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语文教学_读书论文

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语文教学_读书论文

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文字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一致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正如读者是个性化地理解作品的,广大教师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理解同样是多元的,他们的教学实践也常常因此显得五花八门,甚至在有些方面出现偏差。这些偏差突出表现在将“理解语言文字”简单化为“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为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情。

对于上述问题,周文叶先生曾撰文指出:“实际上,‘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若将‘理解’跟‘运用’割裂开来,将其对应于阅读教学,那么,就自然而然地仅指向于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对于理解语言内容与理解语言形式两者的关系,叶老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平常读一本数学课本,不研究它的叙述如何正确;读一本史地课本,也不研究它的叙述如何精当……如果研究那些,便转移到学习国文的立场,抱着研究国文的态度了。国文功课训练阅读,独须内容形式兼顾,并且不把内容形式分开来研究,而认为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按照这样的理解,语文教学要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

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三个阶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最初的阅读阶段,应该着重进行积累性阅读。进行这种阅读要特别强调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积累。

关于朗读和背诵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处,我们的前辈早有精辟的论述。

蒋仲仁先生认为,作者想说什么话,经过润色,写成文章。写文章给人看,就等于说话给人听,不过不是用口说,而是用笔写。读的人把文章朗读出来,使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这时候,读者就站在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出这一番话。读者就好像作者,作者的语言也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读文章不只读一遍,要读若干遍,要读得烂熟。这时候,作者的语言就真正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这时候,作者的那些词汇,那些句式,那些表达方法,经过熟读,就能够消化吸收,成为读者自己语言储备里的东西,想用就能拿出来,拿出来就能用。

学习语言需要背诵,背诵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成诵”,蒋仲仁先生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读与背两者的关系及其在学习语言中的作用。他说,背诵是朗读烂熟的结果。在从朗读到背诵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地吟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阅读的时候,遇到某些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不仅似曾相识,而且司空见惯,阅读的能力就提高了,写作的时候,想用某些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就会涌来笔端,取之左右逢源,写作的能力就提高了。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熟习范文语言形式为基础

语文教学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文本理解词语的确切意义,而且能够依据与文本相类或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词语的正确用法,体会用词的精当,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根据词序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和掌握各类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感受表达的生动形象;要注意文章怎样前后照应,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谋篇布局……

以《滴水穿石》(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两个句子教学为例: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中的两句话,大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①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②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生:两句话都强调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意思一样。第一句通过反问的句式得出肯定的意思;第二句是用陈述的方式表达意思。

生:第二句中间的“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意思正好相反,“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的意思也正好相反,通过词语的对比应用来强调: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前一句话是对太极洞内的水滴“滴水穿石”发表的感慨,后一句话是对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滴水穿石”发表的感想,两者前后照应,使表面上不相干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突出了“滴水穿石”的道理。

师:作者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意义更加明确。将来写作时可以学习这种表达方式。

以上案例的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语言内容的训练,又是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训练,两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久而久之,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相统一的问题也将因此“滴水穿石”,得到较好的解决。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学习运用范文语言为起点

按照意义输出主体的不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语言可以分为文本语言和再造语言。所谓文本语言,就是教材提供的范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所谓再造语言,就是教师或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范文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或拓展延伸,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意义的语言,使文本语言活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习运用范文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起点。

以《狼和鹿》(苏教版第六册)教学为例:

1.课文第四节第一句话说“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什么?(狼是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是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

2.“功臣”是什么意思?“祸首”又是什么意思?

3.找一找,这一节中作者用哪些词语说明“人们在鹿群大量死亡之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狼是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是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居然、反倒、倒)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反映森林、鹿群、狼群和人们变化的句子。想一想,这个故事中的哪些变化是你原本想不到,而现在让你感到惊讶的。等一会儿请你用上“居然”这个词告诉大家。

5.交流。

①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五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了六千多只。人们对狼居然恨到这个程度,他们的行为简直比狼还狠毒。

②在人们捕杀狼以后,鹿群在凯巴伯森林中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鹿的繁殖速度居然这样快。

③鹿群大量繁殖以后,森林里闹起了饥荒,它们居然连小树、嫩枝和树皮都给吃了。

④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简单地算一下,每年的死亡数居然高达三万只,比当年增加的速度还要快。

⑤人们原本希望狼被捕杀后鹿群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到头来居然使鹿群落得一个生不如死的下场。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这个教学环节的意义有三点:一是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网”了进去。学生用“居然”说话,在说话时反复提及课文有关内容,各种信息碎片通过“居然”得到了融合和组合,实现了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把握。二是通过给出的“话语结构”,掌握“居然”这个词语的用法。由于有内容可说,有结构可依,学生发言踊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三是通过反复说话,实现了由内容整合到意义构建的发展。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全面看待问题,要保护“生态平衡”。通过用“居然”说话,学生的认识在反复说话中得到了强化。虽没出现“生态平衡”的说法,但已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认识“生态平衡”就水到渠成了。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丰富学生生活内容为源头

在反思语文教学时,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是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上、有限的课本内。学生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书”,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冲破狭窄的课堂“围城”,让语文课程的“触须”向外延伸,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学语文、用语文,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语文至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堂教学生活化;二是学生生活语文化。

1.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语言运用背景,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以《最大的麦穗》(苏教版第十二册)教学为例:

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

生:今天的课上,面对同学、老师,我想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向同学老师展示自己的风采,也是实实在在的。

师:这个最大的麦穗被你拾到了。

生:学校组织踢毽比赛,由于怕这怕那,我没有报名,而比赛的结果,连冠军的成绩都不如我。哎……

生:大队部改选,我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打消了竞选的念头,后来就后悔了,我并不比别人差,如果竞选成功的话,我的小学生活一定会更加灿烂。

师:如果我是苏格拉底,我一定收你为徒。谈谈你听说过的其他人的事。

生:我的表哥大学毕业就出来找工作,可到现在还待在家里,他不是嫌这个工作工资少,就是嫌那个工作太辛苦,总想找个最好的,很不现实。

师:你把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带回去,给你表哥读读。

生:我的大伯本来是做羊毛衫生意的,由于他能吃苦,大生意做,小生意也做,所以生意特别好,几年后,他就积攒了一笔钱,造了大厂房,现在……

师:你大伯抓住机遇真不赖!你理解课文也很棒!

以上教学,在学生理解了苏格拉底的教诲以后,通过“‘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的设问,将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提取自己生活中与苏格拉底所说的含义相近的“相似积累”:课堂发言、干部竞选、找工作都要把握机会……如此将文本语言的理解通过各种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抓住机遇,把握当前,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的新的意义。学生的生活语言在文本意义激活的同时得到激活,大量的语言运用实践自然而然地得以展开,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2.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言运用的好习惯。网络阅读写作是我校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这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内容,以班级网站为平台,以突破时空限制为主要特征的一项语文学习活动。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为:教师每天选择某部儿童文学名著的一个章节发布到班级网站的“美文推荐”栏目,学生每天在家里阅读并在互动区内发表读后感想。全班学生、教师、家长相互浏览并发表评论,形成一个“网络读写的交流场”,久而久之,读书写作就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

标签:;  ;  ;  

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语文教学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