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_素材论文

基层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_素材论文

草根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草根论文,有效途径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草根化研究是当下教育科研领域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术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表明,草根化研究是一种适应教育科研大背景,符合学校教学实际、教师自身实际,并且富有成效的一种研究形式。本文想就“草根化研究”这一话题和大家做一个交流,让我们共同探讨三个问题:草根化研究的基本认识;草根化研究的行为动词;草根化研究的两大难题。

一、草根化研究的基本认识

可以从基本概念、基本转变、基本属性三个方面来认识草根以及草根化研究。

(一)基本概念

认识草根的两层延伸意义:一个指非官方的、民间的;另一个指本土的、基层的。我们所讲的草根化研究,是指广大一线教师扎根于教学实践的深厚土壤,面对现实问题、追求实际效果的一种研究形式。它是一种基层式、校本化、群体性的研究,不同于少数专家在象牙塔里进行的学院式、精英化的研究。

(二)基本转变

转变之一:由验证探索他人到主动自我反思。即从强调对他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的“验证性”探索,到更强调对学校和教师“自我经验”的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的表达。

转变之二:由追求科学范式到提倡人文范式。科学范式的研究,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依赖实验与数据,强调学科知识的客观性与精密性;人文范式的研究,关注人本身的意志、观念、文化和知识等,采用描述与解释等方法。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彭钢先生对科学范式到人文范式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从教育科学研究回归教育研究的一种努力和探索,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提升;这种提升表现在研究人的科学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认识人,只有以人文的方式研究人,才是真正的教育科学。

转变之三:由注重宏大叙述到看重日常叙述。也就是从执著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变为更看重教育研究的“日常叙述”。宏大叙述和日常叙述的不同点在于:

1.宏大叙述关注的是对人类历史与精神生活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日常叙述关注的是对某个个体与群体所具有的内在意义与价值;

2.宏大叙述关注的是重大事件与重大变革,日常叙述关注的是每日每时发生的平凡事件和琐碎细节;

3.宏大叙述关注的是领袖和精英,日常叙述关注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甚至是边缘状态的少数。

(三)基本属性

平民性——它使教育科研走向每一位老师,人人都是研究者;实践性——研究的素材来自于实践,研究的“根”扎在实践中;独特性——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活力性——是一种切合自身实际,真正富有活力的科研方式;共生性——人人参与研究,集中群体的智慧,谋求共同发展;内生性——是教师内心力量的迸发,不是外部压力的促使。

二、草根化研究的行为动词

草根化研究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以下六个。

1.阅读。工作之余,要阅读教育理论,研读课程标准,阅读专业报刊,阅读精品美文。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网络,网络上虽然有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但从阅读的效果上来看,网络还是没有书好,在现代社会,我们要赋予“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以新的含义:好书中有金贵的东西。

2.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道理我们懂,但实际工作中,对于借鉴,我们时常会看到一种舍近求远的现象,也就是对远方的专家顶礼膜拜,对身边的能人重视不够。其实,身边的能人也不一定比远方的专家差。远方专家好的做法我们要借鉴,身边能人出色的地方,我们也要借鉴,因为近的借鉴比远的借鉴来得更直接、更便捷。

3.培训。培训有两层意思:一是接受各式各样的培训,如课程培训、校本培训、出国研修等;二是以名、特、优教师的身份培训他人。接受培训,期望值不能太高,只要能更新一两个观点,获得一两点启发,就算是挺有收获。培训他人的收获常常比自己接受培训的收获大,因为你培训别人之前,自己要准备,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此,我送老师们两句话:接受别人培训的时候不要有怨气;自己培训别人的时候不要缺底气!

4.实践。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话:实践出真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中的“做”也是指实践。实践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进行草根化研究的必要环节。把实践用做草根化研究的一个行为动词,意在提醒我们的老师:不光要心动,更要有行动。一旦自己有了创新的点子,就要把它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点子的好坏。要坚信朱永新教授说的那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5.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是狭隘意义上的经验,他曾给出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功。可见,反思的重要。平时的教学中,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并把反思的内容用文字记载下来。不能小看这些零碎的东西,它是你日后教学实践的镜子,也是你日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最鲜活的素材,是真经。

6.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总结是很重要的,它是对你某一时间段里教育教学情况的梳理、概括和提升,也是你出文章的一个绝好机会。因为,我们一线教师所发表的论文大多属于经验总结性论文。

三、草根化研究的两大难题

草根化研究面临的主要难题有两个:一是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二是如何将反思的内容写成文章。

(一)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反思的内容、掌握反思的方法。教学之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反思活动。

1.理论反思。理论反思并不是要我们对教育理论评头论足,而是指由教育理论中的某一个论述,引发我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再思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看到某一篇理论文章后,好好想一想、理一理其中的核心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与自身的教学实际加以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份教育文摘上看到一篇关于顿悟的文章,文章中对“顿悟”的阐述引发了我对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反思。借助反思,我得出了顿悟的基础:知识储备、思考习惯、注意品质;找到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顿悟的途径:创设情境、旁敲侧击、乱石击水等;写出的论文《学生顿悟的前提及其激发途径》很快在省级刊物发表。

2.教材反思。教材的反思可以从教材的特点及教材的处理两个方面去进行。1996—1997年间,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抓住这个机会,我先后写出了《教材处理中的顾后和瞻前》《初中化学教材可读性及其利用》两篇反思文章,先后发表于1997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8-9合期、1998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第6期。2009年春,我对近年来执教的30来节省级以上的比赛课、展示课中实验内容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写出的论文《论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处理艺术》发表在《化学教育》2009年第9期上。文章着重谈了五种处理艺术:体现推进性;增强发散性;提高趣味性;注意简约性。2012年秋,伴随着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我写出的《对上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变化的分析与建议》一文,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年1-2合期。文章是从章节架构的变化及意图分析、具体内容的变化及教学建议两个维度去展开论述的,主要观点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录。

3.教法反思。教法反思的重点是:这种教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了哪些缺憾?如何弥补这些缺憾?……早在2001年,我就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途径:增设演示实验,创设探索情境;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下放”演示实验,增强探索体验;“提升”演示实验,开掘探索深度。写成的论文《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实践与思考》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年第10期上发表。2007年是江苏全面推行课改的第三年,那年“五一”期间,我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找到了相关对策:注意知识逻辑关系的修复;注意结论认知过程的呈现;注意实验简约原则的把握。写出的论文《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三点感悟》发表于《化学教学》2007年第9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目录索引。

4.学法反思。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学法的指导,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但是,把学法指导的内容系统归纳,撰写成文的意识,一线教师可能还比较缺乏。其实,这类文章撰写的难度不大,只要选准切口、归纳全面、说法新颖,定能成功。学法指导的文章,取材广泛,知识的理解方法、思维的点拨方法、中考的复习方法,都有文章可做。前几年,我写的这方面的文章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每一个版块、每一个章节。如,解读化学方程式中的“=”,酸碱盐的学习策略,例谈顺向探究与逆向思考,逆向思维在酸碱盐学习中的应用,谈谈基本概念的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方略,化学计算的复习策略,等等。不要小看学法指导文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辅文章)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类文章的构思和撰写,同样能够提高老师们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还有,学法指导文章只要换个角度,就完全有可能变成教学论文。

5.课例反思。课例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容易获得的研究资源。常态教学的课例值得研究,公开教学的课例更值得研究。“溶液的形成”是我2006年参加省优课评比并获得一等奖的课例。赛课之后,我对该课做了反思,得出了五点“磨课”体会: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亮点预设要讲究适度性;双边活动要讲究自主性;实验安排要讲究简约性。写出的文章《“溶液形成”的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刊发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华东大区赛课、全国赛课、省“送培到县”示范课等典型课例,我都进行了反思,写出的《固体溶解度的教学设计及点评》《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及点评》《绪言课的教学设计及点评》等文章全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且全部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6.试题反思。这类反思的着重点在于试题体现了什么思想,好在哪里,今后考试中的演变趋势如何。2005年和2008年,我曾对“天原杯”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试题做过系统反思,写出的文章《体现课程标准,渗透思想方法》《第18届天原杯竞赛试题亮点扫描》分别发表于《化学教学》2005年第11期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近年来,我每年都要为《试题研究》杂志写一两篇试题反思方面的文章。我觉得,试题反思有助于我们把握考试的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试题讲评课的效率。我们一线教师,只要找准了试题反思的三个角度(命题研究、试题特点、解题方法),把握住了两字要诀(新、快),取得较好的反思效果、写成较好的反思文章是不成问题的。

(二)如何将反思的内容撰写成文章

把反思的内容写成文章呈现出来,是反思活动的延续和升华,也是我们众多一线教师望而却步的拦路虎。如何“打虎”呢?

1.注意积累素材。想写但不知从何入手,主要原因之一是素材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注意积累素材十分必要。素材积累的途径之一是,将阅读过的报刊中的精华内容摘录下来,以便到时为自己所用。积累素材的途径之二是,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平时教学的点滴思考、点滴感受,不管是否成文,都是宝贵的财富,不能让它从你的笔下悄悄溜走,不能因为你一时的疏忽而白白浪费。

2.学会提取素材。一篇文章需要用哪些素材,是需要精心考虑的。首先,要考虑用自己的素材,因为自己的素材最鲜活,自己的感受最深切,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资料上的,用别人的。其次,要考虑所用的素材与观点的相关性,也就是素材要能佐证你的观点。再次,要考虑到素材的典型性。遇到几个素材都可以佐证某一个观点时,我们要选用最新、最具有代表性的素材。

3.学会确定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编辑和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的确定要和文章的立意相对应,同时又要能统领文章的内容。有关专业成长的体会文章我写过三次,每一次文章的立意不同,标题和内容也就不同。第一次写成长体会,立意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所确定的文题是《在失败中前行》,着重谈自己在经历失败之后,重整旗鼓,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故事。第二次写成长体会,立意是“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文题是《我的三次超越》,着重谈自己成长的几个阶段。第三次写成长体会,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社(以下称杂志)约我谈杂志伴我成长的故事。回想起我和杂志交往的过程,回想起杂志在我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我把文章的立意确定为“刊物和读者一起成长”,将文题定为《亦师亦友亦舞台》,以凸显杂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角色和不同作用:开始是师——杂志教我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如何写作;后来是友——彼此时常交流,偶有文章刊发;再后来是舞台——伴随着我教学风格的逐渐形成,教学影响的逐渐扩大,杂志成了展现我教学风格、阐述我教学思想的舞台。显然,只有用心斟酌,标题才能出新,文章才能出新。

4.学会博采众长。认真吸取他人文章的立意、构思、行文等方面的长处。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对于这一说法,我不赞成,取他人之长与照搬照抄是有本质区别的。开始学写文章的时候,我也和众多一线教师一样,心气浮躁,觉得别人的文章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些观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看不进别人的文章,更不用说去琢磨和研究了。后来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也就慢慢明白了别人的文章能够发表,大多是因为文章质量好的道理。有了学习他人的虚心和耐心,自己的写作也就不再处于“光输出不摄入”的状态,而是进入了一个“阅读—思考—写作”循环反复的研究佳境,所写出的东西也就有了更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5.潜心打磨文章。不排除有些好文章是即兴之作,但我以为大多数的好文章还是打磨出来的。现以2011年修改《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入选文章为例,谈谈文章打磨的辛苦和快乐。

一稿的题目是:草根上开放出的思想之花。提纲是: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根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流畅性是好课的外显特征;轻松愉悦是师生追求的境界;发散性是思维质量高低的标志;简约是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

在主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文章的题目含义模糊,没有提炼出自己明确的教学主张;提纲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但适合每一门学科、每一位老师,没有个性,没有新意。

二稿的题目是:七朵花开,让学生的情智在花香中催生。提纲是:多维之花;整合之花;多元之花;流畅之花;愉悦之花;发散之花;简约之花。和第一稿相比,文章的标题凸显出了“情智”这一关键词,但文章的提纲并没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三稿的题目是:运用“七多”方略,发展学生情智。提纲是:达成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整合多种类的教学资源;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打开多道次的顺畅路径;营造多愉悦的学习氛围;铺展多角度的思维路线;追求多融合的实验设计。

和第二稿相比,文章不再零散,凝聚度有所提高,提纲的句式也很整齐。但文章依然有一般论文的味道,距离教学思想凝练性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

四稿的题目是: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情智发展的摇篮。提纲是:明确情智发展的目标;整合情智发展的资源;激活情智发展的磁场;倡导情智发展的多径;抓住情智发展的契机;优化情智发展的过程。

教学思想提炼得较为到位,同时,每一个小标题都能围绕“情智发展”这一核心去展开。因此,这也成了我那篇教学思想的最终定稿。

6.逼迫自己练笔。人总是有惰性的,逼自己是克服惰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逼迫自己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广泛涉及各种文体,论文要敢于写,教辅文章要愿意写,其他文体要尝试着写。近年来,我在写学科文章之余,一直坚持写随笔短文,先后发表了《父亲的背》《母亲的歌》《新疆之行散记》《印象三峡》《油菜花》《窗外桃园》等40多篇散文,还发表了《阳澄湖抒怀》《闲话苏州》等数首诗歌。这些“打通文理”的写作尝试对提高我的写、说能力都发挥了较大作用。

7.抓住写的契机。写作的契机挺多:灵感来了是契机,《让比喻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催化剂》一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源于一节课中几个比喻的运用,课后,我把其他课上用到的比喻做了一个汇总和整理,文章也就出来了;讲座讲话是契机,《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教研文章的撰写》一文(发表于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源于一次学校内部的教师培训,培训过后我将讲座稿做了一番精简和修改,讲稿也就变成了文章;公开教学是契机,每一次公开教学之后,我都要写出一篇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反思文章,长期坚持下来,教学也就成了“文章源”;旅游休闲是契机,每到一处旅游,我都会写点随笔,归来之后再将其整理成文。契机抓住了,何愁素材枯竭,何愁江郎才尽?

8.掌握投稿技巧。投稿技巧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字:投其所好。具体地说:(1)熟悉报刊的类型,教辅杂志不登教法研究文章,教学杂志一般也不登教辅文章,但可能登试题研究类文章。(2)熟悉报刊的编辑周期,教辅杂志一般与教学同步,稿件通常要提前三个月投递,教学杂志要求尽可能与教学同步,编辑周期一般也是三个月。(3)稿件尽可能用E-mail发,邮寄太慢。稿件发出后,最好通过网络或者电话查询一下,以防稿件丢失。(4)多与编辑保持联系,虚心听取编辑老师的意见,在与编辑的交流中提高自己。(5)学会用“知网”查询刊物的真伪,不向非法出版物投稿。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是一个草根。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没有叶茂,草根是卑微的、低调的和平凡的。然而,草根又是充实的、舒展的和乐观的,只要吸取养分、不断超越,草根上就一定会开放出绚丽的思想之花、成功之花。

标签:;  ;  

基层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