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及其启示_市场经济论文

广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及其启示_市场经济论文

经验与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广东的成功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按照这一理论,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广东作为我国搞市场经济先走一步的省份,它是在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时开始的。经过近16年的探索,广东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认真总结、解剖广东的成功实践,对于各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基本经验:在务实中解放思想;在开放中催育市场;在关键环节上寻求突破;在多元发展中塑造市场主体;在转变职能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务实中解放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的每一步进展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随着改革的深入,广东先后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70年代末期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认识到了极左路线在各方面的表现及其危害,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二次是1984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弄通了什么是商品经济,为什么说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三次是1987年学习贯彻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到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去看问题和办事情。第四次是学习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广东干部比较务实,是思想不断解放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能够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生产力标准,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就大胆地试,不搞抽象的概念之争。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讲到,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也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这是广东干部在务实中解放思想的真实写照。

在开放中催育市场。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又是我国南方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近16年来,广东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大做文章,实行梯度推进的区域开放策略,较快地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培育。由于对外交往的需要,以及引进外资的要求,原来只有消费品市场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必须增加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因而广东市场体系的发育较早。其次,促进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开放使外向型企业迅速成长。它们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从国内经营走向国际化经营,促进了市场结构外向性特征的形成。再次,开放促进了改革。开放型的市场结构迫使产品购销和资金流动客观上必须受国际市场变动规律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快建立与国际市场对接的经济体制,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是不可能的。为此,广东加快了外贸体制和外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广东的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

在关键环节上寻求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政府宏观管理、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五大环节及其之间的相互衔接。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必须抓住重点,寻求突破,进而推动整体配套改革的深化。从这一认识出发,广东先后选择了价格机制、流通机制、投资机制和企业机制作为重点,力求突破,带动其他改革。

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广东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就注意抓住价格机制作为改革重点,大胆而又慎重地采取“放调结合、以放为主、放中有管、分步推进”的方针,注意把握时机,依次放开蔬菜、水产品、糖、油、粮等购销价格和市场,大幅度上调减指令性计划管理的日用工业品。在因商品短缺而物价明显上涨,居民议论纷纷的情况下,一方面注意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要求居民咬咬牙闯过价格关;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刺激生产,增加供给,辅之以其他经济手段平抑价格,分散风险。结果出现“缺──涨──多──平”的良性发展局面。现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

流通机制的改革也随着价格的放开而逐步深入。为打破国有商业的垄断,改变“三级批发一级零售”的流通管理体制,广东采取打开城门允许长途贩运,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参与流通竞争的方针,并大抓贸易集市、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的建设,促进了省内外商品流通网络的形成,重构了一个多成份、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开放型流通体系。

把市场机制引入投资领域,改革投资机制,解决了长期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先是试行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以桥养桥”改革,之后扩展为“以路养路”、“以电养电”、“以通讯养通讯”等多种筹集资金形式,形成了“谁投资、谁得益”的社会集资、有偿使用的投资机制,使广东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巨大的发展。

从1984年以来,广东围绕企业改革这个重点,大胆而又慎重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试验,在国有企业中引进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富有竞争力的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增强活力,大步走向市场。

在多元发展中塑造市场主体。广东塑造市场主体,主要从两方面做工作:

第一,在坚持巩固发展公有制企业的前提下,广东积极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企业所有制结构。这些非公有制企业产权清晰,按市场规律运作,对市场经济的发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深化改革,探导多元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1)农村乡镇企业和城镇的社区所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其运作完全由市场调节,是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经济形式。(2)近两年来,珠江三角洲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兴起,举办各种实业,在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劳动力的解放、集体经济的壮大方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3)国有企业是发展的难点。多年来,广东一方面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正在进行一厂多制、国有民营、抵押委托经营、赎买经营、企业兼并与拍卖、产权交易等产权改革试验。这些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市场主体方面,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并没有完全到位,必须继续攻坚。

在转变职能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政府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广东一直把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在首位,快步先行,借以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市场的发育,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

广东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计划经济是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而市场经济体制则以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和企业自主经营为前提。因此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以简政放权为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中央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实质是中央对广东放权。鉴于此,省里提出“对下更加放权”的方针,对市、县、企业和农民放权,把财政分级包干、企业利润留成、外汇分成等多项权力下放给市、县政府;缩小以至取消指令性计划,把生产经营自主权下放给工人和农民;实行“归行政管理权于政府、还经营理权于企业”的改革,把省商业厅,粮食局和供销社改造为集团公司,实现政企公开。这些放权改革,有利于转变各级政府职能,促进企业、农村的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形成,从而调动了地方政府、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对此,邓小平同志评价很高,认为这是“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

广东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从简政放权走向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近两年,随着改革的深入,要求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为此,广东省级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也推出了新举措:(1)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的决定,促进了税制改革的平衡过渡。(2)金融体制改革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逐步把靠行政手段为主改为靠经济手段为主来调控货币,改专业银行为商业银行,并继续组建和完善政策性银行,拓宽对外融资、筹资渠道。(3)省计划部门在改变过去制定无所不包计划的同时,加强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的监测、研究以及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制定。(4)在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省政府积极进行了政府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委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经营、企业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等三个层次的新型管理体制的试验,深圳特区和一些市试行撤销产业部门主管局、成立行业协会或公司,试行“无上级企业”等改革,使政企得以更好地分开。

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广东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又一个特点。当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在实施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了解众的承能力、做好过细的工作;当经济大发展机遇到来时,广东强调既要抓住机遇,又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力和经济结构的重大比例关系,不脱离全国大局,力求快速、稳健地发展;当经济发展出现低潮时,省委、省政府则注意做好停产、半停产工厂的工作,安排好职工的生活。

重要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物质基础;使实现共同富裕有了切可行的新路子。只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就能实现两个文明的全面发展。

(一)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物质基础。广东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可以大量吸收国内的资金、人才、而且可以大量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使各类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产生最好效益,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的增长速度。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真正从心里头拥护社会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有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子。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前我们虽也讲共同富裕,但实行的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共同贫穷。市场经济会产生贫富差别,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能够防止贫富差别发展为两极分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先富起来,而47个山区县却发展缓慢。省委省政府从80年代中期起就考虑到要推动山区的发展,逐渐缩小贫富差别,并采取“一对一”(一个先富地区对一个未富地区)扶贫、迁移扶贫、财政扶贫、政策扶贫等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有一批山区县已脱贫,出现了超常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两手抓,可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但市场经济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人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腐朽丑恶的社会现象。这就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东省委长期坚持两手抓,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花尽量多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去抓精神文明。尽管某些不文明现象屡抓不绝、屡有反复,但还是屡抓不放、越抓越会抓。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工作特点:一是有所引进和有所掏相结合。一方面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进步成果,另一方面要抵制其腐朽、没落的东西。二是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既注重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又要有硬件依托,舍得花钱搞好精神文明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突击行动和经常工作相结合。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抓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搞突击行动,打歼来战。同时又从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着手,使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化。四是扫丑恶和反腐败相结合。既深入地开展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又狠抓党内反腐败斗争,搞好廉政建设。由于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广东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风、社会风气从主流和本质上看是不断好转的,人们的精神面貌总的说是健康向上的。实践说明,只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就能够发挥、利用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正效应,克服、消除其负效应,从而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真正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标签:;  ;  ;  ;  ;  ;  ;  

广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及其启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