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我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一节研讨课。使用教材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内容“6.3实践与探索”问题3的教学。它是承接前边一元一次方程简单应用的拓展。
二、案例主题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的特点。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走来,进入自主探索活动的实践中,大胆创新,奇思异想-----开拓思维-----升华智慧。
三、案例过程片段展示:
师: 今天我们来探索一道开放式的问题,这道问题它有条件,但条件不足,需要大家添加条件,然后提出问题,最后再解决问题。(多媒体展示)
某厂请师徒两人制作一块广告牌。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
师: 接下来大家补充这道题,然后再提出问题。
生1:根本不需要添条件,直接问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生2:你提的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师: 既然简单,那么大家就动手算算师徒二人完成这项工程需几
师: 谁来说说你的答案?
师:很好,两个同学的答案都对。下面我们加大问题的难度,补充这道问题。看看谁提的问题能难倒大家。(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们个个欲试,课堂气氛热闹起来,教室里充满了叽叽喳喳的声音)(十几分钟后,试题结果出来了)
生5:我说出我们小组的一种问题: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6天。若徒弟先做1天,然后两人合作,问几天完成?
生6:(与生5是同一小组的,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说:这道题也可以让师傅先做,例如)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6天。若师傅先做1天,然后两人合作,问几天完成?
生7:我们组的问题与他们组的问题不一样。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6天。师傅先做1天,然后由徒弟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师: 这几位同学代表提出的问题都挺好,大家给他们鼓掌。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同学提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生8:我知道:师傅的工作量 + 徒弟的工作量 = 总工作量1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好。那咱们用表格分析法把每一个问题解决一下。
(学生们开始动手。有独立做的,有交流讨论的)
生5展示自己的问题表格
生6展示自己的问题表格
生7展示自己的问题表格
师:同学们,还有从别的思路中引发的问题吗?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你能否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创新问题(学生们都皱起了眉头)
师: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要干活就要讲报酬,若师傅干一天可挣100元,徒弟干一天可挣50元(还没等我把话说完)
生9:老师,把你的条件添加到上面的问题中,结果问:师徒各挣多少元?
师:不错,谁整理一下这道题?
生9:我来答。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6天。徒弟先做1天,然后两人合作。若师傅一天可挣100元,徒弟一天可挣50元,则干完这项工程,师徒各挣多少元?
生10:假如我是老板,给这师徒两人总共1000元,干完这项工程。
生11:1000元,师徒该如何分呢?
师: 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问题整理出来
生12:(举起高高的手说道)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6天。徒弟先做1天,然后两人合作。干完这项工程,总共可得1000元,按工作量计算,师徒两人该如何分配这1000元?
师: 很好,思维上升了一个高度。
生12:老师,再变。如果老板给这两人1000元,限定2天干完,那是不是就要加快师徒两人的工效?(我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教后反思:
数学课的创新在于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挑战欲,开放教学能升化师生的智慧欲。
本节课成功之处:
1、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2、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采用表格分析法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赏识学生引发他们向更深层的思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提升,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4、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学习。
不足之处:
1、基础差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少,教师关注的不够密切。
2、由于时间的关系,后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了。
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论文作者:遆永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两人论文; 徒弟论文; 师傅论文; 师徒论文; 学生论文; 先做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