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领域的新拓展--刘泽民“高级认识论”述评_认识论论文

认识论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刘泽民《超前认识论》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超前论文,研究领域论文,刘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超前认识论从新的角度拓宽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一、以往都是从一般认识论即总体上对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讨,超前认识论则是对人类具体认识行为的研究;二、超前认识论深化了主体性研究,使主体兼有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性质;三、超前认识论试图揭示人类认识第二次飞跃的生成机制,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对认识论研究有所突破。

关键词超前认识论一般认识论主体性认识飞跃 生成机制

人类是如何对世界认识的?几千年来,哲人们在反复探讨这个问题,力图解开这个“斯芬克斯之谜”。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对自身认识行为的探究仍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所以人们仍在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法对自身的认识行为进行艰苦的不懈的探索。《超前认识论》(刘泽民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通过对超前认识这一具体的认识行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类认识行为进行透视,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观点和思想,深化了传统认识论的研究,拓宽了认识论研究的领域。

一、超前认识论是对认识类型学研究的新尝试

所谓认识类型是指具有自身特定认识内容和认识形式的相对独立的认识形态。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区分出不同的认识类型。根据认识反映客体所产生的认识内容的特定类属和与之相适应的认识形式,把认识划分为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精神认识三大基本类型;根据认识内容的不同关系和属性,把认识划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根据认识主体的不同,把认识划分为人类认识、群体认识和个人认识;根据认识所指客体的范围,把认识划分为宏观认识和微观认识;根据认识的向度,把认识划分为现实认识、回溯认识和超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认识论的研究一是主要对人类一般认识行为的探究,二是主要集中对认识过程的纵向研究,即认识阶段的研究,明显缺乏对人类具体认识行为生成机制的研究和对认识过程的横向研究,而完整的认识过程是认识阶段和认识类型交织而成的。显然,这种状况对人类认识的深入研究是不利的。

一般认识论是从总体上对人类认识行为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尽管它也是从人类各种具体认识行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对具体认识行为有指导作用,但它并不能代替具体认识行为的本质和规律。就象哲学并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一样,一般并不能代替个别。而对人类具体认识行为有目的地研究,对于深化人类一般认识行为是有极大作用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具体认识行为的研究,会丰富一般认识论的研究,可以为总结、概括人类一般认识规律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内容。比如,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就是对个体认识行为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论研究起了很大的深化作用。从目前来看,这本书是对人类认识的具体类型研究的优秀成果。第二,具体认识行为的研究是一般认识规律指导实践的中介环节。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探索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具体认识行为较之一般认识行为更接近实践,更具实践性。第三,具体认识形为的研究,加强了哲学和科学的联系,抽象思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哲学认识论的研究。

《超前认识论》一书,对认识论类型的研究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它首先是一本研究认识类型的哲学专著,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它不仅提出了超前认识研究的问题,而且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对其他研究者而言,会起到借鉴、启发作用,对认识过程横向展开也将起到筚路蓝缕之功,并会形成与“认识阶段论”并行的“认识类型论”,填补认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二、超前认识论深化了主体性研究

认识主体问题是现代哲学认识论的主题,强调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认识的主体性是各派哲学研究的焦点。超前认识的研究并没有离开认识论研究的主线,它为认识主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首先,把认识主体放在一种具体的认识类型中来考察。回顾认识论研究的历史,人们一开始是注重认识客体的研究,把认识对象放在认识活动的中心,通过思维内容的客观性、思维起源的客观性来证明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认为认识就是认识者去符合客观对象。这种看法强调了对象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主体性。19世纪德国的唯心主义者,则把认识主体置于认识活动的中心,强调认识是认识对象对于认识主体的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引出实践的观点,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在解决思维如何与存在发生相互作用的问题上,比过去的哲学迈进了一大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列宁又一次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和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继承强调了要重视和探明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认为这是认识的内在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现实的内在的发展辩证法。所谓“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就是主体以自身的认识为考察对象,探究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方式和认识发展规律以及由认识结构要素等形成的认识运动的状况,其中弄清主体、主体性问题是最为重要的。然而由于列宁逝世过早,他的这些重要思想都来不及进一步展开和系统化。

现代各派哲学企图从各自侧重的方面推进认识主体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它们确实也开拓了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崭新领域。但是,从完整地把握认识过程中主体的主导作用来说,又都往往陷于片面性。唯意志主义哲学把理性与非理性、认识与直觉截然对立起来,在这两对矛盾中只承认后者而否认前者,甚至把世界归结为主体情感、意志的派生物,明显地陷于神秘主义。现代分析哲学离开思维反映存在的内容,仅就思维表达的逻辑与语言做分析,实际上是把存在等同于思维,又把思维等同于思维的表达、思维的形式,导致对主体限于纯粹形式方面的研究。可见,他们对于完整地把握认识主体都是不足取的。当然这并不抹煞他们对于各自探究和深化的主题有独到之见,因为无论主体的情感、意志,还是思维的表达,作为认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和认识主体的组成要素,都是传统哲学未予深入探究的。

认识论研究历史表明,对主体性问题研究和重视是各派哲学所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们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准备,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认识主体的研究推进一步,是当代实践和理论向人们提出的要求。《超前认识论》正是在对前人成果汲取、改造的基础上对认识主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的主要特点或方法之一,是把关于主体性研究的优秀成果放在一种具体的认识类型即超前认识中来考察其作用,作一个案分析,使人们对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有一种确实的体会。根据超前认识的特点,作者特别强调了主体价值原则与思维方式在超前认识中的作用和功能。对当代认识论而言,重要的已不是宣布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主体性,而在于探究认识何以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这是目前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倾向,也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见解和理论。《超前认识论》不仅在这方面有贡献,它的研究又进了一步,是探讨这些能动性和主体性在具体认识活动类型中的表现。认识主体性研究只有对主体性是什么,为什么具有主体性,其表现如何都加以探讨才是完整的,仅仅停留于前两步是不够的。作者正是通过对超前认识类型的研究而将主体能动作用具体地刻画出来。

其次,超前认识论研究的是一种新型的主体: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的统一体。从人类认识总体来看,人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也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统一。但具体地看,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总是存在的。这种相对分离表现在社会分工上。在社会生活中,一部分人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他们也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实践(例如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但他们显然是为了认识而实践,实践在这里作为手段为认识服务,他们主要是认识主体。他们不断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成果,为他人、为社会的实践服务。另一部分人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利用前者提供的成果改变客观对象使之成为对人类有用的形式,虽然他们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认识活动,但他们是直接为了实践而认识,认识在这里作为手段为实践服务,他们主要是实践主体。在一般认识论中,主要是研究认识主体的活动规律和形式。超前认识论研究的主体,实际上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统一体。正如作者明确指出的:“超前认识主体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理性认识主体,它兼有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性质。”〔1〕很显然, 超前认识论研究拓宽了主体性研究的范围。

那么,这一新型认识主体的承载者是哪一类群体呢?作者在书中没有明确指出,但从全书的内容来看,实际上是指“决策群体”。因为根据超前认识的含义来看,超前认识主体不仅担负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担负着“设计未来”的功能。那么这一项任务的承担者在现实中最合适的承载体就是“决策群体。”这一群体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他们的行为直接与社会实践有关。另外,作者又是多年从事领导工作、进行决策、处于决策圈的领导干部,其“主体认识图式”必然对“决策群体”的活动具有兴趣和直接的感受,因此,把“决策群体”作为超前认识的主要主体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为什么对“决策群体”的研究不叫“决策学”呢?因为决策学是超前认识论内容的一部分,也就是超前认识过程那一部分,进一步讲是超前认识的操作过程,它不可能全面反映群体的认识功能。我们知道,决策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三项:(1)决策目标的确立;(2)决策方案的拟定;(3)决策方案的选定。这正是超前认识的操作过程。 它主要是研究决策的方法和技术。对于决策的主体结构、客体结构及二者的关系并不研究。因此,超前认识论对决策主体的研究,较之决策学特别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并不着眼于决策的程序化,而这正是决策学的重点。由此可见,超前认识论探讨的新型认识主体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实践意义。

再次,超前认识论对认识来源的探讨,更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按照实践论的原则,认识产生的根本条件首先是变革现实获取事实材料,然后才是对事实材料进行科学概括,最后再把带有经验性质的概括上升为理论。但超前认识本质上是“思维对事物未来运动状况的反映。”它本身并不直接产生于具体的物质实践,而主要是观念实践的产物。实际上是认识主体通过主体认识工具对过去和现在认识结果分析、综合处理的结果,是建立在过去和现实实践基础上的。可见产生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对事物本身现状的认识,一种是对事物未来状况的认识。而后者更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仅止于满足现状,这时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对未来的预测,但因是次要的目标,所以往往这种认识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认识现状是为了把握未来,那么,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主动注意未来。现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未来征兆,通过主体自身的认识图式来作用于这些实践反映,形成对未来实践的完整认识。从超前认识的产生来看,我们更加认识到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主体有明确设计未来的目的;另一方面主体借助于认识图式又有能力来通过现实实践把握未来。

三、超前认识论试图揭示人类认识第二次飞跃的生成机制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过程,特别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要经过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这样两个大的阶段。认识就是这两个阶段在不同水平上的循环往复。从物质到精神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精神到物质称为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以往对认识的飞跃研究情况来看,对第一次飞跃研究的比较详细,打开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都会发现由物质到精神即第一次飞跃的形成机制:

但是,对于从精神到物质,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这个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为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至今还缺乏深入研究,这个飞跃过程究竟有哪几个阶段,有多少环节,我们还不清楚。我认为,超前认识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第二次飞跃的生成机制有十分大的作用。因为超前认识是未来实践在头脑中的提前反映,是一种对未来的设计,同未来具有直接同一性。因此,它本身虽然是处于精神状态,但已经同第一次飞跃形成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其实践品格更突出,是第一次飞跃形成的认识成果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人类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首先是头脑中形成的,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意识创造世界”的含义,其次才在物质过程中实现。可见,从精神到物质的第二次飞跃大体也可划分为两大阶段:理论理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为第一阶段;实践理性认识——实践为第二阶段。那么,这两个阶段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的呢?作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认为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首先在观念中完成对实践的改造,也就是说,从实践得到的认识并不能直接去指导实践,它只是一种事实认识,停留在真的阶段,它在进入实践领域前,须转化为价值认识,进入善的阶段,形成为一种行动指令后才对实践有作用。那么,从事实认识到价值认识观念的转化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是通过什么样的认识工具来完成的呢?作者特别提出了思维方式的研究,并用很大篇幅来探讨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因为从理论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属于观念转化问题,全靠主体认识图式的作用来完成,而主体认识图式中思维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些思维形式实际上是理论理性认识向实践理性认识转化的认识工具。当然,作者对第二次飞跃的探讨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但是,作者对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大贡献,何况作者对问题解决的总的思路是十分明确的,这对于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将产生很大的启发和提示。

最后,我们认为超前认识论研究同软科学的研究是十分密切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软科学属于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实践理性认识到具体实践领域的阶段。目前软科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从人类认识总过程来看,人们对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有了深入的研究,对第二次飞跃的第二阶段由于软科学的出现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在的问题或者说认识过程的薄弱环节就是第二次飞跃的第一阶段即从理论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转化。那么,超前认识论的研究可以说正是对这一薄弱环节的突破。

注释:

〔1〕刘泽民:《超前认识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42页。

标签:;  ;  ;  ;  

认识论领域的新拓展--刘泽民“高级认识论”述评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