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_宏观经济论文

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_宏观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流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任何国家和任何体制下,虽然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功能不同和多种搭配的宏观经济政策,但由于受其基本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结构的影响,客观上存在一种主流的或占主导倾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这种主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国经济政策本质特征的体现。

一、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决定依据

1、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含义

所谓主流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占主导倾向的与社会经济运行的自然冲动或经济主体主要的行为倾向相逆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主流宏观经济政策这一概念的指出,不否认实践中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目标和特定的经济运行状态,采取非主流的宏观经济政策。换一个角度说,如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的是一种多样化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而是扩张需求,时而又是抑制需求,那么,也不能认为这个社会就不存在一种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例如,在发达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操作和风向选择,有时虽然也表现为通过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操作和风向选择,有时虽然也表现为通过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为抑制通货膨胀,但其主流或主导倾向,一般认为,仍表现为反周期、反危机的扩张性特征。所以,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

在我国,研究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人才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揭示一定发展阶段我国现实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并试图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际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

2、 需求形成机制和供给增长机制的功能不对称: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决定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总需求水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总供给水平,调节的目的在于维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按照前面的定义,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任务主要是逆向调节经济社会居主导倾向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运行经常出现的状态。所以,决定一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性质的影响因素或许很多,但根据本性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该国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供求形成机制的功能特征。这里说的供求形成机制的功能特征,指的是需求形成机制和供给增长机制的内在功能及其互动效应。

我们知道,凯恩斯从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出发,在其“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大法则的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基本结论。“有效需求”不足,是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供求形成机制的功能及其互动效应的一般性概括。所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选择以扩张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其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西方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决定性依据。

我国供求形成机制的内在功能及其互动效应具有什么特征呢?对此,我曾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作过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得出过“我国的需求形成机制与供给增长机制之间存在功能上的内在不对称”这一基本结论。从总体上看,我至今对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仍深信不疑。

具体来说,所谓“需求形成机制与供给增长机制之间存在功能上的内在不对称”这一结论,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现阶段,我国需求形成机制有一种内在的本能的扩张冲动,其扩张功能强劲有力且经久不衰;相比之下,供给增长机制则缺乏这种本能的扩张冲动,其功能特征是,供给收缩有余,增长则迟缓、疲乏、无力。

第二层含义是:需求形成机制与供给增长机制的互动效应,既不表现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需求跟不上供给的那种有效需求不足,更不表现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描绘的经济均衡社会所具有的那种供求等量互动,而是经常地表现为供给跟不上需求、需求过度增长的不对称状态。

我国现阶段需求形成机制与供给增长机制之间存在的这种功能上的不对称性,既是现行经济运行机制和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又是这两者复合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状态虽然难以说是人们企盼的理想目标,但却是我们的现实起点,是一种不以人们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我们选择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决定依据。

3、利益结构、信号传递和经济发展阶段: 供求形成机制功能及其互动效应的深层分析

在我国,供求形成机制的功能及其互动效应,之所以具有上述特征,其根本原因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系统中的利益结构表现的是一种相交关系,而非相切关系。这种相交的利益结构直到今天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难以有根本性的变化。它使需求增长处于没有关联约束的状态。

经济系统中存在的这种相交的利益结构,与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关系是密切相联的,是我国经济关系的重要体现。就我国经济形式上是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则是被企业或利益集团不严格地占有。之所以说这种实际上的占有是一种不严格的占有,是因为这种占有没有形成彻底的和完全统一的权、责、利的关系,因而没有形成或赋予实际上的法人所有权。

从对实际经济运行的影响看,生产资料名义上的社会公共所有、形式上国家所有,使得国家经济内部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的权、责、利之间关系既难以统一,也难以界定。它是众多经济主体利益不透明和利益边界不确定的基本原因。而实际上的生产资料的企业或集团占有,则使每个经济主体都有自己各自的利益,尽管这种利益的上下界限并不严格。很显然,这种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利益结构,既不表现为完全一致的重叠关系,也不表现为完全独立的相切关系,而是表现为每个主体的利益都有某种独立性,又有某些交叉性,因而,呈现出相交关系。

这种处在相交状态的利益结构,是现实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中利益关系的重要特征。它为各经济主体的需求经常处在不受约束的扩张状态创造了基本的经济条件,是需求经常处在旺盛状态的基本动力来源。

二是,经济体系内市场信号之间缺乏一种内在的自动传递装置或机制,从而大大降低了市场信号的经济效率。

经济体系内在市场信号之间能否自动传递,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微观基础对信号的反映是否灵敏,能否及时发出信号和接受信号;第二是否存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这两个条件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经济体系内微观基础对市场信号的反映灵敏,能够根据市场信号的变动随时调整自身的行为,而同时,又存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那么,就意味着诸多市场信号之间处在一种能够自动传递的状态,市场信号的效率就会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反之,就会损害市场信号的经济效率。

从现实看,在我国现阶段,微观基础对市场信号的反映还不很灵敏,难以根据市场信号的变动迅速调整自身的行为,健全的市场体系也没有充分地建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述情况虽然会逐步改善,但由于市场的充分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立,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经济商品化和货币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所以,现在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经济体系内市场信号之间仍难以系统地形成一种相互传递的机制,市场信号的经济效率难以处在最优状态。

如果说相交状态的利益结构,使我国现阶段需求形成机制与供给增长机制缺乏一种有效的关联约束,从而使需求的超前增长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市场信号之间自动传递机制不完善,则使需求变动信号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向供给领域传递,从而,大大降低了需求变动的供给效率。

三是,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生产力系统的结构水准和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一现实,一方面,制约着我国现有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又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资金短缺,总需求经常超越总供给的约束而增长成为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特征。

如果说相交的利益结构和不完善的市场信号传递机制,是从微观机制和深层结构决定我国供求形成机制的功能及其互动效应的话,那么,生产力系统客观存在的这种低结构水准和工业化过程,则是从宏观政策角度直接影响供求形成机制的互动效应。

二、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性质及其选择

1、 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应是一种以收缩性为基本特征和主导倾向的宏观经济政策

依据经济政策的逆向调节原理,针对上述供求形成机制的功能特征及其互动效应,我认为,以收缩性为基本特征和主导倾向的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这种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从总体上看,它偏重于对总需求水平的收缩,而且更重要的是,注意对需求形成机制那种本能的扩张冲动功能的宏观抑制。其目的在于,防止经济过热,熨平由总需求水平过度而引发的周期性波动。

二是从结构上看,这种宏观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紧中有松,而不是一刀切。对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新型主导产业,实行的是宏观偏紧下的松动政策,以扶植这些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这种宏观偏紧下的结构松动政策,对我们这个处在发展中的和产业结构急待调整的国家,尤为显得重要。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表现为,在不损害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防范和控制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对总需求水平的控制,是这种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

对此,人们通常会有两种疑虑:第一,这种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会不会人为地抑制经济增长?其二,这种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需求管理政策,是一种通过抑制总需求扩张来维持市场平衡的政策。能不能将其重心移到供给上,通过刺激总供给的增长来保持市场供求的平衡?

我们先解释第一各疑虑。如前所述,以收缩性为基本特征和主导倾向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其功能在于防范和控制总需求经常性的过度扩张。这里说的过度扩张,指的是总需求的增长明显超过现有资源的承负程度。当总需求水平处在过度扩张状态时,由于通货膨胀的作用,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很高。这里,资源全面紧张,正常的运行秩序被打乱。这种由过度总需求拉起的高速度,不仅水份很大,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基础而不可能持续下去。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对这种资源基础脆弱的高经济增长速度予以防范和控制。所以,我认为,上述特征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对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质量。

我们再看看第二种意见。这种意见的核心是,认为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应侧重于刺激总供给增长,而不是控制总需求。这种意见,抽象地说,是没有什么疑问之处。问题是,从实际操作角度看,总供给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其操作性很差,外界对它的影响是间接的、缓慢的和有限的。与供给总量不同,总需求是典型的外生变量,外界对它的影响是直接的、迅速的和强有力的,可调性很强。

基于上述分析,所以我十分强调,以收缩性为基本特征和主导倾向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一种需求管理政策,是一种用于防范和控制总需求过度扩张的政策。

2、两种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般认为,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和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张,是西方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政策体系赖以形成的基石。

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反危机、反周期”,是一种以扩张或刺激需求为鲜明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其要点主要有三:一是国家干预是其前提:二是财政政策是重心:三是举债支出(财政赤字)是其手段。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奉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在内容上包括了货币政策并重视其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甚至有时也把收入政策纳入其中,但其基本原理仍与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完全一致;在实际风向选择上,虽然也常用于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但其主流仍表现为反危机、反周期的扩张性特征。所以,一般认为,以扩张为主导倾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表现为扩张性的特征,与其所调节的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供求形成机制及其互动效应有着本质的联系。与本世纪30年代以前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有一点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其机体内部的需求形成机制仍然受到严格的约束。从一般趋势和本质功能看,与处在亢奋状态的供给增长相比较,需求的自然增长功能仍显迟缓和不足。供求形成机制之间的互动效应,本质上表现为供给超前、需求滞后的不对称增长状态,这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中经常出现的供求增长状态有着根本的不一致。所以,为了保持经济的协调运行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大体平衡,这样的经济机体客观上需要外部世界不断注入新的需求,以弥补需求自然增长功能的不足。

西方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试图通过单一刺激总需求来保持市场供求总量的平衡,结构问题基本上不加考虑,因而,这种宏观经济政策,中具有单一总量的含义,这与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所具有总量含义和结构导向的比重特征明显不同。

概而言之,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与西方国家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一个共同点,两个区别点。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需求管理政策,都是主要通过调节总需求水平来保持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两个方面的区别表现在:一是基本特征上或者说功能上不同。如前所述,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以收缩性为其基本特征性,政策功能是不断刺激总需求,防止总需求水平的过度萎缩。二是作用范围上存在着差别。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总量和结构的比重作用;而西方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一般只发挥单一总量作用。

三、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政策搭配

我们知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都是通过各自的传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发行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贴现率或利率、准备金制度和信贷规模控制等来调节总需求,而收入政策是通过“指导线”或工资总水平的控制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但是,它们对总需求的作用点和调节力度具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客观地决定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在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地位。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水平的作用,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扩张功能强劲而有效,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扩张总需求:相比之下,其需求收缩功能较弱。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由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部分占较大的比重,而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又是总需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财政政策的需求扩张功能强劲、迅速而有效;另一方面,又因为这部分由国家预算支出支撑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多数都是国民经济的重点骨干工程,而一些非投资性支出包括行政、国防经费开支,又有较大的刚性,所以,财政政策的需求收缩功能显得软弱、缓慢。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水平的作用其特征主要是:扩张功能略显迟缓,但作用范围很大;收缩功能迅速、有力。货币政策既能对投资需求发生作用,又能影响消费需求;既能直接决定由流动资金贷款形成的中间需求,又有通过其政策工具间接而有效地影响部分最终需求。不过,因为货币政策对需求的扩张,需要某些传导性的中间环节,所以,比较之下,其需求扩张功以略显迟缓。同时,由于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较宽,且作用对象富有较大的调节弹性,所以,其收缩功能强劲而有力。

收入政策的主要调节对象是城市中职工的货币工资收入(含资金和各津贴收入)及其增长幅度,农民的货币收入一般不受其调节。所以,收入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仅限于由城市职工货币工资收入而形成的那一部分消费需求,作用范围不很大。由于利益刚性的制约,收入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扩张容易收缩难。

如前所述,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收缩性为基本特征和主导倾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这种宏观经济政策客观上要求具备强有力的需求收缩功能。这种客观要求和三大政策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作用顺序和基本搭配格局:货币政策为先,财政政策次之,收入政策最后。其中,货币政策居主导的核心的地位,财政政策起经常性的主要的宏观配合作用,收入政策的作用则主要是一种选择性的。

把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政策作用顺序的搭配格局作上述概括,是就一般作用原理而言的,这就象凯恩斯学派所强调的,财政政策应在其主流宏观经济政策中起主导作用也是就其一般作用原理一样。这种概括本身并不排除,在实际操作中,在一定情况下,政策作用顺序的换位和搭配格局的调整。

标签:;  ;  ;  ;  ;  ;  ;  ;  ;  ;  ;  

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