于经济、社会、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护环境的成效并不乐观。虽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采伐,但是执法不严,收效不大。为了增加外汇收入,有的国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随之又放开,如老挝政府于1991年8月禁止一切采伐活动,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 向几个外国公司租让了伐木权。缅甸于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该国政府后来又同几家泰国公司签订采伐木材的合同。印尼虽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几十年来,印尼以扩大木材产品出口作为其经济的增长点,开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后,又出口木材产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胶合板产品成为该国的非石油天然气产品中仅次于纺织品的第二大出口创汇的产品。据官方统计,1999年印尼有105个胶合板工厂, 1701个锯木加工厂和6个造纸厂,胶合板出口创汇总计达85亿美元。 (注:ASIA 2000 YEARBOOK,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这些胶合板和造纸厂,均以木材为原料,胶合板、纸浆的生产和创汇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目前,印尼的非法砍伐和出口原木及木材的现象仍相当严重。一些国家的植树造林工作虽有了宏伟的计划,但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预算29亿美元的500 万公顷的植树造林计划正在越南展开,但是腐败和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以及农民的借贷已影响了该计划的顺利执行。一些国家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仍在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如越南政府曾于1992年禁止使用20种毒性大的杀虫剂,但并未强制执行,一些杀虫剂如DDT和含砷物仍在使用。 生态农业只是在部分东南亚国家中实验,并未得到普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水质和土壤也带来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见,如何减少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仍是摆在东南亚各国政府面前有待解决的课题。

标签:;  ;  ;  ;  ;  ;  ;  ;  

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