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网络时代的翻译与介绍研究_文学论文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网络时代的翻译与介绍研究_文学论文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笔谈上)——网络时代的译介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比较文学论文,笔谈论文,文学论文,译介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网”打尽,近乎完备的翻译文学史

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里对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有一个描述。他提出,翻译文 学史首先应该是一部文学史,它理应包括1)与翻译活动有关的作译主体,即翻译家和已 经披上译入国“外衣”的外国作家;2)翻译文学作品;3)文学翻译事件、译作在译入国 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等事件。循此思路,他认为,目前已经出版的翻译文学史与严格意 义上的翻译文学史尚存距离,尽管它们各自具备不可多得的开拓性价值。

他进一步从学术建构的思路出发,构想翻译文学史应如何编排。具体而言,他认为, 理想的翻译文学史当由两大板块组成,一大板块循传统编年顺序作历时编排,述文学翻 译发展史,譬如各时代之翻译活动、翻译事件、文学社团或译家翻译什么作品、取得什 么成就等;另一大板块则或以语种分列,如英国文学、俄国文学,或按国别、地区、民 族等,或选出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如莎士比亚或者歌德,描述这些国家、语种的文学 和代表性作家作品在译入国的译介情况。他的意图,是要“线”“面”结合,力求展示 翻译文学史的全貌(《译介学》第276—294页)。

谢天振先生的学术构想自然并不追求一网打尽,因为选择历来是文学史家的一个重要 权利,亦是检验文学史家、翻译文学史家鉴赏力、学术功力的重要尺度。然而,当初的 构想,显然包涵对一种比较完备的翻译文学史尽快问世的期待。而E-时代的到来,似乎 展示出一“网”打尽的前景。且网络时代的翻译文学史在互参功能、互补功能、动态功 能方面可谓得天独厚,使一部完备的翻译文学史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若应用得当,可能 比谢天振在《译介学》里勾画的理想文本还要“理想”。因为互联网正在经历的窄带→ 假宽带→宽带的自身发展过程,迟早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高速、互动、个性化”的最 终目标。多媒体的运用,或许令《译介学》已经勾画出的立体参照学术构想以最快的速 度、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网络时代的文本方式,使得翻译文学史具备出人意料的动态 功能,一旦这个领域出现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或新的发现,包括对已有翻译文学史 的批评、建议,皆可以迅速整合至网络文本里。网络的动态性、即时性、互动性特征, 或许使我们有望看到一种动态的、最接近完备的翻译文学史文本。 二、杞人忧天:互联网——通天塔的现代版?

互联网的专业技术人员说,未来世界上华裔在线人数最多,汉语不久将成为网络第一 语言。这是中国人在近现代历史中打了160年的一张老牌:人多势必众。我倒觉得人多 未必势众,在高科技的网络时代尤其如此。且我有个不一样的感觉:互联网将世界各民 族联结成一个地球村,村民们交往愈来愈频繁,势必需要一共通语,尤其是在互联网上 。而这个通用语必定是拼音文字。或许是简化的、变形的、改良的英语,或许就是当下 通行的英语,亦未可知。记得一位意大利电影导演亚历山德拉(Alexandra从音记名,下 同),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电台新千年第一年岁末(2001年12月5日)的访谈节目里 谈到欧洲的译制电影,在场的还有英国导演耶克斯利(Jeaxlee)。亚历山德拉说,在意 大利曾有过这样的争论,意大利是否需要直接生产英语版电影。她的意思是,用意大利 演员拍摄意大利影片的同时,制作影片的英语版。她在这次访谈节目结束之际,用口音 很重的意大利式英语笑称:“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只讲一种语言,英语。”(“Per haps,one day in the future,we'll speak one overall language.That's English.”)她的笑声缓缓的,兴许上了年纪,我听不出究竟是喜还是忧。在语言、艺术、文学 、电影业皆如此发达的文化大国意大利居然生出这样的想法,互联网在语言上究竟是趋 向多元还是一元的困惑,或许由此可见一斑。在追求方便、快速、高效的时代风气下( 互联网便是其标志性产物),在现代教育高度发达的21世纪,这个趋势愈见明显。换言 之,互联网可能演变成自古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通天塔”。或者说,互联网将会是通 天塔的现代版?

言说至此,我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地作了一回“当代杞人”。如果译介学只研究21世纪 以前的翻译文学,则目前它的研究对象尚不成问题。但如果延伸到本世纪,即《圣经》 上通天塔的梦想可能变为现实的21世纪,杞人的忧虑是,译作的接受环境会不会出现一 股趋同走势?果如此,译介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一个特别关注的对象,即译作在特 定接受环境的研究可能改变。因为在未来网络时代的虚拟场景里,接受环境差异固然有 ,但却似乎更有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同倾向。说它不可抵挡,乃是因为其背后经济发展的 驱动与支配。

在明治时期,日本的大部分欧洲文学作品的翻译皆是通过英语转译或翻译而来的,中 国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包括非文学翻译)大多先从日文转译。网络时代的文学翻译, 是否会演变成单纯的英语——国别文学的二元翻译?更让人忧虑的是,由于“无国界的 互联网”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也由于经济文化大国(包括21世纪的中国)之经济、 文化、教育的趋同走势,形成了现代初等、中等教育外语教学整体上由多元(多种外国 语教学并举)教学模式向一元(英语)外语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强劲走势。更加关键的诱因 是,我们处在一个经济支配一切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对语言一元化的必然要求,使我们 选择的可能性减少。极有个性的意大利电影业直接用英语制片的奇想或许将不幸成为现 实。经济流掀动语言流,语言流载运文学文化,新一代的意大利人、德国人直接用英语 写作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乔伊斯曾经用他的《为芬尼根守灵》来抵抗英语这个殖民主义者的语言,《守灵》是 他用类似翻译的方式、用各国语言(包括汉语)书写的世界史,但其结果是英国人也看不 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家贝尔·胡克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先用本族语参与讨论,然后言 者自己再将其译成英语,藉此反抗英语这个帝国主义语言(《语言与翻译的政治》第113 页)。如果英美“帝国主义”不再用枪炮,而是用语言文化来维持其帝国“统治”,它 必然会对二元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影响,也会对多元的总体文学研究产生影响。互联网 上媒介语的一元化倾向究竟对译介学研究是有意义或者无意义,我个人是忧胜于喜。相 应的一种后果可能是,国别或民族之间的文化界限可能走向模糊,反过来,一种混合杂 交型的新文化——姑且称之“通天塔文化”——可能产生。至少在互联网上可能如此。 那么在网络时代,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研究——的一些重要研究对象, 如文学翻译转换过程中两种文化/文学之交流、相互理解与交融、误解与排斥、因误解 而导致的文化变形等,是否会受到冲击?倘若是,冲击究竟有多大?是颠覆性的还是一般 性冲击?其研究意义是否会削弱?

三、成败皆萧何:多元化还是一元化?

2002年的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进入流通。这是新千年全世界头一件大事,身在亚 洲的我们目睹了整个事件在欧洲各地发生,就差没有抚摩欧元铮亮的钱币了。这个事件 乃是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它的好处人皆可见。但它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正 面抑或负面影响,人们或许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看得清楚。欧元乃是全球一体化 趋势的一个先声,互联网将要带来的一体化震荡可能远胜于欧元。因为,笔者以为,如 果说经济方面最关键的变革之一乃是货币改革,那么,文化方面的最关键变革往往因语 言而起。如同意大利民族文学因但丁用意大利“俗语”书写《神曲》而产生了根本转折 ,整个欧洲文学亦因《神曲》而开始脱离拉丁语这条脐带,中国的现代文学始于胡适首 倡的“白话运动”。同样,虽然互联网将要带来的好处亘古未有,但世界的多元化在互 联网诞生之前则亘古有之,而互联网的性质和终极使命,使我严重怀疑它最终可能使一 个文化上多元的世界逐渐趋同。因为,语言的一统往往导致思维方式的逐渐趋同,传播 方式、交流方式的一统往往引致语境差异缩小,甚至文化趣味的趋同。广东地方文化与 内地文化之鲜明差异首先在于语言和语境的差异。

互联网的最终目标是“高速、互动、个性化”。可是,这是否是一种大的一统语境下 的小的个性化?宏大的一统和微细的多元之间的矛盾将向哪一边倾斜?并存的局面能否长 期维持?尤其是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究竟能够保持多久?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否依然像历史上 那样鲜明有趣?差异的缩小是否会对译介学研究造成影响?

虽然全球化绝不等于一元化,但全球化的走势是合,而不是分。其负面影响之一,恐 怕多少是一种一元化趋势。更由于“互联网无国界”的联通方式,对未来的译介学研究 产生影响,恐怕不可避免。译介学的研究基础乃是多样,乃是分;多样的语言,多元的 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差异愈大,译介学研究的兴趣、研究成果的 意义愈大。譬如,译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是考察、分析译入语国家/民族接受任 何翻译结果(译作)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诸方面的问题(《译介学》第11页)。 它不像传统的翻译研究那样,特别关注译作的质量。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将任何翻译成 果,不论其品质高下、信译误译,皆纳入其研究对象。可是,在网络时代的互联网这条 大河里,文学翻译场必然成为垃圾和金子共同登台的表演场,“盛况”空前,垃圾量也 空前。这个比喻本身就暗示数量对比之悬殊。网络时代惊人的文本生产力让人不知是喜 是忧,仿佛南非的钻石骤然间与恒河的沙子混在一起。文学翻译可能演成游戏性翻译, 游戏性翻译可能泛滥成灾。过量的游戏性、随意性翻译是否消解译介学的研究意义?诚 如几位友人上次谈到的,网上译者可能将翻译变成一种“后现代书写形式”,而其数量 则要比晚清的滥译成几何倍数增加。面对网络时代明显过剩的文本生产力、翻译文本爆 炸、垃圾与有价值翻译材料并存的局面,译介学将如何坚守“接受任何译作”的理论主 张?

标签:;  ;  ;  ;  ;  ;  ;  ;  ;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网络时代的翻译与介绍研究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