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高考试题新课程的价值分析_高考论文

实验区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新课程价值反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高考试题论文,语文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育工作者期待的心情中2004年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区的广东省、海南省、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年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试题亮相了。实验区试题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精神,是否能引领语文新课程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拟就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对实验区试题进行分析,以期共同探讨新课程的实施。

一、题型构成

实验的四个省区采用了三套试题,分别是广东省、山东省各一套,海南省与宁夏采用同一套试题。三套试题分值均为150分,全部是以2006年9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课标考纲)为考纲。从能力方面,考纲要求考核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六个层级的能力;从考试内容上,新课程考纲体现了选修课设置,考卷设计了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必考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学运用、写作,选考包括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与《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全考纲)相比,新考纲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实验区的试题是否体现了这些变化?基于此我们对这三套试卷从题型到内容作了分析。

(一)必考内容

1.“现代文阅读”题型、分值构成

为了在比较中说明实验区试题的特点,本文选取全国Ⅱ卷作参照卷。“现代文阅读”,新考纲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主要从“理解”与“分析综合”两方面考核考生。“理解包括”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句子的含义,如山东试题中要求考生根据“但使龙城飞将在”的寓意理解问题。“分析综合”包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五部分。下表从题型分数分配来看题型构成。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实验区语文高考试卷广东省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最为重视,突出考查考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突出了新课程的三维度的“能力”维度。对这部分的考查山东、海南、宁夏三省区则与全国Ⅱ卷持平,保持了这部分知识与能力考查试题的稳定性。

2.“古代诗文阅读”题型构成

根据新考纲的要求古代诗文的考核以“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为内容。实验区试题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默写名句名篇”方面考查考生学习状况。“理解”主要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理解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及词类活用等,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分析综合”也是包括“筛选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念与态度”。“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默写常见名句名篇”主要指教材与新课程标准推荐作品中的内容。各题型分数分配见下表。

对古诗文的考查比例实验区试卷均高于全国Ⅱ卷,突出了实验区对考生古典诗词知识积累考核的重视,突出了语文新课程关于“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考核。今年实验区试卷所选的文言文语篇均较为简单,如广东省所选语段为节选自《聊斋志异·郭生》,山东试题文言文语段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海南与宁夏的试题文言文选自《新唐书·韦丹传》,与先秦散文相比这些文言语句表达接近现代白话文,文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较少,因此考生容易理解文章大意。这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考察着眼于“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能力”。①

3.“语言文字运用”题

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察,全国试卷Ⅱ与山东省试卷均为27分,比其他实验省区均高,尤其山东省重视对考生识记能力的考查,对考生字音、字形、词义的辨别考查比例较大,重视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海南与宁夏则没有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考察。表达运用方面实验区试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基本相等,全国试卷Ⅱ则高于实验省区。

4.写作

写作方面,广东省与山东省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而由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命题的其余两套试题则均以给材料作文为考试形式,分值相同。

(二)选考部分

实验区试题体现了新考纲的要求,选考部分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板块。两类文本主要考核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方面。

选考题海南与宁夏卷分值最高,占到试卷分值的17%,山东为12%,广东占10%。选考题属于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结果的考核,是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最突出的变化。

二、实验区试卷特点与价值取向分析

(一)选考题体现了教学公平,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套实验区试题均设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类选考题。选考题利于学生发挥所长。“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与山东分别以散文“泥泞”、“灯火的温情”为考核材料,海南与宁夏以小说“林冲见差拨”为考试材料。“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试卷则均以选修课程的“新闻传记”为考核对象,广东省节选了人物访谈录—“访钢琴演奏家傅聪”,山东省选取了新闻评述—“梦碎雅典”,海南与宁夏卷节选了传记《叶圣陶与他的世界》中的“叶圣陶在四川”的片段。实验区考试题与其他省份试题相比本部分选考是一大亮点。这些选考题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选修的特点,有利于新课程选修课的教学,选考题为学生按照兴趣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一定的动力,也体现教学因材施教的公平性特点,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②

(二)体验探究性试题对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有着具体的引导作用

三套实验区试题中均有探究性试题设置。如广东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第18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山东卷则在选考题的两组题中均有探究性题目,其中如“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对奥蒂的认识等。在海南与宁夏卷中则要求同学“根据小说内容,探究林冲的身份”。这些探究性试题无疑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③的保证。这类题目关注学生的学习智慧,答案有相当大的开放性,可以反映出考生的阅读积累以及思考和交流能力,充分展示考生的读写个性,利于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回答问题。

(三)鲁、粤试卷更重视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考查,体现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语文学习理应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水平。新课程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联系”。三套实验区试卷中鲁、粤两省试卷较为突出了试题的对学生综合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山东卷的第16题考核学生如何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在“世界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中劝说“景区文物刻字”行为。第18题要求学生对少儿电视节目的有关图表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写建议等。广东省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奥运比赛标识图形写话。这些考题如果要得到较好的成绩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如对文化遗产认识的程度决定了劝说的力度,对图表的分析常识及对电视节目的认识程度影响着提出建议深度,对图示中的四种体育活动体验程度深者往往容易写出更多的妙语来。因此这些综合性试题无疑成为语文考试的亮点,在本人对19名语文教师的访谈中,17名教师认为这些题型“很好”,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理念,因此高考试题理应注重此方面的引导。

(四)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考查力度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历来是个难点,由于其缺少较为明确统一的标准,因此历年的高考试题回避此方面的考核。今年的实验区语文高考试题则关注此教学维度。如广东省的第18题(上文已述)对学生人生态度的体验程度和方向作了探测,山东省试题的第21题关于如何理解“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第22题联系选文谈谈如何看待人在孤绝的环境中的消极表现等均调动学生自己对人生态度的体验和理解,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考题无论是历史纵向看,还是横向与其他省试题相比较都是比较少见的。以往的语文高考试题意在注重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察,但是这些鉴赏是没有考生个人鉴赏自由的,正如语文高考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认为让考生在A、B、C、D中选答案“名为鉴赏,实际上只是猜测和推理”。鉴赏评价“异化为只能从别人的思想中选择,压根没有自己的思想”。④而本次山东与广东省的考题显然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三、问题与对策

(一)选考内容还不足,试卷需增加选修系列内容

尽管实验区试题给了考生选择的自由,利于考生发挥所长,利于新课程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于教学,但是考生选考的范围还不够宽,新课程高中语文将选修部分分为五个系列,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语文不同方面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实现“下要封底,上不封顶”的效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兼顾教学公平。因此根据五个系列的选修要求,自然在考卷上要体现这一点,使参加了不同选修课学习的同学在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选考题有利于学生参加不同选修课程的学习,否则容易产生学生集中选修考试热点系列忽视其他系列,形成冷热不均的选修现象。当前实验区普遍出现的选修课程“名为选修、实为必修”的现象正说明在当前语境下,需要高考试题对选修课需要进行引领,从而调动丰富多彩选修课的开设。

(二)选考内容与必考内容难度区分度小,应增加选考题难度

在近期的陕西省国家级高中语文骨干培训者的培训会上,来自各地的众多教师与教研员认为新课程实验区的高考试卷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不明显。根据新课程标准,选修课是语文学习兴趣的满足,同时也是较高能力的拓展,因此选考内容需要着眼考查学生某一选修系列的较高素养。在三套实验区试题的选考内容方面,试题难度不大,该题区分度不大,与必考题相比得分较易,显然不利于区分考生在该领域方面素养水平,不利于参加了该选修课学习的考生,从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修课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选考题方面新课程试卷应该增加研究性学习的考试内容,拉开必考与选考的考试梯度,使选修课学习的成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检验,更高发挥考试的甄别功能,体现真正意义上考试的公平性。

(三)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检测是高考试题不变的主题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社会选拔具有发展潜能人才的考试,通过历史的证明优秀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内容较多,范围较广,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因此只有具备了综合的语文素养才能够说明该考生具有较高语文能力的可能,该考生则具备厚积薄发的潜能。因此着眼考核考生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对考生语用能力的考核成为未来考试的方向。实验区新课程的试题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思路,闪现了一些亮点。新课程不是否定传统语文课程,本质是让语文教学在尊重规律前提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新的使命,是一个语文教育的扬弃过程。语文高考也不可以全盘否定传统语文高考试题,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进行合理化,使学与考和谐发展。从发展趋势看,语文高考命题依据只能是语文课程标准,考试的价值在于建立标准的评价体系,引导考生具有标准所必须的素养,重在方法与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注释:

①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④倪文锦.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90~96.

标签:;  ;  

2007年我国高考试题新课程的价值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