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汉代书信看汉代人的礼节用语与生活关切论文

文 学 语言学

从出土汉代书信看汉代人的礼节用语与生活关切*

王贵元 李雨檬

[摘 要]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生活关切和礼俗,书信中的惯用语基本上是生活中常见言行礼节的反映,所以,透过书信的礼节用语可以窥见汉代人日常生活中关切的事项和人与人交往的言行礼节面貌。汉代人私人之间写信时习惯用语是怎样的?其如何称呼对方、问候些什么、祝愿些什么?日常生活的关切集中于哪几个方面?传世文献中,汉以前私人书信极少,仅有的书信也只保留正文内容,书信原有的称谓、问候及祝愿等习惯用语已不见踪迹。汉代出土文献中,保留了一些原始的书信简牍,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人当时的实际书信面貌。

[关键词] 书信 惯用语 汉代简牍

传世文献中,汉以前私人书信极少,仅有的书信也只保留正文内容,书信原有的称谓、问候及祝愿等习惯用语已不见踪迹,正如陈直所说:“两汉人的书牍,现两《汉书》各列传所载,主要在保留文章,对于书牍上下款式,皆被删除。只有《文选》尚保存一部分原形,例如《太史公报任安书》,首云:‘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末云:‘谨再拜。’”①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9页。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关切和礼俗,书信中的惯用语基本上是生活中常见言行礼节的反映,所以,透过书信的礼节用语可以窥见汉代人日常生活中关切的事项和人与人交往的言行礼节面貌。那么,汉代人私人之间写信时习惯用语是怎样的?其如何称呼对方、问候些什么、祝愿些什么?日常生活的关切集中于哪几个方面?迄今为止,对汉代简牍书信的研究只局限于简牍语言和内容,尚无对汉代简牍书信常用语全面分析的成果。本文是对汉代书信常用语的整理和研究。

本文的研究材料包括已完整刊布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额济纳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和长沙东牌楼汉简。其中,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释文皆据《中国简牍集成》,②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并据《敦煌汉简》、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甘肃秦汉简牍集释: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④ 张德芳主编:《甘肃秦汉简牍集释: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 《居延汉简甲乙编》、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居延新简——甲渠侯官》、⑥ 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等:《居延新简——甲渠侯官》,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居延汉简》(壹)、《居延汉简》(贰)、《居延汉简》(叁)、《居延汉简》(肆)、⑦ 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壹、贰、叁、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2015、2016、2017年。 《居延新简集释》⑧ 张德芳主编:《居延新简集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 所附图版核对。额济纳汉简释文据《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① 孙家洲主编:《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并据《额济纳汉简》② 魏坚主编:《额济纳汉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所附图版核对。肩水金关汉简释文据《肩水金关汉简》(壹)、《肩水金关汉简》(貳)、《肩水金关汉简》(叁)、《肩水金关汉简》(肆)、《肩水金关汉简》(伍)③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壹、貳、叁、肆、伍),上海:中西书局,2011、2012、2013、2015、2016年。 所附图版核对。长沙东牌楼汉简释文据《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④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本文对引文格式及标点的改动不做说明。为印刷方便,与本文论题无关的释文一般用通行字。

由受力分析可知,只要有倾角产生,便会有水平方向的水平分力,也会由此产生一个加速度,也就是说无人机俯仰的速度会越来越大,如果向下速度过大会导致无人机无法及时拉升从而坠落损坏,因此俯仰运动一般不能产生较大倾角[19]。

《刑法》第217条“复制发行”概念的解释与适用............................................................................................张 鹏 04.58

汉简书信常用语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五大类:称谓语、敬礼语、问候语、祝愿语和叙述语。

一、称谓语

称谓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语言,也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称呼语。《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集解》引蔡邕曰:“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蔡邕所言,仅是扼要列举。在汉简书信里常用的称谓语有以下几种。

1)充分暖机,保证各部加热均匀。用常规启动方式适当延长暖机时间达不到暖机效果,背压宜在20 kPa以上,以增大进汽量。启动时,发生了提升转速及负荷稍快、凝汽器真空控制过高暖机流量不足等原因引起的打闸。

(一)足下

“足下”是下级、晚辈称呼上级、长辈或同辈相称的谦语。“足下”与“殿下”“陛下”等取意相同,古代堂、室、房建在高台上,堂在前而室、房在后,堂前有台阶下至庭院,堂是议事、待客的地方,尊者在堂,侍从、仆人须在堂下伺候。“足下”之称字面意思是指在堂下的侍从、仆人,是以侍从代指主人,原意当是写信人觉得只有资格和收信人的侍从、仆人对话,以此表达对收信人的恭敬之情。古代称谓语的确立原则大都如此,是同一思维模式的产物。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升,剖宫产手术成为临床治疗高危妊娠产妇和分娩异常产妇的主要分娩方式,是救治母婴生命的重要手段[8]。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再次妊娠率显著上升,因此对于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十分重要[9]。如何保证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减少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是临床产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0]。

“足下”在汉简书信中使用普遍,例如:(1)“囗伏地再拜:长卿请足下,因□□候官,教卒史妻子集名籍,会月十五日。今月已尽,次公至今□□。”(敦煌汉简1612A)(2)“伏地再拜请:稚公足下,善毋恙,良善,苦官事。春气可欲。”(敦煌汉简933)(3)“贱第时谨伏地再拜请:翁糸足下,善毋恙。甚苦候望事。方春不和,时伏愿翁糸将侍,近衣,幸酒食,明察蓬火事,宽忍小人毋行庇洝,时幸甚甚。”(敦煌汉简1448)(4)“中公伏地再拜请:少君足下,善毋恙,甚苦事。春时不”。(敦煌汉简1963A)(5)“行者中公记进羹子和,进书夫人足下,甚苦候望。春时不和,年伏愿子和少公,近衣,进御酒食。”(敦煌汉简1962A、1962B)(6)“政伏地再拜言:幼卿君明足下,毋恙。久不明相见。夏时,政伏地愿幼卿君明适衣进食,察郡事。”(敦煌汉简1870)(7)“幼君少平足下,善毋恙,甚苦事,辱幸赐书。前请□□罢军,叩头,幸甚。”(敦煌汉简1659)(8)“成伏地再拜请:卿足下,善毋恙。□苦候望。”(居延汉简45.6B)(9)“建伏地请:中公、夫人足下,劳苦临事善毋恙。”(《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建致中公、夫人书》)(10)“元伏地再拜请:子方足下,善毋恙!”(《敦煌汉简悬泉释粹》二七一“元致子方书”)

(二)马足下

传世文献中不见“马足下”,《辞源》和《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马足下”与“足下”用意相同,“马足”当指主人坐骑,故“马足下”比“足下”更显谦卑。从现有文献资料看,“足下”比“马足下”出现时间早,使用频率高。“马足下”用例如:(1)“子蒐马足下,善毋苦〈恙〉,伏地再”。(居延汉简14.27A、14.27B)(2)“并伏地言:少倩御者马足下,□□甚□叩头叩头,□□并□伏地叩头□。”(居延新简 52•278A、52•278B)(3)“甲渠候长贺伏地再拜君卿、□君御者耳不君毋所望马足下,道里远临”。(居延新简58•42A、58•42B)(4)“子路元君马足下,远辱幸赐承光书,幸甚。今元君马足下,都尉丞。”(居延汉简303.14A、303.14B)(5)“子卿马足下,□□□”。(居延汉简182.4)

(三)坐前

“坐前”与“足下”取义相同。贵人坐前一般有侍从、仆人听命,表示写信人不敢直接与收信人对话,只有资格与收信人的侍从、仆人对话。用例如下:(1)“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间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敦煌汉简236A)(2)“叩头再拜白:薛卿坐前,善毋恙,顷得相见。”(居延新简2•4A)(3)“夏侯掾坐前,善毋恙,独劳疾,起居毋它,甚善。”(居延汉简231.13B)(4)“言夫人坐前,毋它急,叩头□。”(居延汉简81.8D)(5)“曹宣伏地叩头白记:董房、冯孝卿坐前,万年毋恙。顷者不相见,于宣身上部属亭,迹候为事,它毋可忧者。迫驹执所辱,故不得诣二卿坐前。”(居延汉简502.14A、505.38A、505.43A)(6)“□报,禹卿坐前,毋恙。见数可□□□禹卿”。(居延汉简乙附 13)(7)“□党伏地言:夏侯掾执事坐前,毋它,甚善,叩头叩头,□□□事,叩头叩头。”(居延新简22.697A)(8)“□有秩执事坐前,善毋恙。”(居延新简22.491)

在零售行业管理机制中,因为成本较低,竞争压力会较大,因此,中小企业的市场优势也会受到影响,基于此,要想完善服务品牌和资源配置结构,就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管控体系,确保能对关键因子予以综合考量,全面整合服务结构和品牌优势,针对性提高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率。

(四)侍前

问候语是对收信人及相关人等表示惦念、关心、关切的语言。汉代书信中的问候语依据关键词语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毋恙”类、“毋它”类和“苦事”类。

所有患者住院经过系统的诊疗与护理后病情均明显改善,研究期间无死亡比例发生,整体临床疗效比较分析入院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评分分别为(42.5±3.3)分、(41.8±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后6个月评分分别为(26.8±1.8)、(21.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半年随访时间点两组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比较,sf-36生活质量评价的8个维度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五)马侍前

破解派遣员工管理困局 着力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凌彩虹) ............................................................................3-24

(六)侍者

侍者,以侍者代替本人,也是谦称。例如:(1)“汉台幼才侍者,勤劳王事。”(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8)(2)“黄既孝昆侍者,起居福履,安宁欢喜,幸甚!”(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60)

对患者合理展开音节训练干预,确保从简到难以及循序渐进,此外通过听音乐、听广播以及看电视等诸多方法完成相关训练。

(七)执事

执事,即具体办事人员,是以手下人代替本人,谦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杜预注:“言执事,不敢斥尊。”例如:(1)“张掾执事,毋恙。昨莫还白园事,云何充可不顷赐囗。”(居延新简2·5A)(2)“叩头言,石子执事,无恙,起居平善。”(居延新简48·24A)(3)“长仲万幸,执事起居毋它,善善。”(居延新简65·31)(4)“公包卿执事,无恙,起居舍中。”(敦煌汉简503B)

随着碳市场的推进,控排企业的碳排放MRV能力、履约合规意识、碳资产管理能力明显提高,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系,以及通过节能减排使配额富余并通过市场交易获利。与此同时,碳市场带动了碳核查、低碳咨询、节能减排等能源环境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引了金融资本参与节能减排项目,对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聚集了人才、提供了动力。

(八)门下

“毋恙”类主要有四个词语:毋恙、善毋恙、万年毋恙、起居毋恙。恙:祸患、灾病等。毋:无。例如:(1)“夏良叩头言:掾厶坐前,毋恙,起居安平甚善,先日欲诣门下,迫蓬起,萃萃不及诣门下,毋状。叩头叩头。”(居延新简16.39)(2)“建伏地请中公、夫人足下,劳苦临事善毋恙。”(《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建致中公、夫人书”)(3)“董房、冯孝卿坐前,万年毋恙。顷者不相见,于宣身上部属亭,迹候为事,它毋可忧者。”(居延汉简502.14A、505.38A、505.43A)(4)“家弟寄书,书已□到,独物未来耳。匽叩头谨□敢厚自赏,来往者数,乃起居毋恙。谨物又幸赐幸赐。”(居延汉简140.4B)

“马侍前”义同“马足下”,是比“侍前”更为谦卑的称谓。例如:“丙充国谨伏地再拜请:孟马足下,丧气始至,愿孟马侍前强幸酒食,道出入。谨伏地再拜言,充国所厚善囗吏,充国愿孟友,厚廌左右,充国伏地幸甚。有囗囗,充国愿得奉闻。孟绶急毋恙,囗伏地再拜。”(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25)

二、敬礼语

古人见面,先施礼后说话,书信亦同,敬礼语是相见时施礼动作的描写语,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见面时施礼行为在书信中的描述。汉简施礼语共有“伏地”“叩头”“頓首”“稽首”“再拜”五个。

(一)伏地

伏地,匍匐在地上,行礼动作。书信中“伏地”常与同样是敬礼语的“再拜”组合使用,其后是告白或提示类动词,有时动词前还有表程度的副词,其结构类型(敬礼语—修饰词—告白或提示类动词)为:伏地(伏地再拜;伏地再拜再拜)—多—请(言、白;问、愿)。“伏地”敬礼语的使用有“伏地”“伏地再拜”和“伏地再拜再拜”三种格式,用法略有不同:“伏地”“伏地再拜”多用于书信开头或信中,“伏地再拜再拜”多用于信尾。三种类型中,“伏地再拜”最为常用。

1.敬礼语单独使用。例如:(1)“敞伏地,君卿足下,善毋恙,病甚困属少耐行以事,敞叩头叩头,幸”。(居延汉简 264.25A、264.25B)(2)“□至门,伏前问□□□□幸甚幸甚,为胜叩头多请二兄同亭大夫囗中兄奉书,伏地再拜,□久不见前,善毋恙。先日莫来□长共之官取衣,有为吏取,奉佐且”。(居延新简2.114A、2.114B)(3)“望事疑皆留意,宽忽小人细过,毋得所涉受,事尽事尽。谨因道长兄,先日□抵事振诂,死不敢忘厚德,伏地再拜再拜。”(居延汉简303.4A、304.4B)

2.敬礼语后加动词“请”“言”“白”“问”“愿”。请:禀告。《尔雅·释诂上》:“请,告也。” 《仪礼·乡射礼》:“主人答,再拜,乃请。”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言:说。白:禀告。《玉篇·白部》:“白,告语也。”《正字通·白部》:“白,下告上曰禀白,同辈述事陈义亦曰白。”问:问候。愿:表希望。其中,“言”常用,“白”罕见,“问”亦罕见。例如:(1)“建伏地请:中公、夫人足下,劳苦临事善毋恙。”(《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建致中公、夫人书》)(2)“伏地再拜请:稚公足下,善毋恙,良善,苦官事。春气可欲。”(敦煌汉简933)(3)“凤伏地言:保卿足下,毋恙”。(居延汉简260.15)(4)“政伏地再拜言:幼卿君明足下,毋恙。”(敦煌汉简1870)(5)“胡掾伏地白:郑卿足下,毋恙。前见不云云□□从□赐记,教以至言,叩头叩头。”(居延新简48•16)(6)“满伏地问:子夫、子高、子巨君□□”。(居延新简1.9A)(7)“□□者,李长买郭中者。书记凡李子□,伏地再拜白:子卿足下,死罪死罪,憙愿子卿□。”(居延新简53•51A、53•51B)(8)“暑时,元伏地愿子方适衣、幸酒食、察事,幸甚!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一《元致子方书》)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敬礼语与动词间有“多”。多: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可理解为殷切。例如:(1)“伏地再拜多请:长实孝君等足下。”(居延汉简408.2A)(2)“信伏地再拜多问:次君君平足下。厚遗信,非自二信,幸甚。寒时,信愿次君君平近衣、强酒食。察事毋自易,信幸甚。”(居延汉简乙附51)

(二)叩头

叩头,以头叩地,是古代最敬重的行礼动作。陈槃说:“案‘叩头’,两汉间常辞。”① 陈槃:《汉晋遗简识小七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书信中“叩头”常与敬礼语“再拜”组合使用。其后是告白或提示类动词,有时动词前有表程度的副词,其结构类型(敬礼语—修饰词—告白或提示类动词)为:叩头(叩头再拜;叩头叩头;叩头叩头再拜)—多(间)—请(言、白、白记;愿、唯)。有时“叩头”后接情感语“幸甚”或“死罪”,常在书信的末尾或中间出现,其结构类型(敬礼语—情感套语)为:叩头(叩头叩头)—幸甚、幸甚幸甚(死罪、死罪死罪)。

2.敬礼语后加动词“言”“白”。除单独使用形式外,又出现了“顿首叩头”“顿首叩头再拜”两种形式。例如:(1)“头顿首言:□君,善毋恙。告□”。(居延新简40.189)(2)“下书犹顿首言:□汉台幼才侍者,勤劳王事。”(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0)(3)“郅严顿首叩头言:诚迫当收□子”。(居延新简65.468A)(4)“杜禹顿首白:□子严使君欲出相见。”(居延新简20·19A)(5)“严死,当奈何奈何。顿首叩头再拜白。”(居延新简65·98A)(6)“恐久与斋并幽于牢陛。臣谊顿首顿首唯。”(居延汉简157.26)

2.敬礼语后加动词“言”“白(白记)”“愿”“唯”。白记:“记”在西北汉简中多指书信,“白记”意思是以书信的形式禀告。唯:希望、祈请。例如:(1)“叩头言:石子执事无恙,起居平善,□亲候拘迫,不得如意,叩头叩□。”(居延新简48•24A、48•24B)(2)“敦博叩头白:一意,毋有爱怒,力当意臧,以事幸。叩头请。丘君不可比。”(居延新简59•75A)(3)“叩头再拜白:薛卿坐前,善毋恙,顷得相见。”(居延新简2•4A)(4)“燧长裦叩头白:事在朱掾耳。非者,佐佑乏公□毋所余。叩头叩头再拜白。”(居延新简53·27A)(5)“忠叩头白记:谢亭中中君,来人数得戒勑。杜孟君仲公坐前,起居平善,间久阙不相见。”(居延新简22.465A、22.465B)(6)“□子玉谨叩头,间问子□明君□□毋恙,□叩头愿:不闻起居。”(敦煌汉简398A)(7)“春时,风气不和,来卿叩头唯丈人慎衣,数进酒食,宽忍小人愚者。”(敦煌汉简779)

3.敬礼语与动词间有“多”“间”。例如:(1)“息子来卿叩头多问:丈人毋恙。来卿叩头叩头。春时,风气不和,来卿叩头唯丈人慎衣,数进酒食,宽忍小人愚者。”(敦煌汉简779)(2)“弘叩头多问:子长甚劳苦官事。间者得毋它急,弘与子长邑子二人取腊,不得相与共腊,弘叩头愿子长强饭自爱、谨事吏、已礼节毋已,见竟护意,卒卒□。”(居延汉简157.25A)(3)“□子玉谨叩头间问:子□明君□□毋恙,□叩头愿不闻起居。”(敦煌汉简397)间问,遥问。“间”:遥远的、间隔的。《管子•权修》:“上好诈谋间欺。”尹知章注:“间,隔也。”

4.敬礼语后加情感套语“幸甚”“死罪”。幸甚:荣幸之至;或作“幸甚幸甚”。死罪:表惶恐之情;或作“死罪死罪”。陈槃说:“‘死罪’之称,盖原于战国以来奏疏之所谓‘昧死’。按君人操生杀之权,臣下不敢自尊,故曰‘昧死’。汉人书疏或曰‘昧死’,或曰‘死罪’。居延简亦习见。”① 陈槃:《汉晋遗简识小七种》,第28页。 例如:(1)“原匡叩头白:以教事闻命,叩头幸甚。谨使王季叩头白。”(敦煌汉简241)(2)“寒时,初叩头愿丈人近衣,强幸酒食,初叩头幸甚幸甚。”(居延汉简乙附51)(3)“段昭自爱,后往者奏记,叩头叩头,幸甚幸甚,巨君前使李君欲赐记,卿到。”(敦煌汉简622A、622B)(4)“去时卒卒,不见游君容,心独使毋以,幸得游君明时为谊一言,大厚,叩头死罪。”(居延汉简81.5C、81.5D)(5)“十一月廿二日具记。习叩头死罪言:君万年湌食如常,不哀怜赐记,恩泽诚深厚。得闻南方邑中起居,心中欢喜。习叩头死罪死罪……君厚恩同。奈何,叩头死罪。愿君加湌食,永安万年,为国爱身。习方行部诣官,叩头死罪死罪。”(居延新简 44•4A、44•4B)

(三)顿首

顿首,《周礼》所记九拜之一,以头叩地而拜。“顿首”乃古语,“叩头”应该是后起通俗语。西北汉简很少用“顿首”,长沙东牌楼汉简多用,与写信者文化程度有关。“顿首”常与“再拜”“叩头”联用,后加告白或希冀类动词,其结构类型(敬礼语—告白类动词)为:顿首(顿首叩头;顿首再拜;顿首顿首;顿首叩头再拜;叩头顿首顿首)—言、白(唯)。

《周礼》所记九拜之一,具体动作说法不一,一说头至地,一说拱手至地,头至手。汉简中“稽首”罕见,所见使用形式(敬礼语—提示类词语)为:稽首(稽首再拜)—请(以闻)。例如:(1)“臣厶稽首再拜:谨□□前奉书。臣厶稽首再拜。”(敦煌汉简110)(2)“使西域大使、五威左率、都尉、粪土臣厶稽首再拜上书。”(敦煌汉简117)(3)“守先到,臣再拜。钦到,知审,以状闻。臣厶稽首再拜。”(敦煌汉简132)(4)“及赍乘传者,南海七郡、牂牁、越巂、益州、玄兔、乐狼至旁近郡,以县厩置驿骑行。臣稽首请。”(居延新简22.69)(5)“圣恩宜以时布,县厩置驿骑行诏书。臣稽首以闻。”(居延新简22.64A)

1.敬礼语单独使用。有“叩头”和“叩头叩头”两种形式,多用在信尾。例如:(1)“间者得毋它急,弘与子长邑子二人取腊,不得相与共腊,弘叩头。”(居延汉简157.25A)(2)“政居成乐五岁余,未得迁。道里远辟,回往来希,官薄身贱,书不通,叩头叩头。”(敦煌汉简1870)

(四)稽首

1.敬礼语单独使用。例如:(1)“熙顿首:赐疏得具头尾,宜复思省,不可用者,不可强也。”(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3)(2)“客贱子侈顿首再拜,督邮侍前:别亭易迈忽尔,令缧磨年朔,不复相见。”(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5)(3)“熙顿首再拜,蔡主簿得幸。”(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3)(4)“惶恐惶恐,顿首顿首。千万语夫人也。”(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0)(5)“叩头顿首顿首。昨日念念,不悉元异”。(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65)

(五)再拜

“再拜”即两次拜,多与“伏地”“叩头”“顿首”配合使用,但也有单独使用者,如:(1)“犹再拜:还遣赐书,告囗知,意详者治。”(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29)(2)“堂再拜白:陈主簿侍前,日日葱葱,言不悉,不以身为忧念。”(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4)(3)“十月晦,关书大泉都,厶再拜言。”(敦煌汉简60)(4)“尉史卿再拜言:”。(居延汉简485.53)(5)“谩论。臣充光昧死再拜以闻。”(居延汉简67.40)

三、问候语

侍前,同于“坐前”,也是谦称。例如:(1)“陈主簿侍前,日日葱葱,言不悉,不以身为忧念。”(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4)(2)“督邮侍前,别亭易迈忽而,令缧磨年朔。”(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5)(3)“陈掾侍前,久不相见,中心常有感。”(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38)(4)“敞叩头言:子惠容听,侍前数见,元不敢众言,奈何乎?昧死言,会敞绔元幤。”(居延新简51·203A)

(一)“毋恙”类

门下,这里指手下具体办事之人或仆人,代指主人,谦称。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致书称门下,犹言阁下、殿下、麾下、节下、足下之类。”例如:(1)“葵子一升。昨遣使持门菁子一升诣门下受教,愿囗/逆使,昨莫取。自欲归事,岂肯白之乎?为见不一二。”(居延新简2·5B)(2)“甲渠君门下。”(居延新简40·2)(3)“高仁叩头白记:甲渠候曹君门下。”(居延新简40·7)(4)“间田守马丞冯商,诣门下。”(居延新简40·39)(5)“周夫子门下。”(居延新简 40·73)(6)“戴君门下。”(居延新简 50·110)

(二)“毋它”类

“毋它”类主要有以下三组语词:毋它甚善、毋它善善;起居毋它、起居毋它善、起居毋它甚善、起居无它甚善、起居得毋有它、起居得无有它、得毋他缓急;间者得毋它急、间者起居毋它甚善善、间者起居无它甚善、顷舍中得毋有它急、顷之府得毋有它、顷舍中毋它。毋它,又作“无它”,义为无事。“它”这里指不好的、紧急的情况。例如:(1)“□党伏地言:夏侯掾执事坐前,毋它甚善,叩头叩头,□□□事,叩头叩头。”(居延新简22.697A)(2)“起居平安,毋它善善,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29A)(3)“夏侯掾坐前,毋恙,顷致猥劳居官,起居毋它,欲诣前,迫掾教。”(居延新简65•26A)(4)“王士执事,善毋恙,顷久阔不相见,起居毋它善。”(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33A)(5)“夏侯掾坐前,善毋恙,独劳疾,起居毋它甚善。”(居延汉简 231.13B)(6)“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间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敦煌汉简236A)(7)“杜临叩头白:君尽足下毋恙。间久不伏前,起居得毋有它?叩头。”(敦煌汉简2324B)(8)“赵有秩坐前,顷不相见,良苦临事,起居得无有它,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F3:430A+263A)(9)“善毋恙,久不相见,得毋他缓急,毋有黄志。”(居延汉简507.2B)(10)“弘叩头多问:子长甚劳苦官事,间者得毋它急。弘与子长邑子二人取腊,不得相与共腊,弘叩头愿子长强饭自爱。”(居延汉简157.25A)(11)“诚有秩坐前,善毋恙,间者起居毋它甚善善,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F3:174B+179B)(12)“伟卿足下,毋恙,叩头。间者起居无它甚善。”(肩水金关汉简73EJF3:127A)(13)“谊叩头言:游君容万年毋恙,顷舍中得毋有它急。”(居延汉简81.5A、B)(14)“囗囗囗事坐前,善毋恙,顷之府得毋有它,烛见不一二。”(肩水金关汉简73EJF3:182A)(15)“丈人万年坐前,善毋恙,顷舍中毋它,谨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65A)

(三)“苦事”类

“苦事”类主要有以下三组语词:甚苦事、良苦事、甚苦官事、甚劳苦官事、甚苦道、良苦田事、良苦临事、劳苦临事;猥劳居官、独劳、独劳疾;甚苦塞上、良苦迫塞上、甚苦候望。苦事:事务辛苦,西北汉简中多指公务。例如:(1)“中公伏地再拜请:少君足下,善毋恙,甚苦事。春时不”。(敦煌汉简1962B、1963A)(2)“忠顷伏地再拜请:尊长定足下,善毋恙,良苦事。宜当伏前谢道将吏闻急不得左右,死罪死罪。”(居延新简 56•347A、56•347B)(3)“再拜,下,善毋恙,甚苦官事,足衣,善酒食,出入远辟”。(居延汉简283.39)(4)“子长甚劳苦官事。间者得毋它急,弘与子长邑子二人取腊,不得相与共腊,弘叩头愿子长强饭自爱、谨事吏。”(居延汉简157.25A)(5)“幼卿足下,善毋恙,甚苦道,来至甚善。”(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27A+T26:21A)苦道:路上辛苦。(6)“威文君足下,良苦田事□□”。(额济纳汉简2000ES7SH1:6A)(7)“赵有秩坐前,顷不相见,良苦临事,起居得无有它,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F3:430A+263A)(8)“建伏地请:中公、夫人足下,劳苦临事,善毋恙。”(《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建致中公、夫人书”)临事:这里指处理政事。(9)“夏侯掾坐前,毋恙,顷致猥劳居官,起居毋它。”(居延新简65•26A)猥劳:积劳,事务繁多。《汉书·五行志上》:“兼受其猥。”颜师古注:“猥,积也,谓积敝也。”(10)“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间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敦煌汉简236A)独劳:独自操劳,与“众劳”相对。《盐铁论·地广》:“诗云:‘莫非王事,而我独劳。’刺不均也。”《孟子·万章上》:“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而我独贤劳也。’”原诗出自《诗经·小雅·北风》。(11)“夏侯掾坐前,善毋恙,独劳疾,起居毋它甚善。”(居延汉简231.13A、231.13B)疾:辛苦。《管子·小问》:“凡牧民者,必知其疾。”戴望注:“疾,谓患苦也。”(12)“宣伏地再拜请:幼孙少妇足下,甚苦塞上。暑时,愿幼孙少妇足衣,强食,慎塞上。”(居延汉简10.16A)(13)“叶宋乃始、张佰丈叩头言:子翘、子玉足下,善毋恙,间者久不相见,良苦迫塞上,甚邑邑。”(居延新简50.42A)迫,靠近,这里指来到。《说文·辵部》:“迫,近也。”(14)“行者中公记进羹子和,进书夫人足下,甚苦候望。春时不和,年伏愿子和少公近衣,进御酒食。”(敦煌汉简1962A、1962B)候望:守护侦察。《墨子·备穴》:“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敌人。”

四、祝愿语

祝愿语是表达祝福愿望的词语。使用广泛,用法丰富,是汉代书信的重要内容。依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饮食类、穿衣类、保养类和处事类四大类。

(一)饮食类

饮食类祝愿语用以祝愿收信人的饮食健康,主要语词有以下三组:近食、进酒、进食、强食、强饭、强饭完意;强湌食、加湌食、加强湌食、湌食如常、万年湌食如常、强餐饭、强饭食;进酒食、进御酒食、近酒食、强酒食、善酒食、幸酒食、强幸酒食。例如:(1)“子君近衣、近食,病贫□。”(敦煌汉简2299)近:亲近,这里指喜欢。(2)“赏伏地再拜请:子卿足下,善毋恙,甚苦事,谨道毋忧也。万未有取之者,苇。冬寒,愿调衣进酒,病□长闻毋恙,再拜子卿足下。”(居延汉简34.7A、34.7B)(3)“政伏地再拜言:幼卿君明足下,毋恙。久不明相见。夏时,政伏地愿幼卿君明适衣进食,察郡事。”(敦煌汉简1870)(4)“宣伏地再拜请:幼孙少妇足下,甚苦塞上。暑时,幼孙少妇足衣,强食,慎塞上。宣幸得幼孙力过行边,毋它急。”(居延汉简10.16A)强食:努力吃。强:努力。(5)“毋报。叩头。强饭,自爱,慎囗囗囗。”(肩水金关汉简73EJF3:124B)(6)“足下,良苦官强饭完意”。(居延汉简221.29A、221.29B)完意:满意。(7)“□□出相见。始春不节,适薄合,强湌食。往可便来者赐记。”(居延新简43.56)湌:“餐”的异体字。《说文·食部》“餐”下:“湌,餐或从水。”(8)“愿君加湌食,永安万年,为国爱身。习方行部诣官,叩头死罪死罪。”(居延新简44•4B)(9)“庞子阳鱼数也。愿君且慎风寒,谨候望,忍下愚吏士,慎官职,加强湌食,数进所便。”(居延新简44•8B)(10)“宫叩头言:仓卒为记,不一二。志传谢张次叔□为高执事起居平善,湌食如常,甚善善。”(居延新简65.200A)(11)“十一月廿二日具记,习叩头死罪言:君万年湌食如常,不哀怜赐记,恩泽诚深厚。”(居延新简44.4A)(12)“匡治事大,且已,为今见。自爱病望深衣,强餐饭,自爱。来人闻起居,幸甚。”(敦煌汉简243B)(13)“叩头叩头,嘱使君,为寒近衣裘,强饭食,幸自憙,以卒巍巍之功。”(敦煌汉简174)(14)“不和,愿君进酒食,近衣,毋自易,长”。(居延汉简332.7A)(15)“进书夫人足下,甚苦候望。春时不和,年伏愿子和少公,近衣,进御酒食。”(敦煌汉简1962A、1962B)(16)“□□足下善毋恙,苦□家中事。春时,礼伏地愿梁翁来戍近衣适,近酒食。”(敦煌汉简2266A)(17)“近衣,强酒食,毋恙,叩头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D:325)(18)“善毋恙,甚苦官事,足衣,善酒食,出入远辟”。(居延汉简283.39)善,喜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19)“暑时,元伏地愿子方适衣、幸酒食、察事,幸甚!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一“元致子方书”)幸:喜好、亲近。幸酒食乃汉代常语,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食器上多有“君幸食”“君幸酒”文字。(20)“初叩头多问丈人。寒时,初叩头愿丈人近衣,强幸酒食,初叩头,幸甚幸甚。”(居延汉简乙附51)

(二)穿衣类

穿衣类祝愿语用以祝愿收信人适时增减衣物,主要语词有:足衣、近衣、调衣、适衣、慎衣、谨衣、节衣;近衣裘、为时平衣、适薄合、近衣适、幸近衣。例如:(1)“足衣,善酒食,出入远辟”。(居延汉简 283.39)(2)“□方春,时气不调,愿子陈近衣,尽”。(居延新简50·50)(3)“冬寒,愿调衣,进酒,病□长闻毋恙,再拜子卿足下。”(居延汉简34.7A、34.7B)调衣:依据时节调配衣物。(4)“暑时,元伏地愿子方适衣、幸酒食、察事,幸甚!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一“元致子方书”)(5)“春时,风气不和,来卿叩头唯丈人慎衣,数进酒食,宽忍小人愚者。”(敦煌汉简779)(6)“子游幸赐尺记,得令长曰,曰子□□叩谨□□□再□□。始春不和,愿子游谨衣,强□。”(居延汉简185.4A、185.4B)(7)“长倩足下,善毋恙,甚苦事。寒时,寿伏愿长倩节衣,强幸酒食,慎出入,辟小人,察所临毋行,决决。寿幸甚。”(肩水金关汉简73EJH2:47A)节衣:调节衣服。(8)“叩头叩头,嘱使君,为寒近衣裘,强饭食,幸自憙,以卒巍巍之功。”(敦煌汉简174)(9)“谒叩头,顷得谒见,始除。盛寒不和,唯为时平衣,强奉酒食。愚戆毋伦甚焉,叩头数已。”(居延汉简495.4B)为时平衣:穿衣与气候相匹配。平:均衡。(10)“□□出相见。始春不节,适薄合,强湌食。往可便来者赐记。”(居延新简43.56)适:动词,调适。薄:单层衣服。合:双层衣服,后作“袷”。《说文·衣部》:“袷,衣无絮。从衣,合声。”《急就篇》:“襜褕袷复褶袴裈。”颜师古注:“衣裳施里曰袷,禇之以绵曰复。”汉代简牍多作“合”,如马王堆3号汉墓350号简:“青绮禅合衣,素掾。” 马王堆3号汉墓357号简:“生绮禅合衣一,素掾。” 尹湾2号汉墓木牍1正:“霜丸合衣一领。”尹湾6号汉墓木牍12正:“缥丸合衣一领。”(11)“囗囗足下,善毋恙,苦囗家中事。春时,礼伏地愿梁翁来戍近衣适,近酒食。”(敦煌汉简2266A)(12)“寒时,幸近衣,进酒食,方秋虏为寇时,往来独行关外,愿慎之,身非有副,它来者时赐记。”(肩水金关汉简73EJT26:21B+T30:27B)

(2)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含概算)是决定功能上能否满足通信设备放置、检修、值班、办公,资金分配合理与否的重要环节。因为通信机房站点的建设区别与普通基建的特点主要在于要考虑到后期通信设施的配套和通信技术业务的工程满足,因此建议进行设计招标采购时要求有机房设计资质和经验的设计单位才可报名,而对其设计方案可提出以下要求:一是提供各种功能设施设计规模和标准,明确设计意图,满足业主功能需要并留有发展空间;二是明确各种规模和标准下各类设施所需费用;三是提供二到三个比选方案。

(三)保养类

保养类祝愿语用以祝愿收信人爱护身体、平安称意,主要语词有:自爱、厚自爱、为国爱身、幸自憙、进所安、数进所便、身非有副;起居安平甚善、起居平善、起居平安、永安万年、出入远辟。例如:(1)“子长强饭,自爱,谨事吏已,礼节毋已,见竟护意,卒卒□。”(居延汉简157.25A)自爱:自己爱护自己。《老子》:“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2)“湌食,厚自爱,进所安,幸甚幸甚。”(居延新简26.12)(3)“君厚恩同。奈何,叩头死罪。愿君加湌食,永安万年,为国爱身。”(居延新简44•4B)(4)“叩头叩头,嘱使君,为寒近衣裘,强饭食,幸自憙,以卒巍巍之功。”(敦煌汉简174)幸:喜好。自憙:爱护自己。《说文·喜部》:“憙,说也。从心,从喜。”“说”即“悦”。《汉书·贾谊传》:“故群臣自憙。”颜师古注:“憙,好也。”(5)“厚自爱,进所安,幸甚幸甚。”(居延新简26.12)进所安:增进养生的东西。进:增进;加强。《礼记·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进,谓自勉强也。”所安:养生的事情。《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6)“愿君且慎风寒,谨候望,忍下愚吏士,慎官职,加强湌食,数进所便。”(居延新简44•8B)数进所便:常常增进安适的事情。数:常常。便:安适。《说文·人部》:“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从人、更。”《墨子·天志》:“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7)“寒时,幸近衣,进酒食,方秋虏为寇时,往来独行关外,愿慎之,身非有副,它来者时赐记。”(肩水金关汉简73EJT26:21B+T30:27B)身非有副:身体没有备用的。副,备用物。(8)“夏良叩头言,掾厶坐前,毋恙,起居安平甚善。”(居延新简16.39)(9)“高执事起居平善,渍食如常,甚善善。”(居延新简65.200A)(10)“起居平安,毋它善善。”(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29A)(11)“君厚恩同。奈何,叩头死罪。愿君加湌食,永安万年,为国爱身。习方行部诣官,叩头死罪死罪。”(居延新简44•4B)(12)“□再拜,下善毋恙,甚苦官事,君卿足衣,善酒食,出入远辟。”(居延汉简283.39)出入远辟:进出要远离邪僻。辟:邪僻。《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郑玄注:“民之志淫邪,则其所好者不正。”

(四)处事类

处事类祝愿语主要是叮嘱收信人公务中的注意事项,主要语词有以下三组:察事、察郡事、明察蓬火事、察事毋自易、望事疑皆留意、察所临毋行;谨候望、慎官事、慎塞上、慎出入;宽忍小人愚者、忍下愚吏士、宽忽小人细过、宽忍小人毋行、宽忍文大夫过失、辟小人毋行、辟小人。例如:(1)“暑时,元伏地愿子方适衣、幸酒食、察事,幸甚!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一《元致子方书》)察:明察、详审。《尔雅·释诂下》:“察,审也。”(2)“久不明相见。夏时,政伏地愿幼卿君明适衣,进食,察郡事。”(敦煌汉简1871)(3)“事方春不和时,伏愿翁系将侍近衣,便酒食,明察蓬火事,宽忍小人毋行,洝时便甚甚,光伏地再拜请。”(敦煌汉简1448)蓬火事:边燧烽火信号之事。蓬,通“烽”。(4)“寒时,信次君君平近衣,强酒食,察事毋自易,信幸甚。”(居延汉简乙附51)毋自易:不要擅自更改。(5)“望事疑皆留意,宽忽小人细过,毋得所涉受,事尽事尽。”(居延汉简303.4A 、304.4B)望事:边塞守护侦察之事。望,候望,守护侦察。(6)“庞子阳鱼数也。愿君且慎风寒,谨候望,忍下愚吏士,慎官职,加强湌食,数进所便。”(居延新简44•8B)(7)“愿房、孝赏卿到,自爱怒力加意,慎官事。叩头叩头幸甚幸甚。”(居延汉简502.14B、505.38B、505.43B)(8)“宣伏地再拜请幼孙少妇足下,甚苦塞上暑时。幼孙少妇足衣强食,慎塞上。”(居延汉简10.16A)(9)“长倩足下,善毋恙,甚苦事。寒时,寿伏愿长倩节衣,强幸酒食,慎出入,辟小人,察所临毋行,决决。寿幸甚。”(肩水金关汉简73EJH2:47A)(10)“春时,风气不和,来卿叩头唯丈人慎衣、数进酒食,宽忍小人愚者。”(敦煌汉简779)小人:地位低下的人。(11)“庞子阳鱼数也。愿君且慎风寒,谨候望,忍下愚吏士,慎官职,加强湌食,数进所便。”(居延新简44•8B)(12)“望事疑皆留意,宽忽小人细过,毋得所涉受,事尽事尽。”(居延汉简303.4A 、304.4B)(13)“事方春不和时,伏愿翁系将侍近衣,便酒食,明察蓬火事,宽忍小人毋行,洝时便甚甚,光伏地再拜请。”(敦煌汉简1448)(14)“□□宽忍文大夫过失,令愚者”。(额济纳汉简2000ES7SH1:6A)(15)“辟小人毋行,所悔□者首。(额济纳汉简2000ES7SH1:6A)

五、叙述语

叙述语这里指书信中有固定用法的叙述套语,与书信正文的一般叙事语不同。分为“久不相见”类、“季节”类、“赐记”类三类。

(一)“久不相见”类

叙述与收信人长时间未见面。主要语词有以下几组:久不相见、久阔不相见、久不望见;间者久不相见、间久不伏前;顷久不相见、顷者久不相见、顷久阔不相见;顷间久不以时致问。例如:(1)“善毋恙 ,久不相见,得毋他缓急,有黄志……”(居延汉简507.2B)(2)“长仲坐前,执从善毋恙,□致久阔不相见,安居舍中。”(居延新简65.332)久阔:长时间阔别。(3)“劳临事,久不望见,叩头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T33:28)(4)“叶宋乃始、张佰丈叩头言],子翘、子玉足下善毋恙,间者久不相见,良苦。迫塞上,甚邑邑,毋以年时去□里。”(居延新简50•42A)间:分别、别离。(5)“杜临叩头白:君尽足下,毋恙。间久不伏前,起居得毋有它?叩头。”(敦煌汉简2324B)伏前:匍匐于面前,指拜见。(6)“范卿坐前,善毋恙,顷久不相见。舍中”。(额济纳汉简2000ES14SF2:2A)(7)“谨因使再拜白:王士执事,善毋恙,顷久阔不相见,起居毋它,善。”(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33A)(8)“金关下侯史王君伯多请肆中丈人:博叩头叩头。顷间久不以时致问,得毋有它急。博叩头叩头。”(肩水金关汉简73EJC:599A)

(二)“季节”类

是对季节、气候的描写。主要语词有:春气、春时、春时不和、方春不和时、始春不和、始春不节、春时风气不和、方春时气不调、为时不和;暑时、夏时、冬寒、寒时。例如:(1)“伏地再拜请,稚公足下善毋恙,良善,苦官事。春气可欲。”(敦煌汉简933)(2)“春时,礼伏地愿梁翁来戍近衣适近酒食。”(敦煌汉简2266A)(3)“春时不和,年伏愿子和少公近衣,进御酒食。”(敦煌汉简1962B)(4)“事方春不和时,伏愿翁系将侍近衣,便酒食,明察蓬火事,宽忍小人毋行,洝时便甚甚。光伏地再拜请。”(敦煌汉简1448)(5)“始春不和,愿子游谨衣,强□。”(居延汉简185.4A、185.4B)(6)“□□出相见,始春不节,适薄合,强湌食,往可便来者,赐记。”(居延新简43.56)(7)“春时风气不和,来卿叩头唯丈人慎衣,数进酒食,忍小人愚者。”(敦煌汉简779)(8)“□方春时气不调,愿子陈近衣,尽”。(居延新简50•50)(9)“为时不和,谨衣,强幸酒食,数进取便,往来人愿数来书记。”(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65B)(10)“暑时,元伏地愿子方适衣、幸酒食、察事,幸甚!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一《元致子方书》)(11)“夏时,政伏地愿幼卿君明适衣进食,察郡事。”(敦煌汉简1871)(12)“冬寒,叩头愿□□□□□到左掾起居。”(敦煌汉简707B)(13)“寒时,信次君君平近衣强酒食,察事毋自易,信幸甚。”(居延汉简乙附51)

(三)“赐记”类

是对收信人来信的叙述。主要语词有以下三组:赐记、幸赐记、愿时赐记、幸赐书告;辱幸赐记、数辱赐记、辱赐书;来者数赐记、往可便来者赐记、往来人愿数来书记、它来者时赐记。例如:(1)“十一月廿二日具记。习叩头死罪言,君万年湌食如常,不哀怜赐记,恩泽诚深厚。得闻南方邑中起居,心中驩喜,习佝叩头死罪死罪。”(居延新简44•4A)记:书信。(2)“毋已。又幸赐记,志以卒爰寿不□谨叩右前候少,即留□甚也。唯忍□□木候寿。”(居延汉简339.21A、146.6A、146.95A)(3)“□幸甚。愿时赐记。”(肩水金关汉简73EJT4:118)(4)“年伏愿子和少公,幸赐书告,幸得奉闻子和少公毋恙。”(敦煌汉简1962A)(5)“充伏地再拜:中卿足下,辱幸赐记,教以属,幸甚幸甚。”(居延汉简34.22)(6)“起居得毋有它,数辱赐记。”(居延汉简231.115A)(7)“褒伏地再拜,子元足下,身临事,辱赐书,告以事甚厚,叩头叩头。谨奉教。”(肩水金关汉简73EJD:32A)(8)“寒时□,慎察吏事,来者数赐记,使建奉闻中公所欲毋恙,建幸甚幸甚。”(《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二七○《建致中公、夫人书》)来者:以前,过去。(9)“始春不节,适薄合,强湌食,往可便来者赐记。”(居延新简43.56)往可便来者赐记:有去而马上回来的人的话请给我带书信。(10)“丈人,为时不和,谨衣,强幸酒食,数进取便,往来人愿数来书记。”(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65B)(11)“方秋虏为寇时,往来独行关外,愿慎之,身非有副,它来者时赐记。”(肩水金关汉简73EJT26:21B+T30:27B)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8-0140-10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史”(15ZDA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贵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李雨檬,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王法敏

标签:;  ;  ;  ;  ;  

从出土汉代书信看汉代人的礼节用语与生活关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