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的背景与揭示本质理论的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的背景与揭示本质理论的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背景及其揭示本质论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思路论文,背景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许多人从概念上抽象谈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现象,提出要从本质论形成的背景及邓小平揭示的本质论的思路、视角去认识这一重要论点,这对于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本质 国情 实践 时代 环境 整体 视角 思路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自此,社会主义本质论引起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人们较普遍地产生了一个疑问:邓小平为什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反映人类社会形态共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为了解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之迷,笔者认为首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认识本质论(本文所说的本质论均指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出发点,只有弄清本质论形成的背景及邓小平揭示本质论的思路,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本质论。对此,本文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论述本质论

从国情看,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却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旧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大量存在,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这些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底质。尽管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科技发展了,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至今我们同一些发达国家、一些新兴的工业国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截止1995年,中国仍有65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且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还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制造产品粗糙,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科技总水平不高,教育程度低。底子薄、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且不平衡,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党的十三大根据此认识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强调这个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超越这个阶段。

但是,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否一直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这个主要任务呢?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八大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转变,确定:“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②]这次会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确定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会后不久,毛泽东改变原来的正确认识,认为阶级斗争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于是不久出现了政治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庐山会议“反右倾”运动和八届十中全会后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发动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左”倾思潮不断高涨,以至最终发展到“文化大革命”。这场革命政治上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经济上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大批唯生产力论,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生产力下降了,教育落后了,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停滞状态。这种情况基本上一直延续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总结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经验教训时谈到:“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③]并且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④]这个不完全清醒,包括几十年来我们没有把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东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此,他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在南巡讲话中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欣欣向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一枝独秀。这些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在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对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出:什么时候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义事业就高歌凯进,人民生活水平就迅速提高;什么时候背离这一点,搞生产关系上的盲目拨高,什么时候人民生活就会贫困,国力就会低微。是否抓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离开发展生产力谈社会主义只能导致社会主义贫穷、落后。“过去二十年,我们在这方面教训太沉痛了。”[⑤]为了防止社会主义建设再次离开国情,偏离发展生产力的轨道,邓小平一再重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并要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长期不动摇,南巡讲话更是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给予突出、强调,这都充分反映了中国国情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其达到共同富裕要求的迫切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训的深刻性。因此,认识本质论,必须首先从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出发。

二、邓小平从时代背景和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论述本质论

如果说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是发展生产力的内部动力,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及国际环境则是发展生产力的外部动力。二战后,尽管美苏在全球争霸,但随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战争一时打不起来,世界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而就在这一时期,世界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这次科技革命较之前两次科技革命要广阔得多,深刻得多。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业部门不断涌现,产品不断更新,产业不断升级,世界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新科技革命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将会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如果我们错过这次机遇,无疑我们将永远落后于别人。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社会制度间的竞争都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因此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的社会主义都迫切需要把生产力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这是时代的要求。

再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即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东德与西德的统一,其实是西德吞并东德,问题的关键也是出在这里。另外,从东南亚,从我国周边国家的发展来看:日本在二战的废墟上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气势咄咄逼人;台湾、香港、新加坡、南韩—亚洲“四小龙”都实现了经济起飞;东盟的几个成员国经济发展也呈良好势头。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较慢,不仅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甚至民族的存亡都成问题。落后就会挨打,这是铁律。不发展经济、不改革开放、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⑥]

总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处于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一再告诫人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生死攸关的问题。邓小平正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最高层次、最核心点上给予突出、强调。这既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更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所以一切从本本出发,从抽象的先验的观点、概念出发,一般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会产生“为什么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形态共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疑问。

三、邓小平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整个体系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和基本的理论问题。对此,邓小平认为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也就是说,邓小平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⑦]从新时期一开始,他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应该说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质的规定性是清楚的,但如何才能“坚持”住这一制度?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人们并不是完全清楚的。邓小平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⑧]并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通过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所以综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整个体系,就不难发现:邓小平首先是从制度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然后在坚持基本制度前提下,从实践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有制、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都是从制度上揭示本质的。凡是涉及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涉及到两种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他都是以此作鉴。在南巡讲话中的新概括则是从实践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凡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要求时,他便以此指引。如果用比较明晰的语言来表达的话,前者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后者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要求。这二者是统一的,是从两个视角即制度的视角和实践的视角,共同揭示什么是社会主义。

近年来不少文章把两者混淆,产生了模糊认识,这都是对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路、视角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我们应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整体去认识本质论。这就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本质论的出发点。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论述过,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也没有直接谈到过,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来的。这就是说,它的产生不是直接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尽管我们不排斥他继承前人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思想,但更准确地说,它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对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我国所处国际环境作了科学的概括。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严密而富有逻辑性的,这又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他的本质论。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应该成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出发点。只有找到正确的出发点,才能对社会主义本质有完整准确的认识,才能运用它,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141页、63页、118页、377页、170页。

②《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

标签:;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的背景与揭示本质理论的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