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开发区产城融合概况分析论文_林虎啸

温州开发区产城融合概况分析论文_林虎啸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 325000

一、基本概况

1、区域情况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处的城市-温州,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接长三角、对接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港口城市,是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温州城市最东边崛起的一座滨海新城,是示范区的两翼之一。全区交通发达,东临东海,北邻温州国际空港,位于城市东部交通枢纽核心区,距30万吨级深水码头16公里、甬台温铁路25公里,滨海大道、沈海高速复线、轨道S2线贯穿其中,具有优越的区域和地理条件,堪称温州发展的黄金宝地。

2011年3月,根据温州城市发展总体计划,重大的区域划分工作已于该市开展起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园四区”的分散发展格局,转变成包括滨海园区、金海园区两大产业园区,龙湾二期、瓯飞部分填海区域,以及沙城、天河、海城三个街道,所形成的约120平方公里的集中发展模式。

2、社会经济情况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范围覆盖滨海园区、金海园区和托管的三个街道,总人口达23万人。2014年初经省政府批复,开发区跨区域合作整合提升至“一区七园”,打破了县域经济壁垒,初步形成核心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格局,开发建设面积140.18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70亿元。其中,滨海园区和金海园区29.8平方公里作为开发区的核心区块着力打造浙南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基地,激光与光电高端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向海延伸的60万亩瓯飞围垦造地工程为将来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开发用地。

3、战略定位

力争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温州开发区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致力于把温州开发区打造成一个崭新的、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温州新城,同时成为浙江省内实体、民营经济的重要舞台,始终坚守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外国资本三种资本共存的理念,致力于引进及开发优势产业。并且,协助那些怀有改造升级意向的温州公司实现产业升级,引导这些公司向浙江南部沿海地区转移,促使温州甚至浙江全省范围内私人经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走向新经济的典范。

浙江省南部地区沿海经济新发展的模范区。利用该市南部沿海区域的优势资源以及优良的企业经济根基,将高科技制造产业视作重点项目,全力推动大公司、大产业的引进,建设浙江南部地区经济新领域,给浙江南部区域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浙江省与台湾共同发展的示范区。当今温州私人经济进入模式创新的初步发展阶段,同时,台湾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利用这个机遇,充分利用温州开发区的优势,在精神文化、兴新科技、贸易交流等方面首先尝试进行合作发展,深化两岸的沟通与协作,成为浙江省与台湾共同发展的示范区。

二、开发区的SWOT分析

1、现状优势分析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浙江南部福建北部首家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充满了生机和商机,具有诸多优势,是投资价值洼地。

(1)区位战略优势。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温州城市东边崛起的一座滨海新城,临近东海,地处浙南闽北交接的优势地带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未来滨海交通,是浙江东部沿海交通的纽带,温州南片区域至机场、码头的纽带,更是城市东进南拓的交通核心。

(2)产业集聚优势。全区培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扶持电气机械、服装鞋革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海洋科技与激光光电、高科技产品生产、交通运输及电子商务等工业集群。同时,加快服装鞋革、水暖洁具、民用电器等传统特色产业集群触网,使传统产业焕发时尚活力。

(3)发展平台优势。温州开发区包含了两个园区以及托管的三个街道,总人口达23万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4年初经省政府批复,开发区跨区域合作整合提升至“一区七园”,打破了县域经济壁垒,初步形成核心区与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格局,开发建设面积140.18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70亿元。201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将浙南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温州瓯飞管委会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合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温州开发区利用若干平台的组合形成了利于自身经济繁荣发展的发展态势。占地面积总和为29.8平方千米的滨海园区以及金海园区作为浙南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块着力打造浙南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园区,高科技工业基地。同时向海延伸的60万亩瓯飞围垦造地工程为开发区未来发展储备了广阔的空间。

(4)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温州是商行天下的开放之城,具有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遍布全球的市场网络。开发区是温州民营经济的缩影,先行先试和坚持改革创新是其特色,是浙江省首批整合提升试点单位、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主力军,实施“四换三名”、招才引智,加大创业创新投资,区内设有激光产业园、海洋科技创新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温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是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单位,始终坚持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被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列为省级改革试点。率先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重点项目无偿代办、“模拟审批”、“多证联办”、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快速审批机制;综合审批改革列入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健全红色直通车、驻企服务员等助企扶企等系列制度,形成了让投资创业者满意舒心的良好环境。

2、现状劣势分析

开发区对于城市的经济而言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开发的初级阶段是以工业企业汇聚形成工业园区为建设目标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它仅充当比较产量以及缴纳税款的一个平台,因为过度重视区域经济以及工业格局,未能完善基础设施,导致开发区变成了一个生产区而非多元的生活生产区。

(1)产城分离,职住分离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所进行的区域开发可以认为是在建设一个经济发展的特区。因为这个特区的政策有别于同其他区域,同时该特区的总体规划与布局也有别于其他区域。早些年代的开发区有一共同特点即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极不协调。如今的开发区仍存在这种特点,使得出现了“住职区别、成产分散”等现象,即开发区同其他地区缺少沟通,来往不便,同周围的乡村,城镇来往甚少,开发区居住人员的就业往往需要依赖主城区。

(2)功能单一,配套不足

因为开发区致力于建设繁荣的经济,必须的基础设施尚未建设齐全,尤其是那些刚刚起步的开发区,产业发展被摆在优先的位置,非工业功能建设占地面积比例仅接近40%,有可能还少于40%,因而娱乐、文化、健康等方面的基础服务无法达到人们的要求。

(3)产业单一,环保制约

开发区现处在建设的初始时期,单一的、低科技水平的产品生产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早年的开发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高,因而某些产业如生产建筑材料和生产化工材料的产业通常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也是造成开发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

3、发展机遇分析

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机遇:第一,跳出原有发展空间不足的桎梏,获得了更大的天地,其规模相当于一至两个主城区。第二,滨海是温州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毗邻未来国际航空港和亿吨级国际海港的开发区,是温州战略发展的重要策略地。这意味着我们的产业从内陆部署转向沿海发展,从而与现代化产业、国际化分工以及国家战略布局相对接。第三,三个街道的纳入为开发区由“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建立了基础,这要求开发区的管理者需要从经营产业的思路转变到经营城市的思路上来,而城市的内涵特征将更复杂更综合。因此行政区划的调整需要从122平方公里的范围,从整个温州构建现代化大都市战略的角度重新布局,定位未来发展方向。

4、发展挑战分析

经济危机的长效影响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都为这个地区带来了许多复杂的外部因素。现状的开发区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今后多年发展的新起点上,然而许多新的课题摆在眼前,所有错综负责的因素都意味着开发区将无法延续以土地增量支撑产业发展的旧有经营管理思路,而需要着眼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大计,全面部署能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

论文作者:林虎啸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温州开发区产城融合概况分析论文_林虎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