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形势分析_中俄论文

中俄能源合作态势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态势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1-0016-07

能源合作既是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与投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实与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领域。

一、中俄能源合作态势

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虽然潜力很大,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并没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在2009年前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1.中俄石油贸易。中俄能源合作所取得的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石油贸易方面。从下表可以看到,自1992年以来,中俄石油贸易得到逐步发展。在叶利钦执政时期(1992-1999年),两国石油贸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石油贸易水平较低,1999年才达到57.2万吨;二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主要是成品油,1999年为206.9万吨,八年间年均进口量为151.8万吨,而同期原油年均进口量仅为20.3万吨;三是两国石油贸易虽然水平较低,但是呈逐年增长态势(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外)。而在普京执政的第一任期,中俄石油贸易量虽比叶利钦时期有较大增长,2003年达到525.4万吨,但一直没有超过一千万吨。在普京执政的第二任期,中俄石油贸易量突破一千万吨,2004年为1 077.4万吨,2006年达到1596.5万吨,2008年为1163.8万吨。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为1.79亿吨;石油进口来源国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与俄罗斯(2009年5月,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排名第一位的是伊朗),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已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6.5%。截至目前,中俄石油贸易主要是现货贸易,这是中俄双方通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实现的。

中俄在石油领域的合作,除了原油贸易形式外,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2006年6月,中石化在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8.86%的股份竞标中以35亿美元的高价中标,成为第一家进入俄罗斯境内石油开采领域的中国公司。中石化还参与了俄罗斯远东萨哈林油气开发项目的合作,承担了钻探工作。目前,中俄双方不仅在上游开展合作,而且正在就下游合作展开工作。

2.中俄天然气合作。早在1999年,中俄就签署了“关于铺设俄罗斯—中国(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气管道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报告合作研究的总协议”。2000年,俄方又同相关国家签署了关于从科维克金凝析气田向中国、韩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供应天然气的协议。2003年,科维克金凝析气田项目合作者确认了科维克金项目的可行性国际技术经济论证报告。根据该报告,俄罗斯计划每年向中国东北地区供气120亿立方米,向中国北部地区供气80亿立方米。同时,各方还计划从2008年开始供气,以便在不晚于2017年时,每年向中国和韩国供气300亿立方米。其后,俄罗斯又拟从远东雅库特、萨哈林向中国供气。2006年3月,中俄又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该文件规定,俄罗斯将从2011年开始通过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两条线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据俄罗斯有关方面透露,最先输往中国的天然气来自亚马尔,其天然气将通过新建的“阿尔泰”管道由西西伯利亚输至中俄西段边界进入中国新疆,最终与中国的西气东输主管道连接。考虑到中国对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表示,两国还可以在俄罗斯境内大陆架合作生产液化天然气。遗憾的是,不论是西线还是东线输气管道,至今仍停留在框架协议的纸面上。在俄罗斯看来,中俄天然气合作停滞不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价格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俄罗斯能源研究所所长米洛夫认为,俄方对中方出口天然气卡在了价格问题上,俄罗斯科雅克塔气田向中国出口天然气项目实际上已冻结。二是中国方面对天然气的需求不像对石油那样紧迫。2009年10月,普京总理访华时双方又签订了有关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

3.中俄电力合作。俄罗斯已把向中国输出电力视为双方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已进行可行性研究。2005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就输电方式、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要议题达成一致。其后,普京访华,双方又签署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协议》。今后,中俄在电力方面的合作拟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扩大边境输电规模,到2008年由俄罗斯远东向中国黑龙江省电网输电,年输电量为36亿~43亿千瓦时;第二阶段,到2010年由俄罗斯远东向中国辽宁省电网输电,年输电量为165亿~180亿千瓦时;第三阶段,到2015年由俄罗斯远东向中国东北、华北电网输电,年输电量为300亿千瓦时。电力方面的合作也因价格等问题未取得大的进展。

4.中俄核能合作。江苏田湾核电站第一工程为中俄在核能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按中国发展核电站的计划,今后15年至少要修建30座核反应堆,俄罗斯准备积极参与,中方对俄方参与电站项目的投标也一直持积极态度。但与俄罗斯核电站合作方面,中国也有一些顾虑,其中最担心的是俄方不能按时交货。田湾核电站因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公司未能按期提供设备而拖延两年完工,对中方已造成巨大损失,现中方要求索赔2.6亿美元,但如何解决尚未确定方案。2009年10月,普京总理访华时,双方专门就田湾核电站有关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5.中俄煤炭合作。中国既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和出口大国。但近几年,却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态势,究其原因是电力不足造成的。而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的俄罗斯,对向中国出口煤炭兴趣较浓。据俄罗斯能源部2009年9月向媒体透露的消息,中俄双方煤矿企业已经磋商,拟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煤炭资源并建设基础设施。中方还希望参与开发库页岛尚未探明的资源,俄罗斯能源部煤炭部门主管说:“双方有意保障长期对中国的煤炭供应。”尽管中俄双方对煤炭领域的合作都感兴趣,但在合作进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障碍,最为突出的是交通运输问题。据有关资料估计,今后一个时期,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煤炭的潜力可达到3 000万吨。除了向中国出口煤炭外,俄罗斯在参与中国境内煤田开发与发展煤炭化工业方面也会有所作为。

二、输油管道问题

输油管道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因为它不断出现变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俄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1.原油管道合作项目的背景与谈判进程。原油管道合作项目是由俄罗斯于1994年11月率先提出的,当时俄罗斯提出及确定的中俄原油管道走向是: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经中国满洲里入境,终点是中国大庆市(简称“安大线”)。当时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之后,便开始了原油管道合作项目的前期工作。1996年4月,在俄罗斯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政府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从而正式确认了中俄铺设跨国原油管道项目。此后,在1997年开始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和1999年开始的中俄能源合作分委会的历次会议纪要中,均对此项目予以了确认。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尤克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协议》。2001年7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继续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有关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是该协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2001年7月17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判曾就原油管道走向、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随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协议》,协议再次明确该管道“安大线”的走向,并规定:自2005年开始,每年输油量为2000万吨,到2010年达到每年3 000万吨,连续稳定供油25年,共供油7亿吨,价值1500亿美元。2001年,在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时,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双方计划2003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并开工建设,2005年建成投产。2002年,在江泽民同志与来访的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宣布:“考虑到能源合作对双方的重大意义,两国元首认为,保证已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并协调落实有前景的能源项目,对确保油气的长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同时,时任总理的朱镕基会见普京时,宣布中国政府于2002年12月初已完成了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可研批复工作。这已明确告诉俄方,有关原油管道合作项目,中方已按协议完成了全部工作,只等俄罗斯政府审批。2003年,胡锦涛主席访俄,中俄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同年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至此,很多人乐观地认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大局已定”。但俄罗斯高层领导人在双方签署上述总协议后不久,在管道走向问题上却发生变卦。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建设这条管道有两个方案:安加尔斯克—中国的大庆;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简称“安纳线”)。他认为,建设到纳霍德卡的管道“看起来更好些”,因为可以使俄罗斯石油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向亚太地区所有国家出售石油,同时修一条到大庆的支线。接着,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致信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原定于8月27-29日召开的中俄政府间能源合作分委员会会议必须推迟(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推迟的理由是,“以便更详细地研究在会上讨论的问题”。这样,中俄共同铺设原油管道的项目实际上搁置了起来。

2003年9月,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对人们特别关心的原油管道项目口头表示:“俄罗斯政府将履行协议,信守承诺”,但并未签约。2003年之后,虽然输油管道走向发生了变化,但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未结束。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俄,与俄方就气油合作达成以下四项共识:一是俄方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二是俄方表示,将通过充分论证确定远东石油管道走向,不管采取何种规划方案,都将考虑将石油管道通往中国。三是双方一致同意增加陆路石油贸易,使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在2005年达到1 000万吨,并争取在2006年达到1 500万吨。四是双方决定尽快制定天然气合作开发计划。2004年10月,普京访华,重申了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达成的四项共识,并表示,俄罗斯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

2004年5月,俄罗斯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明确宣布:人们普遍关注的远东石油管道项目即泰纳线第一期工程,将于2008年完工交付使用,预计一期管道项目将年输送3 000万吨西西伯利亚与东西伯利亚各有关油田的石油。2005年7月,普京在八国首脑峰会后宣布,俄罗斯将优先让中国成为远东石油管道的接受者。2006年3月,俄罗斯通过了对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项目的国家生态鉴定。随后,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会谈纪要》。根据该文件要求,在俄罗斯政府正式批准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后,中俄双方应启动输向中国原油管道支线和投资论证工作,以保证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与到中国的支线,以及中国境内的原油管道同期完工。2006年3月,普京访问中国,中俄双方就能源领域合作签署了22个文件,这些文件涉及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及电力等方面的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还指出:“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高水平发展,对进一步深化双边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要指出的是,普京在这次访华期间,还就首先修建泰纳线中国支线签署了会谈纪要。

2007年,中俄双方主管部门举办了中俄能源合作论坛,启动了《中俄能源合作长期规划》协商工作。中石油集团与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两国专家还就远东输油管道中国支线开发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共同研讨。同年7月,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宣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支线前期研究工作已于2008年6月底结束,俄罗斯政府也应于同年8月底完成审批,但政府层面却一直未签协议。

2.输油管道不断变故的原因。十多年来,中俄两国政府和公司为原油管道项目做了大量工作,却不断出现反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国际因素。从外交政策角度来看,俄罗斯一直把石油视为其“能源外交”的资本。欧盟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中东欧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数量亦很大,俄罗斯与欧盟国家的能源合作一直处于重要位置。“9·11”事件后,俄美能源合作日趋加强,美国扩大了对俄罗斯能源开发的投资,俄罗斯也增加了对美国的能源出口。2003年5月,普京与布什高峰会议签署了《俄美能源对话声明》,两国能源合作进一步深化,并成为俄美政治关系升温的纽带。特别应注意的是,俄罗斯对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兴趣也日益增加,除中国外,日本越来越受到俄罗斯的重视,日本也积极进行活动劝说俄先铺设“安纳线”。时任首相的小泉在2003年上半年曾两次与普京会晤,专门讨论能源合作问题。日本迫不及待地让俄罗斯放弃“安大线”而采纳“安纳线”,其目的有四:一是拿下“安纳线”,可保障日本石油供应安全,降低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二是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众所周知,中俄“安大线”建成后,对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要有重要意义,并有利于中国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三是影响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削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四是企图通过日俄能源领域的合作,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这里要指出的是,美国实际上也支持日本,反对“安大线”的铺设。探究其原因:一是想更多地从俄罗斯远东获取能源。二是不愿看到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三是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四是怕中国减少从中东的石油进口。西方报刊评论说:“中国从中东,特别是从波斯湾沿岸国家大量进口石油,但海湾国家许多油田事实上被美国的石油公司控制。”因此,“美国担心中俄间建成石油管道后,中国从海湾进口石油会急剧减少”。

其二,国内因素。尽管中俄输油管道的铺设受到诸多国际因素的影响,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国内因素。一是俄罗斯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存有疑虑。据2005年的一份调查材料透露,俄罗斯近半数公民有排外情绪。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俄罗斯对中国的信任,也使俄罗斯一些人为“安大线”担忧,甚至有人担心俄罗斯石油有被中国控制的可能。这也是俄罗斯政府在中俄原油管道项目上举棋不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俄罗斯各利益集团关系复杂。俄罗斯各利益集团之间常常表现为从各自利益出发、多头决策、相互牵制的复杂局面,并在对华政策方面不断对俄政府施加影响,从而也增加了政府决策的变数。三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石油问题上向俄罗斯联邦政府施压。如2003年5月13日俄罗斯总统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召开联邦区州长联席会议,并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名信”,要求铺设“安纳线”。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之所以竭力支持“安纳线”,除政治因素外,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四是选举因素。在普京决定放弃“安大线”时,正值2003年12月杜马选举,2004年3月总统大选,普京面对各种政治势力,必须考虑采取有利于自己竞选的政策。基于这一因素,2003年7月21日,俄罗斯新闻媒体透露,中俄原油管道走向的最后敲定要等2004年3月俄总统大选之后。五是价格问题。俄罗斯一再要求提价,并强调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能源合作与交易,中方不能指望俄方在价格问题上给予特殊优惠。而俄方强调的理由是,它输向中国的油气成本要比输向欧洲的高。

三、2009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众所周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截至2008年底,中俄输油管道一直停留在书面或口头承诺这一层面上,并没有实际行动。但到了2009初却出现了重大转机。

2009年2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石油贸易、管道修建等多份商业协议。4月13日,普京在俄罗斯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上批准了中俄在2月份签署的上述协议,普京认为,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的协议,将为东西伯利亚石油销往东方创造“稳定和可靠的市场”。4月21日,中俄双方副总理在北京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协议签署后,双方管道建设、原油贸易、贷款等一揽子合作协议随即生效。4月27日,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在阿穆尔州的斯科沃罗季诺市郊区举行了管道建设开工仪式。应该说,这次石油领域合作协议签署并生效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突破,并对中俄能源领域全面、长期与稳定合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10月,普京总理访华,在中俄能源问题合作方面又有新的进展,尤其是在石油与天然气领域中俄又签署了一些协议。

从2月17日签署协议到4月27日管道建设开工,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拖了十余年的中俄输油管道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西方在评论此事时说,中俄石油大单吸引世界眼球。应该说,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突破。而这一突破性的进展缘何在2009年初出现?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俄罗斯出现了经济困难,特别是其实体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作为俄罗斯重要产业的能源部门,尤其是在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态势下,俄罗斯的油气公司资金极度紧张,而资金紧张又导致油气公司不得不减少对石油工业的投资,并可能导致俄罗斯能源部门的减产。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7月,其煤炭产量下降9.5%,天然气产量下降11.9%,只有石油产量增长1.1%。基于上述背景,俄罗斯石油公司必须寻觅新的融资渠道。中国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无疑可以解决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的燃眉之急。

2.与中国签署贷款换石油协议可以使俄罗斯在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不仅油气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对油气的需求量也在减少。这迫使俄罗斯不得不考虑扩大出口渠道。另外,欧盟国家一直在探讨如何避免俄罗斯油气供应出现变数而寻觅新的油气源。2009年7月13日,欧盟四国与土耳其签署了修建纳布科天然气输送管道协议,以加快这一管线建设,并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近年来,中国在能源进口多元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9年的进展情况足以证明这一点。4月7日,委内瑞拉总统访华,此次访华有三大目标:即到2013年向中国供应100万桶石油,在中国建立一家委内瑞拉炼油厂和两国共同建立一家石油海运公司(9月16日,委内瑞拉宣布,已与中国签署价值160亿美元投资协议,以开发奥里诺科海石油)。4月15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札尔巴耶夫访华时,与中国签署了中国拟向哈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为换取开发哈西部油田与东部铀矿的协议。5月,中国与巴西达成协议,巴西同意按市价向中国供应10~16万桶石油,而中国向巴西国有能源公司巴西石油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后者开发在巴西南海岸新发现的深藏海底的石油储备。6月,中缅签署原油管道项目谅解备忘录。这一管道建成后,海外的油气将有四条管道进入中国,一是东北线: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止于大庆末站。运输能力为年输油1 500万吨。二是西北线: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新疆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运输能力为年输气300亿立方米。三是西南陆上线:从缅甸西部港口实兑开始,途经曼德拉,从中缅边界城市瑞丽进入中国。运输能力为年输原油2 000万吨与年输气120亿立方米。四是西南海上线;从中东和非洲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我国。另有其他多项中外油气合作项目硕果频传:6月下旬,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有关天然气的合作协议,中国同意融资40亿美元,以开发储量在6万亿立方米的南约洛坦天然气田。同月,中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BP)组成联合体赢得了伊拉克鲁迈拉最大油田的合同。10月8日,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及中石油在巴格达签署初步协议,将共同开发鲁迈拉油田,预估投资规模将超过150亿美元。7月,中海油与中石油决定以13亿美元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在安哥拉第32号深海区块油田20%的权益。10月9日,中国与几内亚签订了中国计划投资70亿~90亿美元进行矿产与石油开采的协议草案。

以上这些因素,不得不使俄罗斯下决心使其能源出口更多地面向东方,以加快与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合作的步伐。如果从深层次考虑,亚太地区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俄罗斯吸收这一地区国家的资金来开发东部地区的能源资源,对其东部地区及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俄罗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俄罗斯学者评论说:如果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对亚洲的出口量占到总出口量的20%~30%,那么就可摆脱对单一进口商的依赖,在与欧洲就新的天然气项目进行谈判时,立场可以更加强硬”。最近,俄副总理谢钦谈到扩大对华能源合作重要性问题时说,2014-2015年,将每年向中国供应7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相当于对西欧的出口量,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对于实现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中国获得较为稳定的石油供应。如果顺利实现该项协议,对于扩大其他能源合作也可能起到推进作用。中俄能源领域合作的加强与扩大,对于巩固与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亦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这次签署的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体现了共赢与互利的原则。中国期待以这次协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与扩展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对此,中国一直持积极的态度,2009年9月,胡锦涛在纽约会见梅德韦杰夫时指出:“中俄双方签署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又一重大突破。中方高度重视同俄方开展能源领域合作,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双方能源领域合作取得成果。”梅德韦杰夫表示:“双方能源合作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俄方愿意继续同中方在电力、核能等领域发展相关合作。”

四、需要冷静思考的几个问题

1.客观对待中俄能源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从俄方在输油管道合作项目方面出现的反复与整个能源合作的曲折进程,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与正确对待。

其一,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是在某些问题达成谅解与共识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因此,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受国内外各种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输油管道的变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俄方的国家利益起决定性作用,俄罗斯决定做或者不做“安大线”项目也是出于本国利益。2009年,俄罗斯与中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同样出于本国利益的要求,普京对此并不讳言,他说:油管走向首先要考虑西伯利亚与远东以及俄罗斯国内的利益。

其二,俄罗斯强调对外政策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世界各国在推行外交政策中奉行的一般准则,无可非议。问题是如果只顾自身利益,不惜丧失信誉,完全实行利己主义的政策,必然会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俄罗斯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并指出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国已经有大量理由不再信任俄罗斯政府”。

其三,2008年7月21日,中俄外长签署了两国国界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这标志着两国边界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两国间不再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充实与发展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大,中俄经贸关系将会有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将增多,我们在思想上要做好准备,特别要考虑到,俄罗斯是个变数较多的国家,出现问题应冷静地、理智地和大度从容地去对待。

其四,加快推进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包括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口方式多元化、进口品种多元化与努力优化石油贸易结构)。同时,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地区来讲,除了俄罗斯与中亚地区外,还要进一步开拓中东、北非地区以及南美地区等。

2.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基于中俄能源合作的不顺利,一些人对中俄合作前景一直存有疑虑。但如果从两国长远战略利益与互利互惠的原则出发,今后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在双边经贸合作中的地位也将日益提升。

其一,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能源出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需求旺盛。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

其二,随着能源出口国积极实行多元化政策,使得能源产品的全球化趋势也得到发展。能源生产国在全球寻找销售市场,能源消费大国也在不断使石油进口多元化。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邻国,加上中国能源市场大,因此也是最稳定的市场。另外,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东移对中俄能源合作也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因为长期以来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地区是欧洲,近几年来,俄罗斯日益认识到,能源出口的单一化战略对其是不利的。因此,俄罗斯正在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而转向中国等亚洲国家是俄罗斯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应该看到,俄罗斯能源出口东移,即面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对其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亚洲地区正处于有史以来较为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并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面向亚洲国家开展合作,对俄罗斯在区域合作方面形成平等、多元、开放、互利合作新局面必将起到推进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方面,俄能源出口战略东移,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出于长远的战略利益考虑。因为俄需要密切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关系,以便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东移,对推动中俄能源合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显露,中俄能源合作的机遇在增加,合作潜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其三,中俄能源合作不只限于石油,还包括天然气、电力与核能等。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会见俄罗斯副总理谢钦时说,中俄能源合作谈判机制升级,升为副总理级,这“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他还“希望双方在石油贸易、油气管道建设、勘探开发、炼化等大项目方面取得更多进展,继续推进核能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全面、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上述举措表明,两国领导人仍在积极推动能源合作,以使这一领域的合作有新的突破。

3.增强政治互信对促进中俄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在俄罗斯一直存在一种反对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势力。出现这种情况,与俄罗斯存在“中国威胁论”不无关系。应该说,随着中俄相互了解的增多,相互信任度也在逐步提高,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的噪音已不断下降。但还是不断出现,如2008年,俄国防部出台了《俄联邦2030年前武装力量建设构想》文件,俄罗斯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巴拉巴诺夫在评论该文件时称中国是“潜在的头号对手”,“与北约和美国相比,中国有太多理由威胁俄罗斯领土”。2009年10月,普京访华与中国签署了有关双边能源合作的协议,这又引起了俄罗斯国内的种种议论,认为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原料附庸,中国侵占俄罗斯远东地区,等等。产生这种情况有十分复杂的原因,在俄罗斯出现亦不是孤立的现象,是世界一些地区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反复宣扬与俄罗斯相关因素结合的结果。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后,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对别国特别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形成威胁,解决这种疑虑十分重要。中俄双方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进而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开展。

收稿日期:2009-11-10

标签:;  ;  ;  ;  ;  ;  ;  ;  ;  ;  ;  ;  ;  ;  

中俄能源合作形势分析_中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