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留白艺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论文_梁日峰

巧用留白艺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论文_梁日峰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学校 730080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将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学生得到的将是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全面升华。

关键词:留白艺术 教学实效性 激发兴趣 知识内化

“留白艺术”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以少胜多”的方法,取得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像、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像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也不是简省,更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是教学智慧的艺术表现。其实,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留白”中、是在表面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发现问题。”

新课程改革追求教学的生命需要、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永远是一个填补空白、飞跃发展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一点留白艺术,给学生留下自由活动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学生将不仅得到知识的积累,而且会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留白艺术呢?

一、目标上的“空白”

新课程教学强调生成式教学,但生成式教学不等于没有目标。自然生成的结果可以与目标吻合,也可以不相吻合。预设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实现它。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显出高下优劣。自然生成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生成是渐进式的,需要时间和空间提供机缘。正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所写:“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而课堂教学的时空有限,无法提供足以生成的机缘。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而一味追求生成效果,那就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追求课堂生成效果本无可非议,但也需预设目标。

我们知道,目标有导向功能,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在目标的驱动下主动去获取知识。面对新的内容,教师无需大包大揽,可以利用整体观念指导学生,使他们能迅速确立学习目标。因为,思想品德教材是按一定系统编写的,一课课构成了一个个单元,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单元要求是各课的基本目标,每一课既承担了单元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有自己目标的独立性。授新课时,教师只需提示学生阅读单元说明,回忆学习的方法,然后留出“空白”。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基本上能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当然,单元内各课在目标上有共性,但是由于其内容不同,目标也会有差异。在学生认定目标时要提醒他们将此考虑在内,教师稍加点拨,完整的学习目标就制定好了。

二、知识上的“空白”

课堂教学具有流畅性,是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开有合、节奏感极强的艺术。在现行课堂,特别是在公开课中,师生间总是以流畅的即问即答显示教师的完美设计和学生的绝佳表现。教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固然重要,但一味地急流没有“断流”,很难激起学生占有知识、掌握知识的冲动,效果自然不会好。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是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的作用。

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与友同行”的教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小冬和小宁是好朋友,小冬学习成绩好,而小宁的成绩总不令人满意。小冬在小宁的请求下经常帮助小宁复习功课、解答疑问,有时很晚才能回家,常常没有时间完成自己的功课。小冬的妈妈因此事很着急,小冬也觉得很为难。对此,书上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1.小冬为什么觉得很为难? 2.小宁应该这样要求小冬提供帮助吗? 3.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他们之间的友谊会怎样? 4.小冬应该继续帮助小宁吗? 5.让我们帮他俩想一个解决困惑的办法。对于这几个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布下空白,让学生分组合作思考讨论,利用学生个体间知识、经验的差异互补地解决问题,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既然是探究知识,那就需要思考,需要提问题,需要解释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发现空白、填补空白、探究未知、发现真理、学习知识的过程。要在学生学习科学的道路上铺设未知空白,增进学习过程的生命活力,使学习充满思考,富于理智的挑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我认为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三、语言上的“空白”

所谓教学语言留白,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不把话说尽说全,而是留给学生思考、想象、感悟的余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到高潮之时,可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这并不是对知识点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因为正处于杂乱无序的思维,唯有历经静思、顿悟,最后才能确实“有所得”。此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就会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一个故事,一句幽默的话,学生可能会感兴趣,但听后、笑后往往很快遗忘,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主动思考,不能形成深刻记忆。为此,教师在讲解有些问题时可有意识地停顿,布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和吸收的空间。这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的信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甚至会促使学生践行诚信的行为。这种结论远比从教师口中说出来有实效。

其实,教学语言留白的地方很多,如:试卷讲评时多让同学互相答疑纠错;复习课时留时间让学生归纳知识点,书面构建知识框架;听课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停止讲课,留下一段空白时间,能促使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的确,我们的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该讲究变化和节奏,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

四、心理上的“空白”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若设置好“留白”,弹好“终曲”,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从而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我们都知道,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但有时我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五、板书上的“留白”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注重板书的设计,追求板书的醒目、精练、完整、新颖,但很少有教师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填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同时还可以淡化教学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但是,教师在设置留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留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留不留空白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定,不能过度过量,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有的放矢,做到空白到位、空白有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留白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留白作为教学艺术,是教学过程的深化,并非思维过程的中断。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运用留白艺术,将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且学生得到的将是思想、情感、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全面升华。留白艺术所追求的效果,正是新课程改革要践行和达到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探索,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课堂留白水平,使留白艺术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中真正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如密 著 《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5月。

[3]《试论空白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嘉善教研网,2004年12月。

[4]史绍典 《交流·沟通·对话》.开明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5]《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6]苏霍姆林斯基 著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梁日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巧用留白艺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论文_梁日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