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论文_程静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论文_程静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228

摘要:近年来,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屡次被提上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的日程,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即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具体到云南民族地区,部分乡村建设起步较早,动作速度快,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重点环节是着眼于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云南地区结合本地的建设实际,走出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创建路线,这些地区的典型建设途径、实践特征以及重要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提供了灵感和启示。本文根据云南部分典范地区乡村建设中所传递的理念、孕育的经验以及所彰显的精神与智慧,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的点滴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也逐年增高。在逐步富裕起来的同时,农民对生产环境与农村地区的人居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愿景,而经过数年的总体布局和规划部署,也使农村的面貌产生了崭新的蝶变,一幅幅田园美景图重新展现在祖国大地。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决策,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层次角度,云南省各地政府积极谋划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以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和突破口,常年坚持不懈地促进城乡、传统和现代等关系呈现出优越的发展态势,逐步走出一条独具时代特点、民族地方特征以及云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与各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关键的现实作用。云南民族地区美丽乡村的实践任务,不但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而且需要切实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扬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还要努力打造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和绿色产业,构建生态保障机制,强化生态评估。

1、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获得的成就

1.1 环境优美,生活甜美,农村特色产业大幅改善并稳步发展

在美丽乡村实施了建设项目之后,云南民族地区乡村的村容村貌得以美化,村民居住的整体环境取得了显著改善。首先,农村逐步达到了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要求标准,合理设置了垃圾收集的各种设施,村民们也进一步提高了规范和环保意识,垃圾胡乱堆放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其次,借助实施绿化工程,村庄附近、主干线道路两侧以及庭院周边等均实现了美化和绿化,大幅度增加了绿化覆盖面积,明显改善了乡村的容貌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借助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云南乡村的自然、民族资源,以及改革农村产权制度,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文化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努力推进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有效增设了就业岗位,合理拓宽了村民收入来源的多种渠道,也明显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整治优美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最直观的体现。在创建过程中,云南民族地区坚持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如丽江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以在公路边、江河边、城市边、山边及村庄边等区域实现绿化和美化,达到房美、村美及城美为行动目标,依据连线成片和整体推进的要求,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线,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2 村庄秀美,社会和美,显现乡村品牌效应,提升了农民满意度与幸福感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众多项目以后,云南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文化、就业、社保及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渐趋完善,有力推动着农村居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明显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及满意指数。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了道路硬化,村庄合理铺设了路灯,使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村内房屋风貌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协调统一,从而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大力实施村际连接道路等项目,迄今为止云南的部分农村公路已基本实现了整体硬化;二是要重视垃圾处理,采取村收集、户分类的处理手段,同时落实责任主体,保证农村环境长期整洁;三是关注污水处理环节,推广适用于农村地区的人工湿地模式以及多介质土壤层等污水处理方法,实现无害化排放污水;四是要注重村庄的绿化,尽可能选用本地乡土的树种,适宜栽植景观绿化的树种,并选择多种绿化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借助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效提升农村的美誉度与知名度;许多村落入选“特色旅游村”、“美丽休闲乡村”、“景观旅游特色名村”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

2.1 拓宽建设资金途径,打造美丽乡村品牌,挖掘建设特色

要强化科研规划,树立并加强思想意识,并准备好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战,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地积极展开建设任务。一方面,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美丽乡村的大多数建设资金都来源自各级政府部门的投入,尽管包含少数民间资本的渗透,然而所占比例较低,所以导致经费紧张,造成建设美丽乡村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融资途径较窄。因此,要在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挖掘传统村落的民族传统乡土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民族地区乡村品牌,关注自然风貌或者乡土风韵的民族特点,由此拓宽建设资金的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前期调研任务很重要,应建立和开展多方合作,正确有效地制定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育和宣传,进而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需要因地制宜,务实求变,统筹兼顾,凸显特色,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避免搞冒进式大跃进,防止急于求成。

2.2 村庄整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方式

村庄整治应当从村庄已有的自然条件、房屋及基础设施出发,借助政府帮扶以及农民参与,着重突出传统文化与乡土特色,分期及分批地有序开展,既重视实效,又要在经济上达到可承受。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水平不高,所需治理的内容较为繁多,不可能实现同步推进,而应借助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选择地开展整治路径。在整治新农村的村庄建设中,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紧密关联农民生活以及农民最为关切的热点问题,注意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对应的政策,进而增强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实施。

2.3遵循优化新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一般原则

第一,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全民参与的根本原则。建设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为主体参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角色,广大农民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略。要坚持结合农民参与和政府引导,普遍听取广大居民的意见,维护与尊重他们的利益和意愿,主动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进步。第二,需要遵照阶段持续性的原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涉猎领域的内容极广,项目也较多,必须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计划,适时、适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要立足于改善农村最迫切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需求,明确科学的建设目标与实施步骤,并指引村庄整治任务项目有秩序地推进,争取达成不同的建设活动不直接影响与互相制约,实现村庄整治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遵循乡土景观保护原则。保护基本农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自然环境,保护好河流水面与自然植被等,避免对自然的无端破坏,维护乡土景观的特色遗产,发挥农村自然界的特征和功能,防止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保留传统建筑风格与民族乡村的特色,并维持好先前村民互助友好和睦的邻里关系。

3.结语

民族地区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需要强化改善和整治农村人居综合环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今后,基于以往年度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上,还应更加健全机制,切实严格监督生活垃圾处理以及污水治理等项目整治,扩大连片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高工程水平,完善环境总体项目库储备,积极申请节能减排资金,促进创建生态示范区域,统筹安排布置环境建设任务,确定工作目标、具体实施计划以及主要举措。同时,要将生态乡镇与村落规划建设充分衔接当地的产业规划,发挥环保推动经济优化的功能,分类指导生态示范建设。

参考文献:

[1]裴虹荐.加强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着力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J].吉林农业月刊,2014(4).

[2]郭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美丽乡村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118-119.

[3]陈华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J].中州建设,2014(2):1-1.

论文作者:程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论文_程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