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探讨_科技论文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探讨_科技论文

深化高等学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迈向21世纪的新历史时期,高校面临着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科技方针,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严峻形势。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然而,高校的现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必须全面加大改革力度,既要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也要加速科技改革进程。

一、充分认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为充分认识进一步改革高校科技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改革工作更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首先对高校科技工作基本状况作一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基本情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不仅对全国科技、教育的改革作了明确部署,对高校科技工作也作了明确指示,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等等。这给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和技术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决定》精神的贯彻,为高校科技人员开创了广阔用武之地,大大调动了积极性,从而促使高校科技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全日制普通高校理工农医学科领域,现已拥有科技活动人员60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52万人),折合全时研究与发展人员14万人,还有参加科研的14万在校研究生。这是一支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力量。在高校已建立1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部门和省市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条件与环境大有改善。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约占全国2/3,参与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专题数近1/2,担负国家攻关任务按经费计约占14%,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数目,分别约占全国总数的1/2、1/3和1/4;国际国内发表的论文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56%强。这些事实说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一支主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方面军。近几年来,高校加强了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些成果带动了相关产业变革,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例如,北京大学的“方正”,不仅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还对印刷出版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性研究的开展,促进了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增强了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正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道路。

(二)优势特点

比较而言,高校科技力量具有以下优势与特点:

1.学科比较齐全。有利于相互交叉渗透,开展综合研究,产生新生长点。既可在广泛领域进行自由探索,又可根据需要组织联合承担重大综合性科技任务。

2.人才荟萃,人员自然流动更新。特别适于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萌发和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扩散。

3.信息交流灵便,与国内外均有广泛联系。有利于多渠道多层次获取信息,经加工整理,以多种方式向社会扩散,成为科技信息源。

4.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教学科研力量和仪器设备等,既服务于科学研究,又服务于人才培养,一份投入,双重效应,出成果、出人才,综合效益高,而且教学过程有利于活跃科学思想,孕育创新思路,还可将科研成果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效地向社会扩散;科研过程可以为培养人才提供实践训练机会,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源泉。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很强的互补作用。科研与教育结合,既可节省投资,又可提高效益和水平。

5.科教结合,面向各行各业。具有多种功能,且比较超脱,与社会各界互补性强,易于开展广泛协作,以科技人才和成果有力地支持各行各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成为高级人才与高新技术主要源头。

(三)主要问题

高校科研已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并有独特的优势特色。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科教兴国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的宝贵资源远未充分利用,上述优势远未充分发挥,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制约高校潜力发挥的因素很多,主要是:

1.体制问题。全国科技体制还不能为高校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高校内部体制也还存在不少弊端,致使其优势和潜力难以有效发挥,特别是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受到很大局限。

2.经费问题。有的已难以维继,尤其基础性研究经费严重短缺,支持强度普遍极低,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青年队伍不稳。现在不是没有优秀人才,而是由于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不佳,经济发达国家及国内某些高薪企业吸引,最优秀的人才难以留住,且有加剧趋势。

上述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如不迅速解决,不仅高校的优势和潜力难以充分发挥,而且培养人才质量和科技工作的水平有滑坡的危险。为此,必须加快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界加强支持,逐步增加投入。这是高校科技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1996年,国务院又作出《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现在独立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已在逐步展开。高教系统应审时度势,与全国同步进行,积极而又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二、确立切合实际的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

应当按照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从高校在科教兴国中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我国国情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部署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一)合理定位

设计改革蓝图,首先要明确高校任务,准确定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是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功能不断扩展,作用日益增大而确定的基本任务。

在整个教育事业中,高校处于龙头地位,担负着提高的任务,起带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还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在整个科技事业中,高校是重要方面军。在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攀登科技高峰中,高校是一支主力;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高校也是一支重要立量。我国几支科技大军中,高校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发展科学和高新技术的重要源泉,在加速科技进步中高校起着双重源头作用。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高校担负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体,以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和知识、技术,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

(二)指导思想

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强调,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并注意三个结合:一是把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与教育改革密切结合,使其成为高教系统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二是把高校与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结合,成为科技系统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加速科技进步;三是把中央精神与高校实际结合起来部署改革,有利于发挥高校优势与潜力,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基于上述考虑,针对我国和高校现状,在改革中建议遵循下列原则:

1.分流人才,优化布局。从我国国情、学校实际和面向21世纪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学科布局调整、教学科研发展规划和科技工作三个层次部署及产学研合作需要,合理分流人才,实现优化配置,使各类人才各展所长,各安其位,充分发挥作用。鉴于我国财力有限,难以维持庞大队伍开展基础性研究,今后一个时期,应注重质量,控制规模,保持少而精的队伍从事此类研究;同时要急国家之所急,加大为主战场服务的力度,组织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2.“稳放结合”,以“放”促“稳”。结合高校特点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就高校人员而言,大多既教学又科研,且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比重相对较大,多数属于应当“稳住”的范畴,主要从事技术和产业化开发、可以完全放开的人员是少数。但就高校科技工作而论,需要政府经常性预算拨款的是少数,大部分可以放开,面向社会承担各类科技任务获得支持。高校的科技机构多数是混合型的,既是科研与育人结合的双重基地,也往往是几类科技工作的综合体,既有需要“稳住”的“一头”,又有应当“放开”的“一片”,这类机构应实行“稳放”结合,以“放”促“稳”,积极面向社会争取任务,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过程中获得支持,以促进培养人才和科研工作稳定持续地开展。

3.既有重点,又协调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重点和高校的优势确定重点,优先保证人力和其他资源配置。同时,考虑到基础性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各学科发展的关联性和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在总体部署上,要实行“点面”结合,注意各学科协调发展。

4.加强联合,讲求综合效益。为适应科技教育发展趋势、承担重点综合性任务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需要,必须进一步克服教育、科研、生产相脱节,工作重复、分散,效率和效益不高的状况,坚持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以及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制,提高科研的综合效益和质量、水平。

5.分层次、多模式。各高校及其学科点千差万别,应当分层次、多模式、有重点地组织科技工作。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可大体分为国家、部门或地区、基层等层次,分级负责、协同管理。各校按上级有关规定和本校实际,确定适应各类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管理制度。

6.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国家科技教育领导部门根据高教系统情况,拟订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各高校在主管部门领导下拟订具体实施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改革。

(三)改革目标

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科技教育发展规律,科技教育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新体制。具体目标可大体分解为:

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开放式网点式、与科学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体系,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研究工作运行机制。

2.建立需求牵引、市场导向与技术推动相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密切合作联系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形成既适合高校特点,又适应市场机制的研究开发运行机制,其中从事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的实行企业管理,按市场法则运作。

3.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促使科技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4.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队伍,各学科及各类人员的比例达到合理的结构,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队伍规模占全时研究与发展人员的比例,就整个高教系统而言,建议保持1/3左右。

三、明确近期改革的主要任务

“九五”期间,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变机制。

(一)调整学科布局,优化科研组织结构

高校调整结构的主导方向是改善学科结构布局和改革科研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克服分散重复,增强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能力。

应立足全局,根据科技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适当调整学科结构布局。从总体上讲,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要加强,传统学科要更新改造,濒危学科要抢救、扶植,某些领域机构重复设置、人员过多的要削减、重组。各校要形成既协调发展又有重点,既保持学科综合又各具优势特色,既有利学校整体发展又符合全国合理布局的学科结构体系。通过改革,要形成一批既是科技前沿又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方向领域,以期不太长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或重大效益。

高校科研组织形式既要适应各学科自由探讨,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萌发,又要适应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需要,强化综合集成能力。鉴于过去建立的科研机构单学科居多,分散重复现象较严重的状况,改革的主要导向应是加强综合与联合。不仅通过重组部分科研机构,使其增强综合集成功能,还要使相关学科和科研机构建立一定方式合作联系,形成有机结合、高效灵活的科研群体。重点领域的科研组织,一般均应形成紧密结合的群体组织结构。其模式不求统一,但可大体设想为由核心层、支撑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组成,一般可由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其他某个重点科研机构为核心,若干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为支撑,若干相关学科为外围。

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以教学科研型大学为重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院所和中心为核心,其他学校和研究机构中的部分优秀人才参与,形成开放式网点式研究体系,保持一支精干队伍攀登科技高峰和培养高水平人才。

要大力推动广大科技人员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加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形成以市场导向、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结合,产学研以多种形式紧密合作联系的技术开发新体制;建立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技术研究网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地区性技术促进中心和科技型企业等为重要基地,全国高校大多数科技人员参与的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

建议各校参照上述原则精神进行结构调整,重大布局请领导部门协调,具体做法由学校掌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进行多种有效模式探讨。

(二)合理分流人才,优化科技队伍结构

目前高校科技队伍从总体上看,存在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现大多呈马鞍形,两头大,中间小,有些单位甚至50岁以上占大多数,发明创造最佳年龄区段人员过少,影响队伍活力和整体作用发挥;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员比例大,实验辅助人员比例小,某些传统学科人员过多,新兴交叉领域复合型人才不足,高素质科学帅才欠缺,难以形成最佳布局和高效率的科研群体,不能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积极性;三是组织结构不合理,单学科、分散化、小型化科研组织多,具有多学科综合、多种技术集成能力的科研组织少而弱,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综合化趋势和承担重大任务需要。

为克服结构性弊端,适应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应从应际出发,进行分流重组,抓好队伍建设。总的策略是在分流和发展中逐步优化科技队伍结构。大体思路建议如下:

1.在改革和发展中优化各学科领域力量布局。在调整学科布局和科研组织结构基础上,分流重组,实现各学科领域和三个层次科技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力量的合理部署。

2.根据高校教学科研相结合和面向各行各业的特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通过专任教师与专职科研人员、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人员间的流动,以及产学研之间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科研人员的合理配置。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要动态保持发明创造最佳年龄区段(25~45岁)人员为主体(指人数)的队伍结构,年龄较大的人员,除部分骨干和带头人,其余可以逐步分流一部分转向主要从事教学或向下游延伸搞应用开发及其他合适的岗位。

3.抓住“九五”退休高峰时机,加速培养新生力量,及时补充优秀年轻人才,妥善处理代际交替,以期实现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4.采取一定政策措施,激励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提高整体素质与水平。

(三)改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不同性质科技工作实行不同的运行管理体制。大体分为两类:科学研究和前期开发,采取事业管理,原则上均应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运行机制;后期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采取企业化管理,实行市场机制运转。

不同层次科研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由科技领导部门会同高教主管部门制订统一规章制度,共同归口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由学校负责,经常性科技经费争取纳入国家科技事业费和基建费渠道。部门、省(区)市级科研机构纳入本部门本地区科技序列,仿照上述原则管理。学校自行建立或与其他单位合办的科研机构,由学校或合办单位自行管理和支持。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在高校中的重点科研机构应积极争取纳入各级政府的相应科技序列。

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拨款制度。资源配置要确保重点并注意协调发展。不同性质科技工作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基础性研究主要争取政府各种渠道经费,稳定地支持一批科研基地、一批科研项目和一批优秀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通过承担企事业单位任务和政府科技项目获得支持,逐步走上自主发展道路。

科研队伍采取专职编制人员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职人员必须经评审择优聘用,主要是相对稳定的学术带头人与骨干及维持日常运转的实验技术人员,比重不要太大。

不同类型学校的改革应各有侧重。从大的方面考虑,可大体分两类:多数高校主要推动面向主战场,为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重点抓好“放开一片”的改革;少数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除“放开一片”改革外,还要注重搞好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中央有关决定精神指引下,科技教育领导部门领导与支持下,按学校隶属关系组织进行。由于改革涉及诸多方面,必须在主要领导人主持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积极参与配合,作为一项共同的大事来完成。实施新的改革前,应首先认真总结近几年探索改革的实践,借鉴国内外有益的成功经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为使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一般应先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再扩大,直至全面完成。建议各高教主管部门可先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个别学校作整体改革试点,其余学校在搞好改革方案后,也可先选择个别科研单位作局部改革试点。改革工作既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又不能操之过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标签:;  ;  ;  ;  ;  ;  ;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探讨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