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建构论文

雄安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建构论文

雄安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建构

刘潇 王宏 熊英

(中共保定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 雄安的乡土文化深受燕赵文化影响,为雄安历史文化的元素及符号,也是构建雄安城市文化的基础要素。从制度设计、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建构雄安新区乡土文化有利于繁荣乡村文化、提高乡村治理、改善乡村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对打造雄安新区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土文化;城市化进程;雄安新区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出雄安新区要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雄安新区的历史使命与高点定位,决定了文化建设是立区之魂。而雄安城市构建是建立在自身现有的乡村基础之上,因而乡土文化对整体雄安文化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土文化的变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乡土文化演进会更加剧烈。了解并注重乡土文化能更好的找准雄安文化定位,打造特色雄安文化。

一、雄安新区历史上的乡土文化渊源

雄安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区位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从地缘上看,雄安新区位于河北平原的中部,以平原地形为主,自古便是边防重处。其既属于农耕文明区,又与草原文明全接壤,也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环境,诞生不同的民俗。雄安地区属于燕赵文化圈的史实是一贯的,从未间断。农耕文化质朴和沉静的特点,以及多有战乱的悲壮尚义情怀,也是燕赵文化自身的特质所在。古人对雄安地区民风也多有称赞,称其“质朴劲勇,不以浮华为习”,“自古多英杰,劲勇而沉静”。

从历史文化遗存看,容城县有南阳遗址和雄县三各庄遗址战国燕南长城。雄县存有宋辽边关地道、瓦桥关遗址、晾马台遗址、雄县鄚州大庙、安州残存城墙遗迹、杨继盛故里祠、明月禅寺、山西村明塔。地处九河之尾的白洋淀则以淀中村落及千里长堤历史文化景观而著名。

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固体垃圾,政府应该进行综合治理,避免浪费,与此同时加强宣传力度,使人们都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对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建立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垃圾分类,避免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建立垃圾回收系统,避免资源的消耗以及浪费。

从历史人物看,除了本地籍贯外,还有许多与雄安相关的名人及其流传的故事如宋代杨延昭、元代刘因、明代杨继盛、清代孙奇逢等。这些历史人物及所流传故事都能反映出雄安乡土文化中所蕴含的尚义及兼容并包特质。

雄安区域乡土文化正是在诸多方面交融下,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步形成的。断了历史文脉,城市就只剩下空洞的躯壳。雄安的现代城市文化的建构必须根植于历史传统文化之中,深植于乡土文化之中。

二、雄安新区乡土文化的现状及重要性

(一)雄安新区乡土文化的现状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伦理价值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比较封闭的圈子和保守的思维定式。虽然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民对外流动、城市人群迁入农村及信息化的普及打破了农村社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但保守和封闭性并不会完全消失,甚至还会从一定程度上固化。与此同时,价值观功利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一方面促使乡村居民积极寻求致富的途径,以改善生活境况;另一方面过于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在乡村文化的变迁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蔓延开来。比如,当前雄安三县不少民众心理变化周期性波动。部分农民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有过分依赖土地资源坐等拆迁的心理,部分村民只看重眼前和局部利益,集体意识淡薄,对当前政策和制度设计不理解,起初激动和自豪的情绪被浮躁和迷茫的情绪所冲淡等。与此同时,乡土文化功能退化,难以应对文化干扰,呈现出脆弱性。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难以对现有的乡土文化产生亲和力和归属感,对城市文化盲目崇拜却难以融入,造成精神空虚,在文化层面获得感缺失,导致乡村中传统的文化的内聚力散失而边缘化。

在“中国—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修班”的前段,来自中国和非洲的非遗研究者们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中国和非洲的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和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福祉:女性、认同、教育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土文化:语言、信仰、习俗、艺术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等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在实际标准执行应用过程中,很多数据偏离编码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存在很多数据不符合标准要求或者数据重复。主要体现在数据输入不规范、数据编码信息不完整、数据属性不准确等问题。

(二)雄安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及意义

乡土生活主要以村落聚居为主体,其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社会基础。乡村社会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不能单纯的视为是一种落后而需淘汰的文化,更不是与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简单的全盘否定和边缘化不能解决现存问题。新形势下,农村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反映出来的并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更存在着精神层面以及文化传承的问题。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与乡土精神相对立。根植于农业文明的乡土精神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文化价值,一旦乡土文化被割裂,遭到了破坏,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就可能会发生断裂。雄安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要对现有的多层次文化进行整合,如果失去乡土文化的支撑,其整个城市文化构建必将面临巨大阻力,甚至是失败的结局。

此外,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虽然改变,但封建迷信等行为依然存在,道德标准受到弱化,诚信意识淡化,而随之的攀比心理和享乐主义也有所加剧,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为家庭失和、邻里失信等。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不到位以及城乡文化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更加剧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此外,要注重对乡土文化的引导与监督,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去其糟粕,用法治思维去规范,促使其更好的适应并融入新形势的发展,助推乡村治理正能量。

乡村经济及社会构建并不排斥现代化,相反农村更应当提倡大力发展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产业,但在产业建设与改造过程中不能放弃乡土意识,不能放弃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不能抛弃乡村独有的朴素而安宁的生活方式。乡村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与认同,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生活的文化资源与信仰的来源。乡村不仅仅是为城市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也不只是城市喧嚣之后的退守之所,其所蕴含的乡土意识与城市精神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存在,一种更为质朴、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规律的精神。

尽管目前我国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快速发展已基本实现了物流的溯源功能,但是在跨境电商物流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跨境贸易的产生动力是将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例如中东的石油、欧洲的机械产品、中美洲的食品、亚洲的制造业等都具备自身的比较优势。但此类产品往往由于进出口国信息的不对称容易造成交易的逆向选择。更有一些国内不法商家把国内假冒伪劣商品通过造假物流信息,变成为名正言顺进口商品。这些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危害了跨境电商的发展,甚至引发国际纠纷。

进入新时代,乡土文化变迁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必然趋势,在城市化大背景下,把握及建构变迁中的乡土文化成为解决建设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的一把钥匙。重建乡村本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认同感,才能使城市与乡土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更好的构建特色雄安文化,打造和谐之城。

其次,在城市文化建构过程中,需要先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有效的保护和规划。乡土文化开发要先立足于保护,进而注重开放的合理性、有序性和融合性,才能落实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建构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尤其是文化构建有其特殊的规律,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而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

三、如何建构雄安新区乡土文化

(一)制度及设计层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乡土文化观

首先,注重乡村文化要改变用经济的视角来看待发展,加强对乡土文化的载体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强化新区在文物保护、文脉传承、创意经济、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统筹部署。注重保护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尤其是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一味地加以千篇一律的改造,造成“千村一面”的后果。

传统的没落在学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如白晋湘认为:现象上是传统体育的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不同于西方体育的竞技性、惊险性、健美性;而实质是因为两种体育文化的背景源于世界文化的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文化体系更为强势[8]。值得注意的是,外来文化包含非常强势的西方文化,也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异质文化。笔者认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单向度的,而会是双方间全面的对抗。

乡土文化所蕴含的仁义、温良、恭孝、守信、勤俭及诚信等价值观,是在漫长的农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乡土文化的整合功能能够有效的协调乡村社会利益关系,既能减少乡村居民分歧和矛盾,又能增进居民间的团结协作。解决农村社会自我建构的问题要远远比单纯的功利化的现代化、城市化改造更有意义。其次,乡土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功能,通过民风民俗和区域特定的文化,能够保留与维护乡村社会的价值理想与文化信念。而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会逐渐使自己的个人活动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增强乡村向心力,巩固乡村社会秩序。此外,乡土文化还对乡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乡土文化能更有效的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尤其对旅游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经济层面:发展乡村文化经济,夯实乡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乡土文化不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它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而城市文化不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外来援助,更不是一种先进对落后的改造,不能为了推动城镇化而去城镇化。在构建雄安文化的进程中,不能存有“城市偏好”和“城乡分治”观念,应注重其自身乡土文化的构建。

城市系统的模拟需要嵌入不确定的因素或者用户期望的因素,从而模拟出不确定性的城市系统或者用户所预期的城市形态.传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处理地理现象的时间过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许多研究表明[1],元胞自动机(CA)能更容易模拟各种现象随时空变化的动态性,这是因为CA非常适合模拟复杂系统.将GIS和CA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模拟真实城市的发展,提高模拟的精度.

其次,乡村产业的打造需要立足于乡土文化的基础之上,乡村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保持乡村固有的生态环境,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传承乡村的理想信仰与价值。雄安新区城市的塑造不能简单地将村民纳入城市,而是让村民进退有路,从生活方式到精神上保持独立选择性,进而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

(三)社会文化层面:以人为本规范乡村文化市场,增强乡土文化活力

首先要突出农民的文化主体性,确保乡土文化是来自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真实性,需要以农民为主体丰富民俗文化生长土壤。在城市化进程中,单纯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乡村建设及发展方向容易忽略农民的真正需要,更没有突出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如果在建设中仅保留了乡村社会的外貌,就会失去乡土社会的道德气质与内在精神。在乡村基础上建设城市文化应充分发挥文化共享的优势,达到人人参与建设、人人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

其次要立足新区定位。“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只有精准判断新区乡土文化的定位,才能更好的构建新区文化。雄安新区居民构成包括原住民、引入的外来人才、疏解于此的北京人、外来的务工人员、国际精英人群等多种结构和层次的人群。不同人群必然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与生活追求,因而需要在城市文化构建中以不同群体为核心精准定位,发挥各阶层不同的资源禀赋,结合新时代人民新要求和雄安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重塑乡村新型生存空间。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共荣共生才能使各种文化资源在和谐互通的系统中,有一个整体性提升,体现现代新内涵。

最后,以创新的方法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使之服务并服从于现代新城建设。这就需要创新乡土文化表达及实现的形式,丰富其内容,以增强其吸引力,重建乡土文化自信心。

全球化深入发展不仅引发国家间的竞争、使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文化竞争更成为焦点,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乡土文化变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演变,在建构雄安城市文化进程中,只有注重其本身乡土文化特点才能更好的打造雄安特色城市文化品牌,树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森林.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重建路径研究——以苏北G村为例[D].安徽大学,2014:10-11.

[2]周振国.加强雄安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J].共产党员,2017,(14):22-23.

[3]范玉刚.雄安新区的文化空间建构和价值传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4):78-85.

[4]邹晓抒.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道德价值[J].人民论坛,2017,589(24):84-85.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9)02-0046-03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8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8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潇(1984-),女,河北保定人,中共保定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王宏(1975-),女,河北保定人,中共保定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熊英(1978-),女,河北保定人,中共保定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玮玮

标签:;  ;  ;  ;  

雄安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