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意识论文_李志远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意识论文_李志远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新课程目标强调了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思考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信息,让学生体会价值;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创造新知;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有用"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确实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数学有用"的意识自然而生。

一、感受生活信息,让学生体会价值

当前,数学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与生产生活之中,它不但应用于天文、地理、工业、经济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形象、具体、可感的事例,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统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北京市上下班时的交通非常混乱,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北京市的交通局。有一天,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察统计,发现由于北京市的厂企职工大多数是来自郊区,因此,上班时大批的郊区人涌进市区,下班时,这一大批郊区人涌出市区,造成了交通拥挤。于是便给交通局提了建议,北京市的外围通道分三路:上午上班时,一路出城,两路进城;下午下班时,两路出城,一路进城。交通局采纳了这一建议后,北京市的交通果然有了明显好转。学生在这样一个导入环节中,了解了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建立了在生活问题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后,降低了对学生部分技能、技巧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数学修养的要求,强调了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思考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教学时,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了这一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表面积?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③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④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当学生学会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有的学生还可能提出:有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表面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那该怎样求?做这类题目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发生错误?……这样,教师可选择其中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给予解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了数学意识。

三、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概念教学要从实际引入,强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认识和理解概念。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这只是把实际问题作为理解概念的工具,而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角度来看,还应当把通过实际问题或具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问题,并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与有关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所学的概念、原理,而且还要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倍数概念和与倍数有关的应用题时,可以从一些具体活动引入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具体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第一行摆2个小方块,第二行摆4个小方块。可以说,第二行的小方块数是第一行的2倍,也就是说4是2的2倍。第三行再摆6个小方块,第三行的方块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学生在这样的活动 中,初步地理解了什么是倍,怎样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学会解答与倍数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让学生把倍的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教室左边有2扇窗户,右边有6扇窗户,右边窗户数是左边的几倍?想一想周围的事物,哪些可以表示成倍数的关系?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与倍数有关的问题。像班级的人数,手中的文具数等。经常把所学的知识与周围的事物建立联系,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用数学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些周围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编相关的应用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先给学生讲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以这个故事向学生巧妙地置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这样一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在探索新知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数学意识潜移默化得到培养。

数学意识就是对数学的作用和运用的看法,指对"数学有用"的认识和"用数学"的程度,它是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键在于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和培养,让我们一起努力携手,让每个孩子爱上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方明

[2] 《小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冯维

[3]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宋淑持

论文作者:李志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意识论文_李志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