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重大创新--兼论“十八大报告”的新亮点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重大创新--兼论“十八大报告”的新亮点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重大创新——论十八大报告的新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新亮点论文,思想论文,报告论文,论十八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3)01-0005-0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势必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会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一、新定位:科学发展观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从指导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提升为指导党和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与作用的新定位,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90多年发展历程形成的基本经验。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基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国情判断,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时代需要,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把科学发展观阐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第一次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阐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中的作用已经有了清晰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在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不容置疑的科学真理,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标明党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已经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有了重大转变。应该说,从指导方针到战略思想,再到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国人民和全党的共同意愿。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保持核心领导地位,不断取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历程中,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与三次与时俱进。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新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二次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三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构成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构成,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表明党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既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寻找既有的蓝本,也不能从历史中发现现成的经验,更不能从现实中寻求可以遵循的路径,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推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是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发展。十八大不仅继续高举这一旗帜,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十八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条道路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路就会偏离方向,走入邪路歪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途径,只有全面加强五大建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目标,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与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确解决了中国要往哪里走、怎么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现,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也包括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是历经多年探索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而成的一整套的制度体系,符合我国的国情,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行的重要支撑和制度依托。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有机构成,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提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报告还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新的阐述和理论概括,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主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新的理论高度。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三、新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虽然只有这一字之改,但却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的第二步阶段性目标,既是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必经过程,更是中国人民的世纪梦想。历经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在世纪之交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但是,这个时候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还只是部分地区、部分群体达到了小康。因此,在十六大的时候,党中央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党中央切合时宜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是对上世纪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目标的落实,更是对人民群众殷切期盼的回应。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新目标,给予了小康社会更加具体的新内容。一是实现两个翻番:“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让老百姓不仅过得更加富足而且过得更加有尊严。三是对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提出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中国人对自己优秀的中华文化将更有自觉和自信。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中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具体目标,让人民群众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五是提出建设两型社会,对“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森林覆盖”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既要生活富裕、也要青山绿水的美好愿望。这些新要求、新目标,表明党对小康社会的蓝图更加清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更加自信,展现了我们党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坚定决心。

四、新构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提出新的构想,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两手一起抓,既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政治体制尤其是领导体制改革,形成了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在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发展中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凸现出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为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着力调结构、转方式,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同时也仍然还存在一些很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地方,尤其是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在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纳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也就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战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的理论标本,更是全面保障中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的政治宣言。

“五位一体”总布局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只有坚持五个建设一起抓,推动“五个轮子”一起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五位一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促进。其一,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基础。只有抓好经济建设,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丰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根本。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没有民主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不可能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其三,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灵魂。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培养出有科学文化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社会公民,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四,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关键。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涉及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涉及社会运行的安定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政治稳定、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纽带,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五,生态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确立“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大建设一起抓,必将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党的十八大在部署文化强国时,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这是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这样的完整概括和全面阐述,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却能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民族的文化血脉始终没有断,人民的精神家园始终没有迷失。有了文化血脉的延续,民族的群体凝聚就永远不会丧失,群体中的人就永远不会成为在精神迷宫游荡的无根游子。而文化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分野也在于价值观的分野。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东方,就必须筑牢自己的精神家园,培育自身的文化之根,价值之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我们党一直没有停步,从精神文明建设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一直是当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探索的过程中,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从逻辑上看,十八大报告概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国家维度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维度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维度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维度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表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和价值目标。社会维度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确立了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个人维度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人人都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个人维度的八字核心价值观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概括,体现了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这必将极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六、新部署:党的建设理论走向更加成熟和定型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关乎党的存亡,关涉国家命运,关系民族未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八大的重大议题。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和巩固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建设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一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党的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中。尽管党的纯洁性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但是,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保持纯洁性的要求提到党的建设主线这个突出地位上。由此,党的建设主线由十七大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完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对每一个党员从思想理论、党性原则、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更高标准,从而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保证。二是在政党建设目标上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出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并将其与学习型政党并列起来,使党的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科学、更加完善,这是十八大在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创新。“三型”目标的提出对于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强“四个自我能力”是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只有真正达到这“四个自我能力”的要求,党才能永远保持纯洁的政治本色。“四个自我能力”的提出,反映了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自身建设的客观评估和规律认识。四是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五大建设的调序,把制度建设放在五大建设的最后部分,逻辑上更顺畅,也反映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表明党对自身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五是首次把“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把党管人才和人才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蓬勃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重大创新--兼论“十八大报告”的新亮点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