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的错?_升学考试论文

这是谁的错?_升学考试论文

这是谁的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这是论文,谁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这七名由于结伙盗窃摩托车而被派出所送来育新学校的工读生,校领导和老师以及他们的家长深感愕然和痛心。

这七个孩子,来自某中学初三年级,其中有几人还曾是班上的学习尖子。然而,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近日,笔者专门采访了他们,现将所了解和感受到的告诉大家,希望能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

谈起他们的第一次犯罪,似乎都很偶然。出于好奇,追求“刺激”,羡慕摩托车的潇洒。R同学的家庭和许多工薪家庭一样, 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过问自己的孩子。在家里,R没有受到任何的束缚, 如其所言:我爸对我没架子,就像哥儿们一样。看到一些同龄人骑着摩托车,R的心里痒痒的,常想像着那种过车瘾的快感。 于是去年暑假的一个夜晚,趁父母入睡后,他悄悄地爬起来,和另一个同学出去偷了一辆摩托车,过完车瘾便将车卖掉。他说,刚开始偷车的时候,纯粹是觉得好奇,够“刺激”,以后,便觉得有钱用很“舒畅”。于是,啤酒屋,歌舞厅,桌球室,外出兜风,游戏机室,常留下R的足迹。R还为自己买了衣服、裤子、鞋子和手表。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物质的追求,他们无所顾忌,连续作案难以收手。R同学说:“我们专门找那些没牌的车, 反正车主也不会报案。”以此心安理得地偷。更为令人痛心的是,X 同学在替他们销赃时,还认为在帮助同学,够哥们义气。R同学则认为, 刚开始想反正只偷一辆不会有什么事的,没曾想这犯罪与守法的界线并非以数量来论定。另外两名参与偷窃的同学在小学时曾有过私自拿家里钱的行为,坏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根源。家长没有足够认识,让他们放任自流,结果从家里偷到社会,以致犯罪。

应该说,家长在教育管理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失误,也有疏漏,如前面所说的R同学家。造就和谐的家庭气氛, 固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这得把握尺度,一定的教育和限制还是很有必要的。如父子以哥儿们般地相处,很有可能使孩子在接触社会、面对问题时,缺乏过细的思考而毫无顾忌。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身体,更要能随时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应该说,很多情况下,非正常的行为,总有显露端倪的细微处,这是为许多事实所一再证明了的。例如有学生将所得的赃款买了衣裤、鞋子甚至手表。父母平时往往也给钱让孩子自己购物,但所给之钱与所添之物大相径庭,这恐怕该有所发现。有些孩子经常将盗窃的摩托车开回家,有一位家长曾多次追问车的来历,也曾花了几个小时了解情况,被儿子一句谎话迷惑,结果不了了之。正如一名学生所说,因为父亲太相信儿子了,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干蠢事。须知,Z 学生在六年级时曾有过在家中私自拿钱的过失,但父母并未追究过,以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善良的家长们,该多一份警惕!另外家长们还应匀出一些时间,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以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自己的子女。

面对这些失足的学生,学校也深感痛心,他们也在反思。政教处的老师说,如何更有效地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头脑真正确立法的意识,法的观念,自觉地抵制不良倾向的诱惑,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不免有五加二,五小于二的感叹(即学校五天教育,给两天假日冲淡)。对此,必须要建立坚强有效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造就良好的社区环境,减少和杜绝社会的负面影响。

七名工读生的事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再也不能让愚昧无知的行为在他们身边重演了。

标签:;  

这是谁的错?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