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汉字本体文化的育人能量论文_邬晓玲

释放汉字本体文化的育人能量论文_邬晓玲

江西省宜春市教育局教研室 336000

摘 要:教育的本质和真谛究竟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的唤醒”,是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倡导的“将人的价值感、生命感唤醒”。

关键词:释放汉字 本体文化 育人能量 生命唤醒

一、初次相遇则颤动心灵

汉字形成的过程,其实是古人将个人对周围环境及世界的客观感受与情感体验,甚至道德标准纳入了小小的汉字中,充满了精气神。十九世纪,瑞典的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曾经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把拼音文字比作实用的女佣。本人则认为,汉字既是典雅的贵夫人,也是实用的女佣,可感、可爱,有温度,有情感,有思维,有格局。见之、触之的过程,就是心灵洗礼、接受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漠视此过程。

按照新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的安排,一年级学生要接受的入学教育内容是“我是中国人”“我上学了”等,这些内容均以“我”为主语为第一人称,孩子反复接触、认识的第一个的汉字是“我”。紧接入学教育的识字教学,要求会写的前几个汉字是“一、二、三”。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认识“我”,书写“一、二、三”的过程,就是很好的接受人文教育的过程:“我”,甲骨文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的变形,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它的本义是“手持大戌,呐喊示威”。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用威猛的武器为第一人称“我”,实在是体现了“我”的担当和自强:“我是中国人”则自然该有中国人的担当,“我上学了”不就是自强的过程吗?如此等等,一年级学生与汉字正式的初次见面,需要特别的仪式感让其心灵颤动,让其于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和教育。

“一”,是特殊指事字,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让一年级孩子感受和思考的是,“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学生初次握笔写下的每一横笔,都带着情感与思维,明白着意义与分量,这分明就是“提笔就是教育时”呀!

二、分类学习则溯本求源

汉字可按部首分类,同一部首的汉字之间有一定联系,有的体现着相似或相反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状态和思想面貌中,属于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汉字中反映价值观的带有同一部首的汉字特别多。恰当地让学生在这些汉字释放的文化能量中切实感受、充分学习这些汉字的过程,既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也是极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公、私”二字带有相同的偏旁“厶”。“厶”的甲骨文为“”,是在胞衣中头朝下、尚未出生、不明性别、不明模样的胎儿,即那个时代真正的隐私。直至篆文才加上“禾”,成为“私”。“禾”代表粮食,也几乎代表了所有财产,这也就表明了这样的立场和观点:将原本是客观的财物主观变为暗藏的个人的隐蔽物,就存在私心。与此相反的,是“背私为公”。我们现在看到的“公”,上面部分“八”,是“分”的本字,是相背的两条弧线,意思为与“私”相背的是“公”。其实,甲骨文的“公”是这样的——“”,上面部分是“八”是“分”的本字,表示分配,下面是“”,即“口”,意思为吃,进食,整个字义是表示平均分配食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人们平均分配赖以生存的食物就是最大的公平公正。

民以食为天。物资匮乏年代,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是最大最重要的财物。“公、私”以“口”与“禾”来构成,我们得到启发: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地处理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才是“公”;私心是占有、藏匿财物,是图小利、占便宜,是在大事要事上先考虑自己等等。汉字本体中藏着朴素的教育,做人的准则、处事原则都在其中,这是不属于说教的耐人寻味的教育,是大能量、正能量,是具有“化成天下”功能的潜力,让我们恰当地对某些汉字溯本求源,合理释放其本身具有的文化能量吧!

三、关键之字则尽其所能

汉字中体现行为文化的字也比较多。行为文化主要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传播性,在汉字中体现得较直接。尤其是有的汉字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关键的作用,有的汉字可以说是“一字万能”。如“礼”,甲骨文是这样的:它的上面部分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下面部分是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本意其实就是祭祀。金文为强调祭祀的意思,再加“示”变为“禮”。祭祀,在古人心中是庄重、神圣的,无论是天子祭天神地,诸侯大夫祭山川还是士庶祭祖先,意不诚笃、仪度错乱、器物不洁、衣冠不整等都是不允许也不会发生的,即此时此刻人是极虔诚恭敬的。

作为礼仪之帮的今天的中国人,如何做才符合“礼”?一方面是诚恳谦卑地让对方满意为对方着想,积极主动地为他人做事,自然而然地履行公德。另一方面,是有隆重的仪式感,庄重地对待每一事每一物,哪怕是一片树叶。

论文作者:邬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5

标签:;  ;  ;  ;  ;  ;  ;  ;  

释放汉字本体文化的育人能量论文_邬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