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论文

“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论文

“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

李明书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以“戏精”“杠精”为例,现代流行的网络热词常常都呈现出一种戏谑、夸张的表达形式,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表达着一些特殊的社会心理状态。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互联网基本普及的时代,是一个各方面都发展迅速无人敢掉队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新变化,也有多面的心理影响。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分析具体社会现象以及将其他心理学研究转换角度探究的方式,具体分析总结了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三个心理原因。在最后结论处,提出了人们应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态度,希望网络成为人们自由且健康的表达场所。

【关键词】 网络热词;心理压力;群众化负影响;存在感

最近,网络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词汇,其中就有“戏精”和“杠精”这两个通用度相当高的词汇。“戏精”通俗来讲就是指那些将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作为自己理想化表演的素材,并在网络上有活跃表现的人;“杠精”则是指那些喜欢与人抬杠,故意发表容易惹人生气言论的人。这两个词都具有很强的讽刺意思,尤其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这两种现象都出现了空前活跃的趋势,那么,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心理背景因素呢?人们的表达为什么逐渐趋于单一化和偏激化呢?为此,本文将尝试着从社会、群体性以及社会个人的自我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社会心理压力下情感表达的克制和变形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的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1]。人是社会中产生的个体,其言行举止都是从社会中学习获得的,当代人“戏精”“杠精”这种流行的表达方式也必定是受到特殊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从杜尚将工业品带进博物馆的实验开始,现代艺术价值的走向开始出现改变,到后来网络流行语的盛行,表情包的大量创造和使用,一切的社会现象都在表达一种已经悄然变化的社会心理。人们的心理压力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和问题不断加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采用自嘲、夸张甚至有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戏精”和“杠精”的诞生也源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这些人发表的意见很难判断是否出自真心,是否是真情表露,他们在用语上总是包含着一些看似戏谑的夸张化元素。人们的表达随意化且统一化,这种表达方式似乎成了每个人发泄心理压力的渠道[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现代人似乎总被一种“认真你就输了”的观念缠住,恶意抬杠也好,刻意表演也好,人们就像是一直在找一个底线,与其说是“找”,更像是在不断地“试探”。人们都已经有意或无意地陷入了这个漩涡,选择“戏精”或“杠精”这样的标签保护自己,这样下来,人们的表达开始有故意的偏差和变形,开始有人尝试用极端或恶搞的态度或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其实也在反映着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就是人们对感情的控制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3]。说到底是社会的心理压力背景促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幽默一直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性格特征,但是幽默的定位和界限也在社会心理背景下变得模糊,有人用它来掩饰真心,也有人用它来掩饰恶意。

主要栏目:专题笔谈、专家述评、指南解读、海外论坛、现代远程心电监护、心电散点图、经验技术交流、论著、综述、病例报告、学术动态等。

其实很多在过去都是可以慢慢进行的行为,在当今节奏较快的社会背景下总是需要速成,这造成了人们更多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引导着人们模仿某个人成功的方式统一化、简单化地进行社会选择和社会判断,人们个人丰富各异的情感表达不得不被转化和压制[4]

二、群众化标签现象的自我保护和逃避

这其中也有类似于人们为什么喜欢排队的现象说明的道理,即人们的同调行为发挥着影响作用,只不过在这里更偏向于它的负功能作用[6]。同调行为可以发挥群众化的基础力量,从而也在无形中变成了对个人行为的一种保护,而且人们对于群众化现象的忍耐度往往比较高,一般只会用略带讽刺的玩笑一笑而过,不会过多追究个人的责任。这就导致了人们可以将一般生活中不易找到地方表达的感受通过夸大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许偏激或许失礼,但面对人们只会用类似“戏精”“杠精”这种标签概括他们的责任结果,以及整个社会这种类似群体的庞大规模可以淡化个人的愧疚感的条件前提,被称为各种“精”的人们反而可以更大空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哪怕这种表达在本质上是恶意扭曲的[7]

社会中标签化的现象一直很普遍,但是人们对标签化的认知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人们贴标签越来越简单片面,不少人反过来开始用标签化来保护自己,行为方式也随着这种设定感同化改变[5]。有人开始利用群体感来逃避个人的责任感和负担感,“戏精”“杠精”们的出现也是一样,一旦有人给自己冠上这样的标签,似乎自己就可以竭尽全力地发挥这一特点,甚至融入一个团体。这就可以解释很多人被称为“戏精”或“杠精”时并不会为此感到失礼或自我反省,反而还会变本加厉地表现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会故意模仿这些现象,并在同类人中互相吹捧以得到满足感。角色感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是会产生很大影响的,这里面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戏精”“杠精”其实正是其消极影响的一个体现。

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说,存在感越强烈的人,比较积极乐观,有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做什么事情都特别有激情,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1]。而存在感缺失的人,不断地自我怀疑,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存在感的缺失也会导致无意义感,从而带来价值感的缺失。从这个角度来看,“杠精”“戏精”的出现不失为一种人们拯救自己存在感的一种方式。网络时代匿名性的先天保护条件使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可以“怒刷存在感”,这是一种为了得到他人对自我存在感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偏激的表达选择,应该得到社会价值更正确的引导和改善[12]。

三、拯救自我存在感的淹没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虚拟公共空间类的网络社交平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也都陆续成为人们寻找自我存在感的重要媒介[10]。许多大学生由于从小接受应试教育,一心只想着努力学习,通过好成绩换来未来的一片光明,但真正上了大学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心理落差,也容易在大学这种不以分数作唯一评判标准的新环境中逐渐感到失去自己的存在感,容易感到孤独和无意义,这时候往往会有一批人选择刷朋友圈、刷微博等方式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最后还有一点可能与此有关的因素,即被心理学家概括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一种恋爱心理现象[8]。在调查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尤其是处在恋爱中的情侣,当他们受到外界,比如家人等的干涉的时候,这种同甘共苦的局面只会促使他们更加团结。这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对所探讨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越是被别人形容成“戏精”“杠精”,越是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而且还会加强他们群体化的抵抗心理[9]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流行语热起来,它们时时刻刻表现着社会最新的心理内容和时代内涵,对于人们研究社会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民日报》也曾分析过“网络热词频出”的现象,它指出,现代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13]

地质遗迹是一种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不仅可以扩大地区旅游项目,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使人们了解地质特征、提高科学素质,更有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门头沟杨坨地区的地质遗迹不仅类型多样,综合价值高,且区位优势明显.开发杨坨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加强宣传,不仅有利于门头沟区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也对保护地区地质资源、推进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和地学普及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像是“戏精”和“杠精”这样的网络热词并不应只成为人们调侃玩笑的口头禅,它们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才是更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网络时代下社会的虚拟化加大,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也随之拉远,片面地通过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和表达方式去否定或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心理是缺乏可信度和依据的。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来对社会心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和价值引导。

我后来还在《十月》的苏予家做过客,在侯琪、张守仁、《人民文学》的刘翠林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傅小北家蹭过饭,但醉酒,这是唯一的一次。王朝垠英年早逝,相对畅饮痛哉不能了。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

[2]阮立,朱利安·华勒斯,沈国芳.现代把关人理论的模式化——个体、算法和平台在数字新闻传播领域的崛起 [J].当代传播,2018(2).

[3]阮立.“塔西佗陷阱”中舆论公信力来源与危机 [J].今传媒,2018,26(8).

[4]万丽唯.现象级网综〈创造101〉走红的传播机制分析[J].戏剧之家,2018(27).

[5]阮立.美国华语电视经营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8(32).

[6]该文章从同调行为角度分析人们喜欢排队的原因,本文也参考了这一角度选取其负功能进行论证群众化标签对于人们表达言行方面也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心理学家网.人们为什么喜欢排队 [EB].http://www.cnpsy.net/ReadNews.asp?NewsID=9652

[7]韩潇潇.国内食品安全公益广告发展状况研究[J].戏剧之家,2019(4).

[8]中国心理学家网.罗密欧朱丽叶效应意味着什么[EB].http://www.cnpsy.net/ReadNews.asp?NewsID=9788

[9]万丽唯,阮立.颠覆性的满足:爱情类网络自制剧的受众研究[J].新闻知识,2018(8).

[10]尤旖芸.传播学视角下的我国禁毒类公益广告[J].新闻知识,2019(3).

[11]张丽敏.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的大学生自我存在感[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17):127.

[12]王莹.国际传播背景下美国华语电视节目研究[J].戏剧之家,2019(16).

[13]盛玉雷.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 [N].人民日报,2018-6-6.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6-0210-02

标签:;  ;  ;  ;  ;  

“戏精”与“杠精”的诞生背后的社会心理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